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共:💬1231 🌺7402 🌵4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之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既是因为三农问题,更是出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的冲击,出口受阻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的后果是可以想象又很难预估走向的。

现在如果用经济政策回到前三十年的做法,会带来新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重走前三十年的道路。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我是赞同前一种做法的。如果将兴修水利和农民本身利益相结合,改变单纯政府投资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也可以解决部分就业。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这种投资会是天文数字。同时,维稳的意义非同小可。

现代农村在于多元发展,而不简单从事农业劳动。长三角的农民基本没有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所以前些年土地抛荒严重,据说这几年农民开始重视农业了,抛荒现象有所减少。由于离开中国有一些年头了,不是非常了解实情,不敢瞎说。本来并无心讨论这个问题,这不是俺专业范围的东西,只是出于忧心,凭感觉说上两句不成熟的想法。

至于

单纯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来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是用人为的扩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来介入,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恐怕没多大促进作用,眼前利有,长期后果难说得很。
这个得从不同体系角度考虑问题。放到世界这个角度,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并不太低,更何况国外农产品价格也是被人为压低的,而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国外的政府补贴可能会减少,国际粮价会上升;如果以中国的角度,农产品的价值是被人为压低的,成本摆在那里。所以应该折中考虑。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要优先考虑。如果将补贴农村变为补贴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则是变相向富人收税,部分起到削富济贫的作用,同时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产业失衡的现象。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果在经济危机中要独善其身的话,要有基本的自给自足的能力。工业没问题,农业很玄。既要到国外开源,又要挖掘自身潜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