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我看“较量”:未被发掘的含义 -- 达闻奇
最近,一篇十几年前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再一次在河里引起热议。鉴于本人也曾是其中的一部分,看到话题多集中在诚信问题,以及儿童的素质教育问题上,我想提出一个此文背后隐含的、未被大家提及的话题。
《较量》一文的问题,并不是八零后是否真的娇生惯养的事实问题,也不是孙教授用造假来达到合理目的的所谓程序正义问题,而是一个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缺乏信心的问题。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中。
对于父母应该给成长中的孩子怎样的教育方式,莫衷一是。有一种说法是,应该给予更多正面、积极的鼓励与暗示,就像美国人对一群孩子说“你们很聪明”,他们就真的会变聪明。儿童从经历上来说是一张白纸,想涂抹什么就涂抹什么。因此,第一抹亮色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冯巩有个小品《出生第一眼》就是以搞笑的方式来讲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是从培养坚韧的意志出发,所谓“动心忍性”,“知耻而后勇”。我们的文化对这种方式有更多的青睐,即使营造出了“别人的孩子”这种幻象也在所不惜。《较量》一文的出发点无疑也是如此。
那么这么做是否合理?从本文的回复来看,年轻人,也就是当年文中所针对的那部分群体,大都持负面意见。而一些有孩子的或年长的则持较为宽容的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要分开讨论。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更青睐这种方式?首先,这当然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深沉的民族。老一辈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了“知耻而后勇”这样精炼的道理,认为人在年少时应对人生的苦难和困惑有更多认识,这当然不错,也无怪乎他们总是怪小辈们不谙世事。常被提及的一句话是:“等你到我这个年纪就明白了!”
但是且慢,我们是否应该放任这种老人经验成为共识?我觉得也不尽然。对于一些心理足够坚强的人来说,负面刺激或许可以被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但对很多人来说,由这种刺激而引发的自卑感是会伴随人一生的。尤其我们这个民族,长辈人对下一代寄予殷切希望,大都出于良好的愿望,即“你不要像我这样过日子”,而另一方面,这实际透露出的信息是“上一代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这种压力并未随着时间消弭,而是转嫁给了下一代。正如张朝阳所说“跨越三百年的自卑”,很多东西随着潜移默化并未烟消云散,还结出了累累果实。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个心理学家讲过的故事。这个心理学家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位严父,从小就对儿子严格要求。那位朋友也秉承着父亲的个性和意志,不断修炼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前半生都在照着“让我父亲满意”这么一个议题在努力。但无论做到什么程度,他的父亲却很少给予他肯定,总是皱着眉头采取“你还可以做的更好”的态度。而一旦他犯了错误,则更不能面对父亲那种“我对你很失望”的眼神。长大后,他逐渐疏远父亲,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工作,父子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是拿着电话,两头相对无言。
有一次通话,又是两人长时间缄默。不知为什么,他忽然说了一句:“我改变不了你,你也改变不了我!”说完这句话,他忽然浑身放松了,觉得天地如此广阔,再也不会有无处容身之感。他后来对心理学家说,那一刻,他理解了自己这么多年来奋斗的意义,也理解了,最终原谅了父亲。
当然,我们可以不必这么沉重。换一种方式思考,或许这是上一代对下一代人的考验方式。世事艰难,命运多舛,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坚定意志的人才能披荆斩棘,到达彼岸。那么,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一种历练,另类的成人礼。当然,那会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原创】我看“较量”:未被发掘的含义
🙂中国传统很喜欢宣传苦中成才,贫寒子弟发达这样的故事 酥油茶 字102 2011-03-28 18:03:08
🙂我的看法相反 1 Levelworm 字54 2011-03-28 18:05:37
🙂要分清吃苦的目的是为啥 2 达闻奇 字288 2011-03-28 19:33:01
🙂看怎么定义受苦了 酥油茶 字56 2011-03-28 18:24:51
🙂这其实还是在于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吧。 3 天煞穆珏 字1008 2011-03-26 21:36:06
🙂教育问题就俩 3 Levelworm 字237 2011-03-26 09: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