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牙齿漫谈,讲到哪算哪。 -- kk
牙周疾病
牙齿好像一棵树,而我们的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就是树旁边的土壤。如果土壤少了,树根就露出来了,时间久了树就死掉了。
我们牙齿的“土壤”每时每刻都在吸收减少。如果有了牙结石的刺激,它会吸收的更快。牙根暴露过多的时候,牙齿就要掉了。
还好,我们还是有些办法的。我们可以通过洁治去除牙表面和牙龈下表浅的结石,通过刮治去除牙龈深部的结石,再严重,还可以用牙周手术来清除更深的结石。
够了吗?还远不够。还需要您的配合以控制日常的牙面菌斑。用正确的方法刷牙,用牙线或牙间隙刷。
牙的组成
1.牙冠: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健康情况下暴露于口腔的那部分牙体。
2.牙根: 可以简单理解为埋在牙龈和牙槽骨里的牙体。
3.牙颈: 牙冠和牙根交界的地方。
4.牙龈: 围绕在牙颈部及覆盖在牙槽骨上的组织。牙龈直接暴露在口腔中。
5.牙槽骨: 围绕在牙根周围的骨质,通过牙周膜与牙根相连。
6.牙周膜: 连接牙和牙槽骨的组织,起到支持和固定牙齿的作用,并有营养牙齿的功能。
定义
牙结石俗称牙垢,是附着在牙面上的矿化的牙菌斑和其他沉积物的总称。
形成过程
外界空气、水及食物中的细菌不断进入口腔,这些细菌要成为口腔菌群中的一种,必须先在口腔内定居。唾液中含有糖蛋白,它可在牙面上形成一层1-15微米厚的薄膜(称获得性膜),使细菌附着成为可能。一旦牙面获得性膜形成,仅在数分钟内便有细菌附上去,层层沉积。这种细菌性沉积物,称为牙菌斑,它为牙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矿化核心,而牙结石形成所需的无机盐成分则来源于唾液。唾液中所含的钙磷等矿物盐呈过饱和状态,当唾液从唾液腺中分泌进入口腔后,所含的二氧化碳张力降低一半,二氧化碳逸出唾液PH值升高,钙磷离子即从过饱和状态中析出,沉积在核心的周围。在矿物盐沉积的同时,居于核心中的细菌也逐渐矿化了,久而久之,便形成硬化的牙结石。
分类
牙结石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附着在牙冠的矿物质称龈上结石,附着在龈袋内及牙根、牙颈部的矿物质称为龈下结石。龈下结石比龈上结石更为紧密,更难以去除。这是因为龈下结石附着区的牙骨质表面常被吸收而凹凸不平,不如牙釉质光滑,为龈下牙石附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危害
牙结石形成后对人体的危害取决于机体对牙石刺激反应性和修复能力,因此,有的病人表现为牙石的压迫致牙龈萎缩;而另一些则表现为牙龈受刺激后炎性增生,严重的则表现为牙周组织的破坏而发生牙周病,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牙周溢脓、牙齿松动等改变。
牙周疾病在早期只侵犯牙龈组织,称为牙龈炎。牙龈炎的早期症状是牙龈轻度充血、水肿,患者无任何不适感。当疾病继续发展时,则充血、肿胀明显,于刷牙或咬食物时有出血症状。这种症状是自行诊断牙龈炎的重要标志。出现这种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治疗,牙龈很快就可恢复健康,否则病情可继续发展而形成牙周炎。牙周炎的主要症状是形成牙周袋、牙周溢脓、牙齿松动,是丧失牙齿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牙周炎的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口臭。
去除牙结石是治疗牙龈病和牙周病的重要环节。现在去除龈上结石多采用超声波洁治法。去除龈下牙石多采用手动刮治法.防止牙结石的形成的重要措施是菌斑控制:主要是彻底的刷牙,以及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
洁治
洁治是牙周治疗中最基础的一步。不论是慢性牙龈炎还是牙周炎患者,都应该先做洁治。
洁治主要去的是龈上牙石,菌斑和色素。如果是抽烟、喝茶和咖啡多而导致色素很重的话,可以加做喷砂,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洁治后都应该做抛光,使牙面光洁,菌斑牙石不易再堆积。
通过彻底的洁治,绝大多数的牙龈炎可以在1-2周后痊愈。但是还是应该在做好自我口腔菌斑控制(主要是彻底的刷牙,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的基础上,定期到医院复查,定期做预防性洁治,一般对于慢性龈缘炎的患者复查时间是6-12个月应该复查一次。
对于牙周炎患者,还应该在洁治一周以后进行复查,复查时会探查有无牙周袋。一般牙周袋深度在4-6mm应进行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简称刮治)。而对于深度在7个mm以上的在做完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后还应考虑进一步的牙周手术治疗。
刮治
刮治是用精细的龈下刮治器械,除去龈下牙石和菌斑,并刮除受到毒素污染的病变牙骨质,从而去除引起牙龈炎症的刺激物,形成光滑坚硬且清洁的根面,形成有利于牙周膜附着的条件。一般刮治分为4-6次刮完全口牙齿。
一般刮治后6-8周左右,应该进行复查,如果牙周袋深度仍大于5mm,且探诊出血,则需进一步治疗,如再次刮治、手术或使用药物等。
牙周手术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牙周最基础的手术:牙龈切除术和牙周翻瓣术,其它的手术如有需要可就诊向牙周科大夫具体咨询。
