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聊聊我所知道的概率论教科书和参考书(一) -- 厚积薄发

共:💬29 🌺2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聊聊我所知道的概率论教科书和参考书(三)

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质之吾兄,以为何如?前者已矣,今日为始。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学,求分数,尚有何事?别人或谓退化,吾自谓进化也。

毛泽东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信

【注】文中所引曾文正公家书为曾国藩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弟弟曾国荃信中一段话:“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

顾吾人所最急着,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百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括四部精要。

毛泽东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信

【注】文中所引《杂钞》是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毛泽东将《经史百家杂钞》与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做过比较:“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把曾国藩的读书方法称之为“中心统辖法”或“演绎法”。

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虽然,台积而高,学积而博,可以为至矣,而未也。有台而不坚,有学而不精,无以异乎无台与学也。学如何精,视乎积之道而已矣。积之之道,在有条理。吾国古学之弊,在于混杂而无章,分类则以经、史、子、集,政教合一,玄著不分,此所以累数千年而无进也。若夫西洋则不然,其于一学,有所谓纯正者焉,有所谓应用者焉,又有所谓说明者焉,有所谓规范者焉,界万有之学而立为科。于一科之中,复剖分为界、为门、为纲、为属、为种,秩乎若瀑布之悬岩而振也。

博与精,非旦暮所能成就,必也有恒乎?曰,日行不怕千万里。将适千里,及门而复,虽矻矻决不可及,恒不恒之分也

毛泽东1917年为萧子升《一切入一》的自学笔记所写序言

以上引文大多收录于《湖湘文库--毛泽东早期文稿》一书。对毛泽东说这些话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八卦有兴趣的网友可参见陈郢客:【原创】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评一】前文所列书单,我后文自会细细解释各自得失,尤其是用何种“中心”来统辖。我也会提及更多和这些书籍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青年人量体裁衣,自行选择合适的书籍。

【评二】我在校念书期间,为学到有用的知识,曾翻阅过不少学术书籍,精读、泛读都有,对择书的重要性颇有体会。我所推荐的书目,每一本背后往往有若干书籍作为比较。其中甘苦,唯自知耳。多年以后读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治学心得,才有相见恨晚之感。现择其一二转录于此,以飨后人。

【评三】我早年间对毛泽东“舍治科学”一事颇为不解,理科生的腹诽是少不了的。近年来读其1917年致恩师黎锦熙信《贯通大本源》一文,始有所悟。事关社会政治,不便在纯技术贴里多谈。只想说,百年前那个青年的彷徨在今天仍然被许多人重复着。如我们无所作为,我们的后代也必然重复同样的悲剧。

谨以何新用毛泽东生前所书韦庄罗隐成句所作的悼诗一首为结尾,是为第一幕终章:

雕阴无树雨难留 ①雕阴,陕西绥州古地名。此借喻陕甘宁。

雉堞连云古帝州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唯余岩下无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第一幕终】

通宝推:东海后学,桥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