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共:💬91 🌺10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9)

万里长城今犹在

砸了无数的银子去找什么不死之药,最后还是两腿一蹬,徒留下一个千古笑柄,秦始皇啊,让人说你什么好呢?

算了,就当是为方士们选择的错误道路交了学费吧。

这个千古笑柄虽然是花大价钱打造出来的,但是在娱乐大众方面,还是不够有代表性,尤其是跟那个别人免费赠送的千古骂名相比。

除了特别专业或者特别八卦的人,并没有太多的人(注:相对中国的人口数量)知道秦始皇还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不靠谱的长生梦想,但是,不用有特别多的文化,也不用专门打听,很多人也都知道秦始皇不是一个好东西,我记得小时候就经常听村里人说秦始皇如何如何。

后来知道了,那些事儿啊,十有八九是没影儿的事儿,即便是有点儿影子的,也大多跟秦始皇八竿子打不着。交代一下,那些事儿都不是什么好事儿。

每每听到人们说秦始皇如何如何,江南水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要想彻底搞臭一个人,有什么比推出一个弱女子,性价比更高的呢?!

哪怕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弱女子,也行!

如果没有孟姜女那么一个半虚构的柔弱女子,我觉得,秦始皇在民间的名气,最起码也得打个对折。我相信,秦始皇应该也很希望这个名气能打个对折,最好是归零,这个名气实在是太不咋地了。

说起来,秦始皇这个在民间不咋地的名气,跟他寻找仙人这个千古笑柄,还有一点儿联系,不是特别紧密,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联系。

忙活了十年,不死之药没找到,反而招来了千古骂名,秦始皇是正经的烧香引来了鬼。

这事儿吧,还得从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说起。

这一年,秦始皇第四次巡狩天下,来到了东方的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

除了保留项目,刻石自我表扬,这一次,秦始皇还本着广撒网多捞鱼的原则,安排了两拨儿人马前往渤海寻找仙人。第一拨儿的领头人是燕地的卢生,第二拨儿有三个主要人物,韩终、侯公、石生。

秦始皇在民间的名声,大概、也许、差不多就是从这里开始了流芳百世的起跑。

虽然徐福等人亲手点燃了秦始皇长生的梦想,徐福本人还在后世获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但是,我要说,这个卢生更是了得。

相对徐福来说,卢生在后世的知名度差了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但是,就是这个知名度并不高的卢生,影响了更多的人,尤其是黑秦始皇的那些人。

在我看来,秦始皇身后能收获几乎是负数的名声,跟卢生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粗略算了一下,卢生大概跟这些负面名声中的三分之二有扯不清的关系。在这三分之二中,还有一半,也就是全部的三分之一,几乎就是卢生凭一己之力大力促成的。

算算卢生的贡献,再看看卢生的历史名气,我不得不说,卢生,你冤啊,你比窦娥还冤!

作为都是负责给皇帝陛下寻找不死之药的专家,卢生跟徐福有相同的地方,都没有拿到皇帝陛下最渴望的仙药,也有不同的地方,卢生比徐福麻利得多,当年就回到了咸阳。

还有一点不同,在面见秦始皇的时候,卢生虽然空着两手,但是他带来了一个预言,亡秦者胡也。

简单说就是,能让大秦王朝歇菜的是“胡”。

因为大秦这家公司是在秦二世胡亥手上破产清盘,后来东汉的郑玄就说,这个“胡”,指的就是胡亥。

作为一个儒家经学大师,郑玄应该被打屁股。

忘记老祖宗的教导了吗,子不语怪、力、乱、神。

忘记了的话,活该被打屁股,没有忘记,明知故犯,更应该被打屁股。

再说了,对着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满嘴跑火车,乱喷一通,也该被打屁股。

在中国历史上,“胡”差不多算是一个专门用语,基本上就是代指北方的游牧民族。具体到秦始皇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个“胡”,就是正在形成气候的匈奴。也有人说,“胡”的读音,其实就是“匈奴”连读的读音。

卢生带来的这个预言,说白一点儿就是,大秦王朝要栽在匈奴人手里。

不得不说,卢生的这一招儿,高,实在是高!