牙龈切除术是用手术方法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组织,或后牙某些部位的中等深度的牙周袋,重建牙龈的生理外形及正常的龈沟。
牙周翻瓣术是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使牙龈与下方的组织分离,暴露牙根和牙槽骨,提供良好的视野,在刮除菌斑牙石和病变的组织后,将牙龈复位在合适的位置缝合,达到消除牙周袋或使牙周袋变浅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因不重视而未进行良好的菌斑控制,则不应进行手术治疗。此外,患有全身疾病且未能得到控制的患者也不适宜手术,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
刷牙
刷牙是自我清除菌斑的主要手段,关于刷牙有以下四点注意事项:
1.使用设计合理的牙刷:一般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刷毛的毛端应加工磨圆,以减少对牙龈和牙齿的刺激。刷头较小便于在口腔内转动,一般成人牙刷的刷头长度为2-3cm,宽1cm,刷毛高度1cm左右,毛束以3-4排为宜。
2.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一般人比较容易学的为竖转动法。其方法为:刷毛先与牙齿长轴平行,毛端指向牙龈缘,然后加压扭转牙刷,使刷毛与牙齿长轴呈45°角,转动牙刷,使刷毛由龈缘刷向咬合面方向,即刷上牙时刷毛顺着牙间隙向下刷,刷下牙时从下往上刷,每个部位转刷5-6次,然后移动牙刷位置。
3.刷牙的次数:每天早晚各刷牙1次,每次刷牙2-3分钟即可,晚上睡前刷牙更为重要,也可每天刷牙3次。
4.牙膏的选择:牙膏的主要成分为摩擦剂、洁净剂、发泡剂、甜味剂等。通过牙膏中所含的摩擦剂和洁净剂可以明显的增加刷牙效果。但摩擦剂和洁净剂不宜颗粒过粗,用手摸起来应该细腻均匀。近年来含药物的牙膏种类较多,就其作用而言,主要为防龋、抑菌、止血、脱敏和减轻口臭等。但药物仅仅是起辅助作用,主要靠机械清扫作用。
此外,现在不少人用电动牙刷,其在启用后,刷毛束作不同方向转动和前后颤动,代替了刷牙时手控制牙刷的动作。大量的文献表明各种刷牙方法之间没有明显的优势区别,关键是针对个人的情况,采用合理的牙刷,仔细地将牙列的各个面(咬合面、唇颊面和舌腭面)和部位尽量都刷到。也有资料表明刷牙后常有约30﹪-40﹪的牙面(尤其是邻面和舌面)残留牙菌斑。牙菌斑粘附在牙面上,薄而无色,肉眼不易观察到,菌斑显示剂能将其染色,适合在家中使用的菌斑显示剂常制成片剂,使用时将片剂嚼碎,用舌尖将碎片舔至牙齿各个面,漱口后对镜自我检查,可观察到着色的菌斑部位及菌斑量,以检查刷牙是否彻底,哪些部位还残留菌斑。一般而言,牙齿两牙之间的相邻面常余留菌斑,需要其它方法进行补充,最常见的是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
牙线
牙线 是最常推荐使用的清除邻面菌斑的方法,效果很好,适用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对龈乳头无明显退缩的牙间隙最为适用。牙线可以在刷牙后或饭后使用,至少每天睡觉前应使用一次。
使用牙线有两种方法:
直接用手法
1.首先要截取一段通常为25-35厘米左右的牙线。使用时,可将牙线绕于手指上,或者将末端打结,使之成圆形。
2.用两手食指将约1-1。5厘米长的牙线绷紧,缓慢按里外方向作拉锯式动作,轻柔地将其通过两牙缝隙,切忌动作过大而损伤牙间乳头。
3.将牙线紧贴在牙齿的邻面,并呈C形紧密包贴于牙颈部,向牙根部移动进入龈沟内,然后保持与牙齿邻面的紧密接触上下移动,重复4-5次。
4.当用过的牙线变脏或部分破碎时,可再选取另一段清洁的牙线,按照牙列顺序逐步移动到各个牙齿的邻面,最终完成上下牙列所有邻面的清洁工作。面菌斑彻底清除。每清除六七颗牙,可以清水漱口,漱净被刮下的菌斑。
辅助法
辅助法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必须购买带有方便装置的牙线,如牙线夹、牙线引子以及电动牙线刷等。
牙线夹分叉的头部用来安放牙线,而柄状的尾部便于握持,使用比较方便。牙线夹按照使用次数可分为重复使用型以及一次性牙线夹;按头部形态又可分为C及Y形牙线夹。
牙线引子具有一定硬度及弹性,样子像钝针头,可穿入牙线,使之顺利进入牙缝,主要用于牙线不能通过牙齿接触区进入牙齿邻面的情况,比如戴牙套时。
电动牙线刷则由一束可以旋转运动的刷毛构成。工作时只要将其置于牙齿邻间隙内,即可完成牙齿邻面菌斑的去除工作。
牙间隙刷
牙间隙刷适合于有牙龈退缩者,尤其是牙齿邻面外形不规则或有凹陷时及根分叉暴露时此处的菌斑控制。选用直径合适的牙间隙刷,将牙间隙刷刷头顺两牙之间伸入到牙间隙处或根分叉处,做颊舌向移动,刷除菌斑。一般在每晚睡前刷牙后使用牙间隙刷即可。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谢谢! 罗阿宝 字9 2010-07-29 02:49:47
🙂为何人类会进化出乳牙的机制呢? 我是一只小小号 字82 2010-07-27 16:48:26
🙂是门牙,啮齿类动物都这样 龙旗飘扬的舰队 字0 2010-07-28 08:22:04
🙂一、我是不是该洗牙了
🙂为什么有的人不刷牙也没有牙周病?? 大庙 字28 2010-08-03 02:30:14
🙂有个性有共性 kk 字252 2010-08-03 02:36:12
😨唉,感觉都是治标不治本~~ 大庙 字131 2010-08-04 06:04:57
🙂一般说的深度洗牙是指刮治还是牙周手术 心文连博 字578 2010-07-29 00: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