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谈谈书和出版社:写在前面 -- GPRS

共:💬156 🌺95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谈书和出版社:三联书店

写三联这篇之前,我想了好几次,该用什么词描述三联最合适。想来想去,还是河友的说法最合适:文化味。我这里说的是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没包括上海三联书店,不熟悉。

我本来想用小资味这个词的,但是三联的文化味显然比小资味要大气很多。如果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都算是术业有专攻,那么三联就是在各种题材之间游走,善于发现和制造新题材。王世襄很早就在文化界出名了,但是三联的《锦灰堆》系列显然更加普及了王世襄的名声。比如解放前的教辅读物悄悄热起来,三联再版的《国文百八课》、《文心》就出现在市面上。感觉上三联虽然采用的都是成熟的作者,但是有很敏锐的嗅觉,能在某个题材马上要红起来的时候,适时地推出新书。这一点,竭力模仿三联的一些出版社,如广西师大出版社,就显得总是慢一拍。加上三联在读书人和文化界的影响力,它加热题材的能力是其他出版社无法望其项背的。

虽然三联不时地出版些新题材的东西,但是三联并不冒险。相反的,它还常常出版一些已经成为热点的作品:当然是以善本的面貌出现的。以我的记忆,钱锺书在三联出版过的作品似乎只有《槐聚诗存》和《石语》:这在钱锺书的作品中算是最不起眼的小册子。但是最后是三联出版了钱锺书的作品集,我书架上就有一套。还有类似还有陈寅恪。三联无论是在装帧还是市场上,总是能把这些集子做得最有文化味。还有大名鼎鼎的三联版金庸作品集。虽然金庸在香港明河社的作品集都是自己设计封面,每张图,每颗印都意味深长,可是三联设计的独有风味,几乎在一夜之间,把武侠小说的文化味给提升了。从94年三联版金庸作品集出版之后,一时之间,模仿的各类武侠小说作者全集,很多都模仿三联的设计的,当然没有成功过。甚至盗版者,只盗三联一个版本。话怎么说来着: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后来因为金庸近乎苛刻的发行量要求,三联和金庸分道扬镳,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三联版金庸作品集,特别是一版一印的,已经被投资渠道匮乏的国人炒到天价。说句题外话,目前网上流传着1999年三联特别给金庸制作的软精装限量本《金庸作品集》,据说只做了600套,可是十多年后,市面上出现的越来越多,我有点怀疑这些书的真伪,希望方家赐教。

三联还特别会在港台和海外寻找题材,比如蒋勋的美术史,比如钱穆的“再发现”,比如黄仁宇,这种善于放眼在华语世界寻找题材的本领,三联也是独步天下的。很多国内出版社也在寻找港台的成功作品,但是总是成不了大气候。

要说三联有什么问题呢?我想对于普通读者,价格是个问题。在所有主流出版社里面,三联算是最勇于标价的了。比如1995年花500元人民币买一套金庸作品集,一般人家都要掂量掂量的。当然考虑到三联

勇于开辟新题材(像中华书局哪样影印老书和三联这样不断制作新书,成本差别是有的),在印装上也不偷工减料,再考虑到大陆出版市场的微利,三联的价格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对于喜欢漂亮书的人来说。

可能因为题材的广泛性,三联前几年还经历过内部风波。调来的主事者不受群众欢迎,颇闹了一阵子,很多文化人也发了言,有点捍卫精神家园的意思。

下面推荐几部三联的好书。三联成系列的书不多,所以要是一一列举,是列举不穷的。下面仅是个人读过的一些书。

《钱锺书集》和《陈寅恪集》。前者还算有可读性,后者就是给书架增加重量的压仓之宝了。但是制作上都没得说。

《建筑二十讲/十讲》系列,比如《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小品建筑十讲》,《西方二十世纪别墅二十讲》等等。这里面我最喜欢陈志华的《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其次是楼庆西的《中国小品建筑十讲》。这书是国内比较早使用轻质纸印刷的,在不牺牲图片质量的前提下减轻了书的重量,给我印象很深。

《中学图书馆》系列,这些书其实是些1949之前的普及性文史读物,但是三联把它们制作在一起,也颇有可读性,特别是对于家里还有学生的家庭。

如果要让我选一个中文书店随便逛的话,我喜欢逛三联的书店,因为不必带有什么目的,就能看见些让人心旷神怡的小书。

最近几年,国内的新书喜欢塑封。我喜欢在书架上留一两本没有开封的三联的图书,这样总让我感觉,还有那么些有趣的,风雅的世界,仍然在书架上等待我去探险。

通宝推:凡卡,潮起潮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