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本《葵花宝典》与百年武林史 -- 应侯范雎

共:💬839 🌺11477 🌵5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一本《葵花宝典》与百年武林史

楔 子

故事里套故事是金庸惯用的技巧,其中有一种套故事的方法是:一切故事都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某一个事件,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是当年那个种子开枝散叶的结果。

这种以点扩散成面、纠结成网的讲故事技巧在金庸作品中多次出现,只是出现的面目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雪山飞狐》里这个种子是李自成的宝藏;在《射雕英雄传》里是前公务员黄裳制作的一本非法出版物;在《倚天屠龙记》里是郭靖、黄蓉夫妇的一对冶金作品与阳顶天夫人的一段婚外情;在《白马啸西风》里是一张高昌国宝藏图;在《书剑恩仇录》里是一出狸猫换太子;在《侠客行》里是一张来自侠客岛的请柬。《天龙八部》实际是个故事集,因此种子也有三个,分别是一个狂热的复国世家、一个风流的大理国王爷还有一个玩弄同门感情的前逍遥派掌门。

在《笑傲江湖》里,毫无疑问,万恶的源头就是前朝那个死太监。

说起太监这个群体,国人普遍印象不佳。好读书者受史书的影响,不好读书者受影视剧的影响,一说起“太监”两字,心中马上就浮现出这么一类人:

面白无须,贼眼溜溜,长着一张二皮脸,对上谄媚对下阴鸷,浑身无处不散发“阴险”与“下贱”的奴才气息。他们嗓音尖细阴阳怪气,爱翘兰花指,举止女性化,性取向诡异,性行为变态。

而且这种人大多心理阴暗,心胸狭窄,是为了得到一根钉子不惜拆毁整座房屋的小人。偏偏他们又离最高权力最近,嘴脸最奉承,最得皇帝啊、太后啊这些史上蠢货笨蛋层出不穷的群体的信任,于是狗仗人势,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都敢做,任何卑鄙无耻的事情都不以为意。有政治野心的太监贪权,为祸朝堂,没有政治野心的太监贪钱,为祸民间。

其实,事不尽然。

太监就像今天的城管,虽然混蛋不少,却也未必个个是混蛋,只是人们都盯着他们混蛋的那一面,忽略了他们人性甚至做好事的那一面,所以那形象就很不堪了。而且太监是皇权政治的产物,后来皇帝被推翻了,太监也绝迹了,如今看来显得很神秘,一神秘就产生了种种诡异的传说。同理,倘若有朝一日城管组织被裁撤,所有的官场历史都对这个邪恶的组织点到为止,而野史中却对这个组织极尽渲染之能事。那么千百年后,“借我三千城管、复我浩荡中华”就可能成为未来粪青的意淫之歌,关于城管的传说就可能以讹传讹,演化出无数匪夷所思的版本,那时的人们拍当今这个时代的武侠剧,最终大反派可能就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老城管。

却说前朝那位太监,就是个模范好太监,他既不贪权也不贪钱,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作息规律,好武,并且练成了一身惊世骇俗的绝顶武功。仅仅武艺好倒也罢了,偏偏这个太监文武双全,还喜欢舞文弄墨,这就祸事了。

太监将他的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葵花宝典》。这事原本稀松平常,特殊之处在于老太监应该从开始练武的时候就已经是太监之身,然后,他这个纯粹的太监修练出了纯粹的太监武功,而这种武功对于正常人是有排斥反应的。

同样是武功秘籍,有叫《九阴》《九阳》的,有叫《北冥》《易筋》的,磅礴大气,要么充满文化气息,要么大吹医学上的牛皮,都极富广告效应,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由了不起的人物写出来的了不起的书。

偏偏这一本却以植物为名,而且还是葵花这种极为普通平常,并且卑微脆弱的植物。

为什么呢?

某些内心邪恶的家伙猜测说,葵花者,向日也,向往恢复男儿阳刚本色也。这个书名寄托了修练神功之后五体不全之人的人生理想。

某些无聊程度稍低的家伙则猜测说,葵花者,向阳也,这种植物没有自己的方向,只会盲目跟随心中的太阳,太监也没有自己的意志,只会唯皇帝的命令是从,取名《葵花宝典》,体现的是老太监的奴性——其实不止是肉体上被阉割的太监,古代许多精神上被阉割的士人也趁机献媚,借用葵花向阳的特性向皇帝大表忠心。元代有个叫李瓒的三流诗人写过一首名叫《种葵》的恶心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匪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那意思就是说,我种葵花并不是因为它花朵美丽,而是喜欢它一心向着太阳,它与我是多么的相像,独自对陛下忠心耿耿,性格沉稳就如有德之士。(啊呀呀,我要吐了。)

但也有某些多愁善感的家伙猜测说,葵花多子多孙,太监却断子绝孙。取名《葵花宝典》,是老太监在聊以遣怀,寄托内心的哀愁——在这个猜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就觉得老太监不怀好意。你老人家断子绝孙了,很郁闷,然后流传给后人一部必须自我阉割的武功秘籍,这不是典型的反人类仇恨社会么?这实在有违前辈高人飘然出尘的崇高形象。

