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 北宸

共:💬820 🌺7938 🌵6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或许还有第三种抗战-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所有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无论哪个阶级,哪个民族,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大家都认识到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共产党,放弃了土地革命的主张,为了保全这个国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阵线。

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存在,把主力军从内战的战场上转移到对外敌的战斗中。

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应向他们表示敬意。

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所有的中国人并肩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服从于抗日这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方针是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包括一些被认为落后的阶层,当他们在抗日战场上与敌浴血奋战的时候,也同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敬仰。四川军阀李家珏将军曾在内战战场上与共产党有很深矛盾,但是战死沙场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6月11日发表短评:“我们哀悼李家钰将军抗战殉国”、“李家钰将军在此役中杀敌殉国,是应受到全国尊敬的。”只要你抗日,无论你是士兵还是将军,是地主还是奴隶,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都是英雄。

毛泽东的好友史沫特莱女士描述她看到的中国军队 -- ”黎明,我站在公路旁,看着几千名穿着灰色军装的士兵带着重载的牲畜向前线走去,替换那些在前线已经激战了两天两夜没休息的部队。他们眼神严肃,肃静地向前走着,试图在日本人轰炸机来临之前穿过宽阔的峡谷。他们踏步的脚跺起了一片尘土,而从这片尘土中,首批担架队带来了昨晚夜战的受伤者。担架队员慢慢地小跑着,气喘吁吁地。伤员躺在担架上,脸面向灰暗而寒冷的天空。少数伤员覆盖着日本人的大衣和毛毯,到处都有日本的军旗在担架上飘扬。有些伤员平静地躺着,这是因为军队的急救员给他们吃了吗啡。“

”一个人的脸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他安静地坐着,背依靠在墙上,他的头绑着宽宽的白绷带,脸上非常地苍白。

   “告诉我你是怎样受伤的,”我尽可能温和地说。

   他好像是在看着我,但是却没有回答。“他是一个机关枪射手,”有人说。然后那个人自己试图回答。他张开自己的嘴巴,但是却没有声音。最后带着极大的困难,他成功地说了出来:“这不算什么——这是为了我的祖国。”

   当他说话时,他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头垂到了胸口上。很快一个裹敷员和我跑到了他身边,抬起他以便让他平躺在稻草上。甚至是在抬他时,我就知道他已经死了。

   在冬季攻势的头三个星期里,在2,600位离开湖北北部战场的伤员中只有1,000名活着到达了樊城的首家战地医院,那里距离战场有两个星期的行程。“

“你是一位作家,”广西将军钟毅给她的信中写道。“你必须告诉你的同胞,我们将殊死战斗,直到最后的胜利。不要忘了。”

几天以后,钟毅的整个师全军覆没,伴随着他的士兵们死去的,是他们的师长,一个国民党中也不是嫡系的桂西将军。

很难想象钟毅是为了国民党而自戕殉国的,因为他此前曾与史沫特莱探讨过中国的前途,他殉的,是这个国家。

在抗战最困难的日子里,重庆只有蒋介石一个人有专车,但中国依然在坚持。

写下了国民党军英勇抗战的史沫特莱,也写下了红色将军朱德的影像,以至于《太行山上》也不曾放弃这一情节。

尽管国内各阶层依然存在着严酷的矛盾,但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方均能顾全大局,没有为一党一派利益彻底摧毁这一同盟。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这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双重抗击下,拥有更强大武装的日本军队始终无法灭亡中国。

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

这一点,中国人做到了。

至于打走了豺狼,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那又是另一场战争了。

如果共产党推翻国民党,不仅仅是推翻一个专制政权,而且为人民建立每个国民都可以自由,民主,平等,富足地生活的国家,我想那将是中国极大的福气。

史沫特莱在写下战线上中国将士的血战之后,也毫无顾忌地写下了当时国民党政权的腐败 -- 即便一个如此不足的政党,也在抗战中坚持到底,是中国抗战的一个鲜明写照,而惟其腐败,使其在战后被共产党取代。

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灭亡,不是亡于强敌日本,而是亡于自己的腐败。

也许,这对我们今天的启迪,远比争论谁是抗日主力军这种马后炮的问题,更重要一些。

通宝推:东海后学,史老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