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 西安笨老虎
首先亮明观点:不要废弃了三门峡水电站;降低运用水位,少发一点电,尽可能小的影响陕西关中平原;[FLASH]插根输血管到陕西补偿陕西的损失[/FLASH]。 我不是斗爷那一系的,而且离开水电系统10年了,一些谬误在所难免,欢迎拍砖; 除了以前自己搜集的一些东西,很多内容大家你抄我, 我抄你,反正就是那么一个文件,所以不注明原始文献了
新中国成立后,从民生与经济的角度出发,大举兴修了一系列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因水电工程牵扯到天、地、人、(和谐)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经验的从无到有,水平从低到高,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加上当初迫切的建设心情,曾犯过不少错误:三门峡水库的严重淤积;黄淮海平原的严重涝碱灾害(在“大跃进”时期)。
下面就说说这座滥尾坝(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肯定不这么认为)的前世今生。
1946年初,国民党当局突然提出要堵复1938年炸开的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口门,使黄河回归故道;1947年3月15日国民党当局将堵口大坝合龙,黄河水回归故道(下游复堤工程还没有完成的情况)。
黄河回归故道之后,防洪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黄河的丰水期,1947年至1949年,刚刚回归故道的黄河几乎年年大水
1948年 7月6日 东明高村险工河势发生剧变,接连出现重大险情,经1个多月采取多种措施紧急抢护,控制了险情
1949年,7月6日~10月 黄河下游先后出现5次洪峰,期间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洪水持续49小时,9月14日出现1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 (中央人民政府批给黄河修防1.79亿斤小米的工程费,几乎占全国水利建设费用的 )
1949年8月31日,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联名给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报送《治理黄河初步意见》,文中提出解除黄河下游洪水为患的方法,应“选择适当地点建造水库”,“陕县到孟津间是最适当的地区,这里可能筑坝的地点有3处,是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
1950年3月26日~6月30日,黄委会首先组织查勘队查勘了龙门至孟津的黄河干流段,特聘请冯景兰、曹世禄两位地质专家参加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处坝址的考察。通过查勘肯定了三门峡坝址,已往中外专家一直对八里胡同坝址评价过高,都认为是黄河中游的优良坝址,经过这次查勘后,证实了八里胡同虽有较好的地形条件,但地质条件远不如三门峡,主要是石灰岩溶洞发育。对三门峡建库方案,初步确定蓄水位为350米高程,以防洪、发电结合灌溉为开发目的。
水利部对解决黄河下游防洪问题十分关心,1950年7月傅作义部长率领张含英、张光斗、冯景兰和苏联专家布可夫等复勘了潼关至孟津河段。
1950年7月22日至8月9日,全国水力发电工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水力发电工程局,作为全国水电建设领导机构。政务院任命黄育贤为局长,张铁铮为副局长。
1951年有不少人认为黄河干流修建大水库,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来看都有较大困难。于是提出从支流解决问题,但经计算发现:支流太多,拦洪机遇又不十分可靠,且花钱多,效益小,需时长,交通不便和施工困难等,仍需从干流的潼孟河段下手。在这期间黄委会提出了“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除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外,关键是要修建一座大水库。同时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从开发黄河水力资源出发,也积极主张在干流上建大型水电站。
1952年5月,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张铁铮和苏联专家格里柯洛维奇等查勘了三门峡坝址,专家认为三门峡地质条件很好,能够建高坝。通过提高三门峡枢纽的正常高水位,加大库容,枢纽实行分期修筑、分期抬高水位运用来解决水库寿命和淹没问题;因淹地淹人太多,不少人反对。
从1952年下半年起,转而研究淹人淹地较少的邙山建库方案。邙山修建库容160亿立方米的滞洪或者冲沙水库,投资都在10亿元以上,淹人超过15万人,由于花钱多,又没有综合利用效益,不合算。
1952年10月30日上午在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时表示:大水库修起来,解决黄河水患,还能灌 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在王化云说到“近几年没有遇到异常洪水,如遇大洪水,还有相当大的危险” ,毛主席接着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
1952年10月31日早晨6时多,毛主席对王化云、张玺(当时河南省委书记)、吴芝 圃(省政府主席)、陈再道(省军区司令员)等嘱托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1952年冬又第三次提出修建三门峡水库。
1953年2月王化云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策,毛泽东主席听后很高兴,认为可以研究。其后,水利部对修建水库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给黄委会作了明确指示:第一,要迅速解决黄河防洪问题;第二,根据国家经济状况,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由于这一限制,三门峡的建库方案第三次搁置起来。
1953年3月,全国第一次泥沙研究座谈会在南京水利实验处(今南科院)召开,会上就议论过黄河建库的泥沙预测问题,沙玉清提出必须进行大比尺模型试验,才有可能加以估计。但直到三门峡水库开工,没有作过任何淤积预测方面的试验研究。
1953年4月,改水力发电工程局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李锐任局长。局下设8个部门,并组建水电试验所和东北、西南、华东水电工程局,以及中南勘测处及华北、西北水电工程筹备处。1957年6月,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季成龙任院长)和八大设计院正式成立。