另有一种猜测,则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一入宫门深如马里亚纳海沟。老太监不可能出生在宫中,他入宫之后自由受到限制,少小离家老大难回,乡音尽改为北京官话,揽镜自照只见鬓毛尽白。人怀桑梓老来思乡,这是人之常情,老太监偏偏却又回不去,唯有托物思情。老太监将一生的心血以“葵花”命名,很可能,他的家乡盛产葵花——那么这个盛产葵花的地方在哪儿呢?这就无法考证了,只要不在高丽就行。

除了以上四种,我还有一种猜测。也许,事实未必有那么隐晦复杂,那么意义深远。

我们都知道太监的行为举止十分女性化,而女性又多爱吃零食。或许,这位前辈高人老太监是一边嗑着葵花籽,一边写作,写完后他看到一地瓜子壳,哈哈一笑,说“没有葵花籽还无法激发我的灵感,这本书就叫《葵花宝典》吧。”

——什么!说我胡扯?正确答案只有老太监一人知晓,你我都是在猜,凭什么说我胡扯?

需知太监写书认真、取书名马虎那是有传统的。当年那个无太监之名,但有太监之实的司马迁花半辈子心血写成了《史记》,却连个像样一点的书名都没有,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旷世巨著被简单地称为“太史公书”或者“太史公记”,意思就是说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如今的作家、写手已经与时俱进了,书可以写得很垃圾,但书名则一定要取得骇人听闻,要唬得读者一椤一椤过目不忘才好。若是司马迁晚生两千年,恐怕也未能免俗,得改成诸如《三千年来谁著史?》《历史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这类玩意儿——司马迁死后三百年,终于有后人看不下去了,用《史记》取代了寒碜的《太史公书》,“史记”原本是“史书”的意思,泛指一切史书,用来专指一本书,那自然代表着后人无上的尊重与敬仰。

不管书名的含义如何,反正苍颉造字而鬼神泣,《葵花》一出则武林豪杰齐打喷嚏,新的妖孽面世鸟。

唉,我说公公,你身在体制内,锦衣玉食老有所养,不缺那几个稿费,何不抓紧时间找些漂亮宫女对食,养几个干儿子送终,或者买个大宅院关起门整天玩SM游戏。人生乐事很多,没事你写什么书啊?

即使要写书,也学学前辈司马迁写点正经的,什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传唱了两千年,人人都翘大姆指,说“这没卵蛋的家伙真是好样的!”你倒好,偏偏要写什么不上台面的,游离于经史子集之外的小众书籍,读者还只限定于黑社会。

黑社会里大多是不识字的粗人,少数识字的整天在刀口上过日子,内心早变得阴暗无比,最爱吃独食,完全不记得独HAPPY不如众HAPPY的道理。所以《史记》这本书可以成为大众教材,无数人给它注释、补充、完善;《葵花宝典》却只能从一个保险柜转移到别一个保险柜,并且在一次次转移过程中,掉了封面脱落了封底,越来越薄,于是乎到后来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了。一场辛苦没有著作权没有署名权没有稿费版税,到头来连名字都没被人记住,公公,你这是何苦来哉?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世上没有出版社,无法量产。这也许才是遗憾的根源,否则书名改为《何必遗恨一剪梅?——成功人士速成法》,既实用又励志,肯定会成为年度第一畅售书,那老太监靠版税就能过王侯生活,必定稳居作家富豪版前五,不让菊花教独美。同时,资源共享也是减少内耗的有力途径,如果《葵花宝典》沦为随手可得的地摊货,那就少了无数阴谋纠纷,也是武林之福。

而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不仅是武林的损失,还是国家的损失。否则宫中太监人手一本,皇城内全是东方不败,不见地上走的尽见天上飞的,到时候别说像归辛树一家那样的大逆不道之徒,就连洪七公那样只想偷鸡摸狗的也不敢靠近皇帝。数量庞大的御林军就此撤销,这可以省多大一笔军费啊!众所周知,御前护卫一向是扰民急先锋,少了这群混蛋,京城百姓更幸福,京城社会也就更和谐了。当然,这事也会有副作用,就是从此京城绣针、丝线的消耗量会大大增加。

而且《葵花宝典》还可以用来装备军队,即使士兵们天赋各异,量产不了林远图东方不败,那量产岳不群林平之也是很可怕的事情啊。将士们阵前绣花,谈笑间敌军灰飞烟灭。拥有这样一支军队,可以说无往而不利,唯一值得抵防的大概就是敌人使美男计。

这样到了近代,1840年,小英国鬼子开着铁甲舰飘洋过海耀武扬威,我们照样让他乘船而来御风而回。不信?回想一下《东方不败风云再起》这部影片,里面东方不败对西班牙人说:“你有科学,我有神功”——我叫你牛逼!

