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BBC关于中印贸易想到 -- 晨枫

共:💬557 🌺8607 🌵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嘿嘿……“台湾也是从农业起步的”?

你居然把台湾,这个20世纪30~40年代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地区,这个在日据时期做到了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70%的地区,说成和1949年的大陆一样、“也是从农业起步的”?

随便列举两个数字:1938 or 1939,台湾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农业;1943年台湾年人均发电量200千瓦时/人/年,大致相当于大陆1951年20倍的水平。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50年史》第7部分之《工业化与南进基地化》

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化的绩效,从1930~1945年若干工业产品统计数字中即可略见一斑:铝锭从零到1941年最高12,204吨、水泥从121,961到最高点1944年的303,438吨、碱从零到1944年的6,949吨、氰化钙从零到1941年的12,647吨、过磷酸钙从14,154到1944年的25,449吨、发电量从179,197,092千瓦时到1943年最高1,195,326,828千瓦时。以工业产值计,依物价指数折算后1931~1942年增加约60%,可谓发展迅速。然而我们看到,在工业结构上,食品工业一直都是日据时期台湾工业的主干,1940年前占全部工业产值的60%~70%,1942年也占50%以上。在工业化时期得到重视的化学、金属、机械三类工业产值占总产值最高仅为22%,各类工业投资中,重化工业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展开而有了大的提升,但亦始终是食品工业占首位。换句话说,台湾的工业化虽然改变原先一面倒的注重食品加工业——实即制糖业的状况,优化了工业经济结构,但台湾工业的总的态势并没有(或者说还未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总体来看,日据后期台湾的工业化促成了台湾社会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在农业与工矿业产值比率的变化上,1938年工矿业产品产值已超过了50%,“足证台湾彼时已非以农业为重心之经济”(张汉裕:《光复前台湾之工业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0,第237页)。工业产品结构中,1942年轻工业占73.9%,重工业占26.1%,后者呈现强劲的上升趋势。台湾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930年的54.2%降低到了1943年的49.5%。张汉裕依据赫夫曼(Hoffmann)比率指标衡量,认为台湾在日据末期已达工业化的第二阶段,亦即进入了初级工业化社会(《光复前台湾之工业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0,第240页)。

1922年随着《台湾教育令》的颁布,初等教育实施日台学生共学制,台湾儿童中懂日语且适应小学教学者,依一定条件得入小学校学习,日本儿童希望入公学校学习者亦许之。1944年,取消公学校、小学校的区别,统一改称国民学校,从而至少在表面上达到了日本人自诩的“内(日)台如一的教育制度”。 (梁井溥三:《文化南进基地台湾的教育新体制》,《跃进台湾大观》(四编),中外每日新闻社,东京,昭和17,第35页)。据统计,1918年台湾拥有公学校、小学校541所,学生128,436人,1939年957所,592,990人,1943年1,074所,862,674人;适龄儿童就学率,台湾儿童从1917年的13%提高到1943年的71%,日本儿童从1917年的95%提高到1943年的99%。相对于同时代的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日据时期台湾初等教育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

另外,你既然提到印度,不妨看看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哪些物质遗产;对比一下1949年的中国,咱这个“半殖民地”的底子,和三哥那个“全殖民地”能比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