1953年,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的要求下,周总理具体负责与苏联政府商谈)
1954年1月2日苏联专家综合组抵北京。同年2月组成了以李葆华、刘澜波为正、副团长,有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9位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共120余人参加的黄河查勘团。
1954年4月李富春副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在黄河研究组的基础上,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下称“黄规会”)。以李葆华、刘澜波为正、副主任委员。
1954年3月17日在洛阳召开座谈会,会上苏联专家对邙山水库坝址都发表了否定的意见。随后在完成了龙门至孟津干流河段的查勘之后,于1954年3月27日在西安召开座谈会,中共中央西北局(下称“西北局”)的负责人也参加座谈会。会上苏联专家对三门峡坝址都发表了肯定的意见,赞赏三门峡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推荐三门峡建库方案,缺点:淹没损失较大。
1954年10月,黄规会全面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工作。
1954年11月29日,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薄一波主任主持苏联专家综合组组长柯洛略夫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基本情况》的报告。会议讨论时,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在发言中认为:
1954年12月,以刘澜波为团长、李锐为副团长的中国电力代表团对苏联开始为期3个多月的参观访问,了解苏联水电建设的经验教训。
1955年2月15日黄规会将《技经报告》和苏联专家组对该报告的结论等文件,上报国务院及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提请审查。
1955年4月5日,中共国家计划委员会党组和国家建设委员会党组审查《技经报告》后,联名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41位中央领导人呈报关于对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审查意见。
1955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由刘少奇主持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开会,出席会议的有朱德、陈云、董必武、邓小平、杨尚昆、彭真、薄一波、谭震林等46人。会议听取了李葆华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汇报,政治局基本通过这一方案,并决定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问题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
1955年7月中旬国务院召开第15次全体会议(32人),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并决定由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报告,提请大会审议批准。列席的有王首道、孙起孟、钱正英、王化云、李锐等59人。
1955年7月18日,邓子恢副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1/content_2077238.htm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国务院所提出的黄河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同意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决议要求国务院采取措施,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的建筑工程机构,保证工程的及时施工。
1955年8月19日,国家计委批准 黄河规划委员会的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技术任务书>>,委托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初步设计
1955年12月《人民电业》刊发李锐文章《中国的水力资源和建设水电站的优越条件》。根据苏联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文章提出,[FLASH]尽先修建水电站,尽可能修建大水电站,这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电力工业的主要政策之一[/FLASH]。
195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1955年12月6日,刘子厚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1956年至1958年3月,后由谢辉接任),王化云、张铁铮、齐文川任副局长。1956年1月3日,三门峡工程局在北京开始办公。
1956年初,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汪胡桢和李鹗鼎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1956年1月14日,陕县,灵宝分别成立移民委员会,负责三门峡库区移民
1956年4月苏联列院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在报告中选定的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为360米高程。
1956年5月20日,潼关县境三门峡水库区开始移民[潼关人民政府网]。
1956年5月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向黄规会提出了《对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主张经济坝高的确定应通过全面经济核算,三门峡水库正常高水位应比360~370米高程为低,并建议切勿把底孔堵死,以备将来泄水排沙,起减缓淤积的作用。
1956年6月9日上午10时15分,中国民航958号飞机由西安飞卢氏县杜关乡进行地质勘测时坠毁
1956年6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为三门峡工程设计制造的1 200千瓦列车发电站正式发电,列车发电站设在马家河底。
1956.06.27《陕西日报》发表社论:《三门峡水库区农民的光荣行动——祝本省第一批青壮年去银川安家》。1956年6月28日出发?