从战国时代开始,那些出海寻仙失败的人,大多让大海来背黑锅,用的借口都臭大街了,风大浪急。

这个借口,潜藏着一个巨大的bug,相当的有风险。

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人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万一,造出了一艘不怕风不怕浪的大船,还找不到仙人,咋办?

战国时代,大伙儿都过着有你没我的日子,没人有闲心去搞什么大型水面舰艇。这会儿皇帝陛下可是又有钱又有闲啊,他完全可以动员能够动员的力量,来搞一个水上阿房宫。

卢生的这个预言一出口,秦始皇就不得不掂量一番了。自己的长生不死很重要,大秦帝国的千秋万代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没有了大秦帝国,自己长生不死还有个屁用啊,每天都活在无穷无尽的亡国之痛中,还不如眼睛一闭不睁,让这辈子痛痛快快的过去呢。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为了大秦帝国,秦始皇不但不会去搞水上阿房宫,而且还会把关注的焦点从寻找仙人转移到匈奴人身上。

这么一来,卢生寻找仙人的压力就小多了。

这算盘打得,除了精明俩字儿,还能说别的吗。

卢生精明,秦始皇也不是省油的灯,不是随口扯一个预言就能糊弄得了的。

卢生带来的这个预言,与其说是个预言,不如说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准确分析。

从现有的文字记载来看,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冲突,老早就开始了。

据说,周王室的祖先古公亶父,就让游牧的戎狄闹腾得够呛,被迫告别了经营了数代的老家,搬家到了岐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又掉过头,夺回了老家,把游牧的戎狄赶回了他们的老家。

事实证明,只要农耕地区有一个还能说得过去的统一的组织体系,游牧民族就没便宜赚。反之,只要没有了统一的指挥,对游牧民族来说,农耕地区就是一个没有篱笆墙的院落,他们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公元前771年,在中原诸侯申侯的配合下,游牧的戎狄又来找古公亶父子孙的麻烦,来到了周王室的都城镐京。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这里是不成立的。古公亶父的子孙,并没有展示出比老祖宗高明的本事,他们的选择还是老祖宗玩儿剩下的那一套,搬家。

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这句话还是相当靠谱的。公元前649年,搬家到洛阳的周天子,又迎来了来自游牧地区的客人,戎狄再次光临周王室的都城。

幸亏当时齐桓公在中原地区还有点儿影响力,派管仲去帮着周天子又过了一关,以至于孔夫子都说,没有管仲,我们都得成为野蛮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彻底乱成了一锅粥,再也没有了一个大伙儿认可的老大。跟北方游牧地区接壤的三个国家秦国、赵国、燕国,既得跟中原的诸侯纠缠不休,又得防着游牧民族来捣乱,那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啊。

怎么说呢,这种状况对游牧民族来说,不一定就是好事儿。

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是,哪里有水有草哪里就是家,一年才搬四五次家的,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要不怎么会叫游牧呢。

这种生活习惯,严重制约了游牧民族的整合,使他们很难捏合出一个有效的组织体系。

游牧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你过你的日子,我过我的日子,正经的一盘散沙,很难诞生一个一统江湖的人。

在中原地区也是一盘散沙的春秋时期,游牧民族还可以利用中原地区的内部矛盾,抽冷子深入中原,捞点儿便宜。

到了战国时代,中原地区这盘散沙,逐渐聚合成了一块块大石头,游牧民族再想来中原地区随便串门儿,那就是做梦了。

这会儿,游牧民族非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既方便又安全的随时来中原地区搞刘备借荆州的勾当,他们自己反而成为了中原诸侯打秋风的对象。

关键词(Tags): #帝国时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