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这个笑话很有意思。
田余庆在魏晋南北朝方面的研究,确实是精致缜密到了极点。如果拿他与陈作比较,陈是有开创性这一方面的优势的。不过如果不考虑历史的前后顺序以及继承性这一因素,感觉田余庆要比陈更完美一些的。
陈的几个缺陷,一个是有时候回到了传统史学的路子,“价值”优于“事实”,先确定理论再从历史中找论证;另一个是有时候有陷入了乾嘉之学的陷阱,难免为考证而考证。
有两位钱大师都曾经对陈大师的后一点缺陷提出批评,其中一位钱大师还对陈大师考证杨贵妃那一段多有讥讽之语。这其中固然有文人相轻之处,大师之间互不买帐要争个高下。但实事求是的讲,乾嘉之学在清朝的兴起是有文字狱背景的,其本身或可作为研究历史时的补充方法,却并不适合沉迷其中作为主流。
这些大师们都是属于人文领域的,但其实在中国,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连科学领域也是有“大师”的。比如说在理科等学科,也是有人称“先生”的。很早之前我曾经很偶然的接触过一位“唐先生”的嫡传弟子,这位弟子本身已经算是退休,估计至少也有六、七十岁了。他虽然对“唐先生”的为人方面有一些无奈的微词,但还是“先生”两字不离口,很是维护的。当我问到“唐先生”的主要贡献,特别是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时,这位弟子话锋一转,谈起来“唐先生”的“治学严谨”来了。而那些用词,与社会上对人文领域评价季大师“季先生”时的用词,虽然学科不同却并没有两样,都是大处侃侃而谈,具体成就避谈。当时听到这里,不禁哑然而笑。
曾经有疑问为什么在中国不但人文学科,就是在理科都有“先生”的现象。后来总结有三个因素。
第一就是中国文化的师承门派、尊师重道的观念根深蒂固,就算是理科等外来学科,也免不了沾染上中国文人的一些固有习气,多继承而少批判。
第二就是民国时期的所谓“精英教育”。这个精英教育的方向使得民国时期的教授待遇极其丰厚,先生对弟子就免不了颐气指使,同时民国时期的教授比如说“唐先生”“季先生”等多在国外拿到学位,虽然仅仅是正常毕业的“洋”博士而已,但面对国内的“土”学生也不可避免的要居高临下了。当然,虽然很多所谓大师成就寥寥,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是有不少真正的出类拔萃之士的。比如说陈省身,杨、李等人大师的称呼还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点,就是建国以后就失去了留学国外的机会,那么民国时期的那些海归博士们面对后来人,心理优势更加明显;而其弟子们由于建国后的历史原因,学业多有荒废,与自己的“先生”相比,更是觉得矮了一大截子。
这些年海外博士回国的也多了起来,在各个领域都有,既然自己同样也是海外博士,与民国的那一批海外博士“大师”的成就相比,未必就落了下风,而互联网的兴起,也逐渐让某些过去的大师退去了头上神圣的光环。实际上后起的新生代对中国的师承这个观念,以及少批而多阐释的传统,已经不是那么买账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我已说过,不能靠指摘小误而否定大处 6 acton 字986 2011-06-12 22:13:35
🙂最后的评论很有道理,花一个 精工梅花西铁城 字0 2011-06-12 10:36:56
🙂陈大师和季大师还是不一样的 12 Javacai 字428 2011-06-11 12:54:32
🙂这个笑话很有意思
🙂国内原来大师多,我觉得原因主要是当时搞研究的 2 大Q 字251 2011-06-13 03:08:31
🙂两位钱大师难道是钱钟书与钱学森? 1 阿忆 字0 2011-06-12 06:42:51
🙂大概是钱穆和钱钟书吧? 2 自由自在的游泳 字34 2011-06-12 07:23:33
🙂师傅,您又惹了一身骚 2 没办法 字48 2011-06-11 12: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