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书笔记--《电影作为社会实践》1 -- 老斋舍

共:💬4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读书笔记--《电影作为社会实践》1

按:西西河是个营养很丰富的地方,来这里吸收了很多,一直没有什么可以贡献的,颇觉惭愧。最近在看书,就放一点读书笔记上来,也作为自己的学习日记,在旁人的目光下,也许能读得认真些。

4月初在广东美术馆的书店买了一本《电影作为社会实践》,是澳大利亚的格雷厄姆@特纳(Graeme Turner)著 高红岩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感觉写得不错,计划每天看一章,一周看完。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比较概略,仅供参考。有些部分觉得概括比较难,和原意有些出入。

补:目录

第一章 电影产业

今天的电影/电影的兴起/美国电影产业的垄断/新对手、新战略与“新好莱坞”/奇观与叙事/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二章 从第七艺术到社会实践:电影研究的历史

早期的美学方法/现实主义方法/巴赞/作者与类型/电影研究的制度化/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三章 电影语言

文化与语言/电影作为一种表意实践/表意系统/读解电影/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四章 电影叙事

叙事的普遍性/叙事的功能/结构主义与叙事/符码与惯例/类型/叙事与叙述/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五章 电影观众

界定观众/明星/电影体验/电影观众与心理分析/观众认同/欲望与影像/观众、文本与意义/文化身份/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六章 电影、文化与意识形态

电影与国家文化/民族电影:澳大利亚电影的复兴/文本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分析中的议题/继续研究的建议

第七章 应用

《神枪手与智多星》/《神秘约会》/结论

《电影作为社会实践》

第一章 电影产业

1、电影的现状

20世纪30年代,剧情片在西方文化里达到了顶峰。90年代由于银幕数量的急剧增加,观众的数量也稳步增长。05年,观众的数量出现了下滑。今天的流行影片往往以混合商品的面貌出现,它延伸了影片的销售。目前,严峻的现实是电影不再是自足的产业,它已是大型跨国集团生产的文化商品的一部分。

当代的电影由于面临其他媒体和娱乐形式的竞争,市场不断在缩小。因此电影产业本身也发生了变化:a、影片数量减少,产业资源集中于投资巨大的票房炸弹(blockbuster)。这类影片的投资越来越巨大。b、电影的收入趋向多元化,一类来自电影衍生品(录像带、dvd、游戏、周边产品);一类来自植入式广告。c、电影靠追求影院的奇观效果带来的独特体验争夺观众,这是电影制作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d、电影的宣传发行成本越来越高。e、外逃(runaway)制作。

总之,电影产业变成了大型商业活动。由充满激情的企业家经营的小规模行业转变成为跨国传媒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内容之一部分。

要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理解它是如何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状态。

2、电影的兴起

声音是如何运用到电影中的?

1927年华纳公司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首次使用了光学音效,在此前,电影都是用现场音乐表演支持电影。其实声音与电影结合的技术早已存在,但没有这种需求。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需要文化环境的推动。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20世纪20年代,电影面临着观众数量不断减少的危机,为了拯救不断萎缩的电影市场,有声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战略被推出。有声电影使好莱坞重获全球霸主地位,并开发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歌舞片,它成为最经典的美国电影形式。

从美学观点的角度来说,从摄影发展到电影就是一个走向真实的过程。声音在电影里的运用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追求,声音的加入使电影能够描写世界,刻画心理。

声音改变了美国电影产业的融资渠道,从此它与华尔街银行和声音技术领域的传媒产业结合在一起。这些共同构成了美国的垄断地位,并影响了其他国家。

3、美国电影产业的垄断

一战前,法国的电影产业占据垄断地位,由于一战,欧洲国家电影产量急剧下降,美国开始成为电影市场的垄断者(一战结束时美国电影产量占据世界电影产量的85%)。美国利用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开始对电影产业进行纵向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将制作、发行和放映集中于一家公司。它有如下一些影响:

a、纵向整合需要大量的资金,它使电影深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并最终被金融市场操纵。

b、纵向整合巩固和发展了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使其牢牢控制电影的生产和营销,也导致体系之外的电影产业工人发展机会稀少。

c、美国的纵向整合驱使其它国家也采取制片、发行和放映整合的策略。同时它驱使类似华纳这种规模较小被排除在制片厂制度之外的竞争者做出了制作有声电影的决策。

30年代的大萧条使电影市场陷入困境,很多美国电影公司被银行和大公司接管。欧洲电影产业出现复苏,但是因为二战而中断了。

二战后电影产业出现了大震荡,垂直整合被美国最高法院判定为违法。发行、放映和制片被迫分开的模式,成为其它国家效仿的模板。但是很多公司认识到发行的重要,在剥离放映的同时也保留了对发行的控制。