1956年8月22日,陕西省朝邑县严庄、平民乡移民先迁队785户、800人(每户青壮劳力1人)到达陶乐县月牙湖。先迁队移民看到月牙湖荒无人烟,误认为土地坏,数量少。27、28日夜间,390人先后外流。[孙兆奎,陶乐县移民纪实,宁夏新闻网]
1956年11月,周总理访问印度,亲眼看到了水利工程的大比尺模型试验,回国后这才提出来三门峡水库要作模型试验的问题。1958年初,水电部和黄委会决定在武功进行三门峡水库野外模型试验。这个内容庞大的协作项目,国内参加的单位多,苏联方面则由科学院的罗辛斯基和哈尔杜林两位专家参与指导,并作为中苏重大科技合作122项内的一个部分。沙玉清与钱宁先生负责技术指导。试验方案是按照沙玉清提出的系列模型法思想组织的,试验场就有三个不同比尺的模型。可惜试验工作只持续了一年多,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中苏关系破裂而被迫中止了。试验虽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但没有完成……
1956年12月和1957年3月, 温善章(水力发电建设总局青年技术员)先后向水利部和国务院呈述《对三门峡水电站的意见》,提出三门峡水利枢纽应按低水位、少淹没、多排沙的思想进行设计,认为三门峡水库应按拦洪排沙的方式运用,水库正常高水位335米高程已足。[水利部没有采纳温工的建议,李葆华付部长在1957年4月19日回信]
1957年2月9日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审查会。我国各有关部门、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与工程师共140多人参加。
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淹没大部是关中沃野,陕西省反映强烈,1957年上半年朱德副主席和其后李富春、薄一波副总理去陕西省视察时,该省都反映三门峡库区淹没损失太大,要求降低水库的正常高水位。
1957年4月9日《人民日报》
1957年4月13日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黄河三门峡鬼门岛举行隆重开工仪式
1957年4月14日, 人民日报 发表社论 <<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
1957年5月, 苏联制造的金属结构自动化大型混凝土拌和楼运至三门峡枢纽工地
1957年6月10日-24日,水利部召开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讨论会(张含英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建委、水利、电力等有关部门,陕西、河南等有关地方,清华、天津、武汉等高等学校的专家共70人。会议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应该不应该修、三门峡水库的拦沙与排沙、水库综合利用及水土保持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讨论。10-17日为大会一般发言,18日以后为专题讨论发言。发言摘要经《中国水利》编辑部整理,在《中国水利》1957年第7期、第8期刊出。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又印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资料汇编》,并附说明:“本文系根据发言记录整理,如有错误或不妥当之处,由本刊编辑部负责。”记录中可查阅到;70名专家学者中,起码有温善章、黄万里、叶永毅、梅昌华、方宗岱、张寿荫、王潜光、王屯、杨洪润、严恺、李蕴之等十多人,明确表示了不同意360米高坝方案。
对 黄万里关于“潼关以上将大淤,并不断向上游发展”; 张寿荫的“回水离开西安40—50公里,淤积也可能在西安附近发生”;以及梅昌华关于移民等问题的警告 等等发言都有记录。
会上温善章、叶永毅提出了建议方案,其主要论点是:
二、水库运用原则为拦洪排沙,不调节径流,汛期敞泄排沙,汛后蓄水供兴利用。
三、水库设计正常高水位为336~337米高程,死水位为300~305米高程,水库容积110~120亿立方米,可满足20年内防洪淤沙,灌溉农田1500~2000万亩,发电装机容量25~30万千瓦。