因为中国古代出版业的不发达,老太监很遗憾的错失了成为民族英雄的机会。

而且老太监很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作风,这与北宋年间少林无名扫地僧十分相像,区别只在于一个身在宫中,另一个在少林。他们虽然武功极高,却毫无俗世所谓的进取心,心甘情愿地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始终没有到江湖中去扬名立万。这是后世不知道《葵花宝典》作者的重要原因。

老太监最终的结局应该与那些白头宫女一样,默默地老死,被埋在宫城一隅的公家坟场,很快就被人们遗忘。宫中福利天下第一,饮食起启都有安排,老太监既然是与世无争的人,他应该不会有多大兴趣去搞加官进爵,也不会有多大兴趣去另外积攒私人产业,那么在他死后,遗物很有可能被充公。那本《葵花宝典》可能就此明珠投暗,落入那些庸俗小太监的手里,搞不好被当做废品处理流传出宫城,就此落入江湖。

——当然这只是猜测,或许老太监临终前做过什么安排,具体过程不可知,反正结果都一样。就是《葵花宝典》以绝版手抄本的形式,默默地流入了民间。

按古人的脾气,著书立言是不朽功业,那是一点都马虎不得的。那老太监倾注一生心血来写《葵花宝典》,慎重程度肯定在常人之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好容易成书了,装订肯定是豪华精装。

古人作书与现代人一样,书前有序书后有跋,这序跋一般都是名人手笔,或托人情或出钱买,内容不外乎夸作者写得好。有的夸得过火,作者就写一篇自序来表示谦虚,同时赞扬写序之人有眼光;有的夸得不足,作者就再写一篇自序继续夸。前辈太监司马迁就是如此,他写完《史记》很得意,于是写了篇自序,用骄傲的谦虚口吻说“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俊后世圣人君子。”

《葵花宝典》有点特殊,它是本专业学术著作,一般人看不懂,看得懂的呢不放心给他看。否则这老太监很可能要开个“品葵花”茶话会,请来一帮高手看书写序题字,如在扉页上提上“旷世巨著”四个大字,落款:少林某某大师题;翻过扉页是一篇序文,骈四俪六文采斐然,署名小李探花;再翻过,又是一篇序,通篇错别字,署名丐帮帮主洪八公——这些在《葵花宝典》中是不可能有了,不过一篇自序肯定应该是有的,后人可以从这篇自序上了解老太监的生平。

然而很不幸,《葵花宝典》是一个手抄本。一切手抄本的下场都是悲惨的,它稀有而且风华绝代,导致了它人尽可夫阅人无数,阅人无数又导致它迅速变成残花败柳。记得N年前,当时的出版界只出红宝书,远不能满足人民旺盛的求知欲望,于是就出现了为数重多的手抄本,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叫《少女之心》,直到今天还有人津津乐道。《葵花宝典》与《少女之心》一样,在众人如狼似虎般的争夺撒扯之中,越来越薄越来越薄。

两百年后,当《葵花宝典》落入莆田少林的红叶和尚手中时,它已完全赤裸,几乎已经不能称之为书。它的封面和扉页早不知烂在哪个前人的手中,那篇序文也残缺不堪,考古价值骤减,只能模糊辨认成书年代是两百年前、出产地是皇宫大内,但是作者姓啥名啥一概无法考证。

好在红叶和尚是佛学院毕业生,不是历史学院,他也不打算到煮酒上做历史写手,不用关心这些无谓的细节。红叶和尚翻开正文,他的眼神马上直了。

说不来是幸运还是不幸,这破鞋一样的破书中最关键重要的一句话并没有佚失,这句话八个字,言简意明:欲练神功、引刀自宫。

红叶和尚瞬时相信并理解了那个在江湖中流传甚广的传说:《葵花宝典》“所载的武功,却是精深之极,三百余年来,始终无一人能据书练成。”(《笑傲》三十章、方证语)

红叶和尚盯着这八个字,愣了好半天,然后他背着手走出禅房,望着山下某尼姑庵的方向出了一会儿神,又回到禅房,叹了口气,将书锁进抽屉。

练功的念头从此不再提起。后世敬佩不已,都说“莆田少林寺方丈红叶禅师,乃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了不起人物。”

而江湖暗流涌动,新一轮血雨腥风的较量开始了。

关键词(Tags): #金庸#笑傲江湖#葵花宝典元宝推荐:东张西望,铁手, 通宝推:pendagun,平淡是真,constant,邻家拂士,迷途笨狼,今晚打老虎,代码ABC,云汉,一介书生,油炸辣椒,见证风的方向,zen,注册之后,北极星光,roy7255,老芒,巴山夜雨,SleepingBeauty,诸葛神候,阿布可,ljsqt,万里风中虎,篱落呼灯,南方有嘉木,西瓜子,AleaJactaEst,owishan,ifulou,空气精灵,非吾有,鹰击长空,某人a,landlord,桃子甜,无明火,回旋镖,cococal,白玉老虎,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