虽然接连遭受新的娱乐形式、新的财务限制以及观众数量下滑的冲击,电影仍然生存下来。这其中得益于作为新商机的录像带、dvd,作为新市场的东欧和亚洲,以及扩大了消费分众的多厅影院。

4、新对手、新战略与“新好莱坞”

电影观众数量在过去的50年中一直在下降,电视机抢走了很多电影的观众。国外的电影配额制度使美国电影通过海外发行弥补国内亏损的希望日渐渺茫,美国通过海外制片来降低成本,规避限制。

面对电视的威胁,电影产业采取了两种策略:a、为电视台制作电影。b、通过技术创新,提供电视不能给予观众的新体验。电影产业的第二种应对策略包括有以下发明:宽银幕、立体电影、香味电影、彩色电影、动画特效等等。这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彩色电影,最新的是电脑动画与特效。

彩色电影早已有之,1900时就已经有很多彩色默片。从30年代开始彩色电影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它主要用于风景片、史诗片和科幻片,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都没有流行开,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尽管50年代伊斯曼彩色公司打破了特色艺公司的垄断,降低了彩色电影的成本,彩色电影依然没有像有声电影那样带来电影的突破。直到60年代电视转换为彩色后,彩色胶片才最终成为电影制作的常规原料。

从追求表现现实的角度来说,电影中使用彩色似乎理所当然,但声音带来真实感,彩色却未必。实际上人们对电影中使用色彩并不同于在电影中使用声音。彩色被广泛运用在卡通片、歌舞片、西部片和喜剧片一类的表现梦幻或奇观的电影中,它代表装饰和技巧。只有当彩色成为电视中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时,彩色才具有了真实的意义。直到今天,为了强调真实,人们还要在彩色电影中插入黑白胶片。

目前,电脑特效是创造奇观吸引观众的最新和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它提供了超过电视或其它娱乐方式的观影乐趣。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票房炸弹和电脑特效几乎是同义词。这类电影耗资不菲,同时也有观众逐渐失去对纯粹奇观的热情的隐忧。

以上是二战后美国电影产业的一些变化。研究电影历史的学者把这段变化后出现的电影产业称为“新好莱坞”(the new hollywood),这个词原来描述二战后的好莱坞,但目前较多用来指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及其传媒环境。

“新好莱坞”的特点:a、少数畅销影片创造利润。b、市场细分是前提,电影制作以特定的分众市场为前提。c、电影要取悦14-24岁的青少年群体。

“新好莱坞”的制片战略分为三级:a、超级大牌导演生产票房炸弹;b、主流导演制作拥有一线演员的主流电影;c、独立导演以低成本生产以特定市场为目标的小众电影(cult film)

艺术电影院线的地位

艺术电影院线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并在70年代达到顶峰。目前它被看做特殊的、非主流的电影资料馆,接受补贴和资助,少有广告投入和商业发行。它为独立影片、艺术影片和非美国影片走近国际市场观众提供了道路。

多厅影院的地位

多厅影院的在20世纪90年代大发展,它的出现维持了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增加了观影人次。但是这种多样化逐渐在遭受票房炸弹的挤压。

其它变化

后产品市场(录像带、dvd、特许商品、游戏、零售商或快餐企业等等)的发展为制片商带来了更多获得利润的途径。有线电视或电视电影频道(HBO home box office)也成为电影的重要买家,它对美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制作和发行都产生影响。外逃制片趋势出现(runaway production),大量的好莱坞电影转向好莱坞乃至美国以外地区拍摄,运用蓝幕拍摄、虚拟演员的电影不断增加。

5、奇观与叙事

好莱坞电影把制造奇观而不是叙事作为吸引大众市场的常用策略,由此导致了认识的分歧:a、一种观点认为电影对运用新技术创造奇观的过度重视,使电影的叙事能力萎缩,电影退化为缺乏情节的空洞的奇观盛宴。b、另一种观点认为奇观效果本身与叙事结构是紧密联系的。双方的共识在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确实提高了电影的表现能力并降低了成本。

米歇尔@皮尔森(michele pierson)认为,从公共视觉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奇观一直存在,它从一开始就在银幕文化中。

电影随着新的传输系统和放映模式的变化在改变,我们需要理解电影带来的特殊快乐,承认当下的电影必须依赖新技术来获取观众的注意力。电影与其它消费空间(电视、游戏机、电脑、手机)的界限在模糊,但是电影的体验不会完全消失,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也是电影得以继续存在的理由。

6、继续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Tags): #电影产业(铁手)#电影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