四、库区淹耕地50万亩以下,移民15万人以下,工程造价4.5亿元。较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的设计方案少淹耕地250万亩、少迁移人口70万人。
五、关中平原土地资源宝贵,将来可能比动力还缺乏。
六、混凝土工程量为100~120万立方米。
七、拦河坝底孔高程280米,水库水位310米高程时下泄量6000立方米每秒。汛期中可有88%的泥沙排出库外。
陕西省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陕西耕地的85%是山地,平原只有1000多万亩。三门峡水库淹没多为该省的平原高产区,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0人,而全省的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为82人,所以该省的库区移民是一个大难题。用迁移70~80万人口的代价,换来一个寿命只有50~70年的拦沙库,群众很难通过。
叶永毅同意高坝大库,但不同意拦沙,主张增大排沙孔,减少水库淤积。
梅昌华提醒到: 陕西省从来没有同意过360方案,坚持中国人多地少不能照搬苏联人所提的“以淹没换取库容”的原则”
张寿荫发言的着重点在水库的蓄水位与淹没迁移的矛盾上:三门峡水库区大部份在陕西省,正常高水位349.1和360米时,淹没陕西耕地分别为177和295万亩。
方宗岱提出在三门峡修建高坝大库可能带来的危害。方宗岱从处理泥沙的角度与范家骅联名提出了将原设计12个深孔的高程由320M降低到300M的意见,并得到了采纳。原设计据此作了修改。
汪胡桢,林镜瀛,顾文书、李鹗鼎、沈崇刚、李赋都等人基本支持原定方案。
有人说这次表态李赋都的发言影响力太大了;也有人说,当时水利界上层人士,对美国顾问团反对在三门峡建坝而主张在八里胡同建坝一说持相同意见者不乏其人,但无人直言提出。三门峡电站是当时亚洲第一大水电站,大多数同志出于爱国之心,急于求成; 也可能在那种时候,没有人敢不同意苏联专家而同意美军,哪怕只是纯技术问题。
8卦一个:
另,方老前辈参加三峡工程防洪专题组,对该组的论证报告没有签字
斗爷发言
现在讨论中感到未知数太多,说不出一定怎么样最妥当,有人提出排沙,我认为如果不会使下游河道淤高的话可以多排些,水库寿命也可以延长一些。拦沙排沙哪样好?排沙的话能排多少?虽然经过计算或是模型试验,都还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因此在这些方面不要把自己束缚的太死。
2、关于综合利用的看法,我认为不一定非要面面具到(不可),如果某一项化(花)不来,就可以不考虑,还是同样是综合利用。
3、问题不一定全能用计算说明的,还要靠一定的判断,在总目标之下慢慢抬高水位走着瞧,用运用中的事实修改计划,由于未知数很多,我们的工程措施也要有弹性才好。近期计划要不防碍将来的发展。
有了计划也不一定全能照计划办,要看发展的情况而有所调整。
经会议讨论后大多数意见是维持原设计方案,仅建议枢纽分期修筑,水库分期抬高水位运用,分期移民,以缓和大批移民的困难和泥沙淤积问题,对初期运用水位认为340米高程较合适。并否定了拦洪排沙方案,其主要理由是:
一、水库排沙在技术上尚未很好解决,根据苏联专家札列维的试验和计算,排出不多。国外河工专家的固槽输沙理论能否适用也待研究。而且输出之沙仍将造成下游的淤积,未能制止下游河床的继续抬高,也即未能消除黄河水患的根本所在,事实上没有解决防洪问题。
二、未能充分发挥枢纽的综合利用效益,以解决工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黄河下游农田急需灌溉,若停灌,减产很大。而且此区域生产配置是以三门峡水电为基础的,如月季节性发电,将影响工业布局。
三、三门峡坝址是黄河干流上仅有的三个水库容积超过百亿立方米的水利枢纽之一,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且其运用又将影响到三门峡的上、下游黄河干流上其他梯级枢纽的效益。如只用于拦洪排沙,实为大材小用,宜另选坝址。
1957年11月3水利部日向国务院写了《关于三门峡水利枢纽问题的报告》。
1957年11月23日国务院将上述报告批转给陕、晋、豫、鲁、冀、甘等省,在批示中特别指出:三门峡水库的正常高水位究竟多少为妥?水库蓄水后对上游的影响及库区泥沙淤积速度,上、中游水土保持速度及下游河道淤积等主要问题,要求各省组织讨论,提出意见于12月中旬报国务院。
1957年底,田鸿宾教授在省政府黄楼陕西省领导主持的水利专家座谈会上,就提出泥沙淤积对陕西省的影响这个重大的关键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1957年底,陕西省回文提出:一、水土保持减沙效果,原预计1967年入库沙量减少20%,50年后减少50%,现在认为有可能加快,因此可缩小三门峡水库的拦沙库容;二、水库回水末端泥沙淤积将逐渐向上游延伸,350米高程的库水位,渭河两岸浸没影响可达15~30千米,西安市北郊375米高程地带的工业区,很可能受到影响;三、建议正常高水位按350米高程设计,340米高程建成,可少淹耕地46%,可减少移民50% 。
其他省份分歧意见都不大。
三门峡水利枢纽自开工以来,施工进展迅速,至1958年初已完成了很大的工程量,施工人员一万多人,计划将工期提前一年,当时设计已赶不上施工,如再改变设计条件,苏联列院的设计工作就要推迟,工地势必停工,因此都急切要求早日定案。
1958年4月21~24日周总理偕同彭德怀,习仲勋到三门峡工地主持召开三门峡水库现场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总理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作了总结发言,总结中确定了几项原则:
泄水孔底槛高程苏联列院认为闸门启闭有困难降到310米高程为宜,这次会上周总理又提出:“还可以继续争一争,看是不是能降到300米高程。”
加个插曲,这个插曲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F
在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三门峡水库建设方针讨论会》上,会议刚开始,周总理就问“田鸿宾同志来了没有?”答:“来了。”,总理接着说“久闻大名,未见其人,请来上座。”田鸿宾教授被周总理请到身边就座,并征询他对三门峡工程的高程与库容、淤积与排沙、防洪与灌溉发电等问题的意见。田鸿宾教授支持三门峡工程的兴建,但有针对性地强调:“必须十分重视解决库区泥沙淤积和库区淹没、浸没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958年3月18日,李葆华副部长参加三门峡大坝主体工程隔墩浇筑第一块混凝土
1958年6月29日中共水利电力部党组,向中央写了《关于黄河规划和三门峡工程问题的报告》,中共中央将这份报告作为于1958年8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参考文件印发。根据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两次会议上确定的几项原则,最后一致明确为: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河大坝按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设计,第一期工程先按350米高程的蓄水位施工,1967年前最高运用水位不超过340米高程,死水位降至325米高程(原设计335米高程),泄水孔底槛高程降至300米高程(原设计320米高程),第一期工程大坝坝顶先修筑至353米高程。1959年 10月周恩来总理在三门峡工地再次主持召开现场会议,研究确定并最后经中央批准:1960年汛前三门峡水库移民高程为335米,近期水库最高拦洪水位不超过333米高程。
1958年11月17日三门峡截流工程开始演习
1958年11月25日,黄河三门峡工程截流指挥部宣布:经过七天又二十一时四十五分钟的紧张战斗,三门峡截流工程在25日六时四十五分基本结束。
1958年12月9日截流工程全部结束
ps 主要是看到一些河友胡乱引用黄万里教授毫无根据地攻击别人实在看不过去了临时凑拼的。
争取下周完成。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关于那座滥尾坝的一些常识
🙂三门峡水利枢纽综合效益与谁该出血 79 西安笨老虎 字8184 2010-09-05 06:15:31
🙂过瘾! 1 斗门青年 字181 2024-06-25 06:19:28
🙂现实利益复杂异常啊 2 然后203 字509 2010-09-10 02:29:38
🙂是啊是啊, 利益分配,那是大问题 6 西安笨老虎 字228 2010-09-10 02:34:35
🙂还有一个办法 1 青争水深流 字183 2010-09-05 23:57:11
😜本着谁受益谁买单的原则 2 花错 字191 2010-09-05 19:11:41
🙂歪个楼! 9 老老狐狸 字455 2010-09-05 1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