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一个80后对文革时代的非理性看法 -- 河蟹还是河蟹

共:💬301 🌺2157 🌵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多谢讨论我们不妨来发散一下话题(注意,相当啰唆不喜莫入)

多谢讨论,我们不妨来发散一下话题

其实你可以看到我回复你的那个帖子,如果不是下面补充性的链接内容,恐怕不可避免要创我自己的被头草记录的。为什么,因为那触及了论坛惯常对毛泽东认识的底线。无论左右的底线实际都被触及。被投草的原因,与其说是反对我说的内容(我并不认为那些有会有时间看我到底在写什么),不如说是对我触及他们认知底线的抗议。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很早前我写那个关于卷轴和毛泽东的八卦有关的文字时候。就已经有无数人不仅用头草表达不满,还用各种方式表达我观点的荒诞性,当时主要的反对者来自论坛中的右翼,他们驳斥的观点是:毛泽东不仅不懂经济,而且不懂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所以,从八卦中开始的毛泽东应对新技术革命所开始的话题,必然是荒谬的和离奇不堪的。那么,这里既然是讨论的一个源头,我们不妨追本溯源。

其实我用八卦来做开头,实际也表明了我最初知道这个信息时候的态度:荒诞。但是,基于对信息来源的可信程度,与自己一贯以来证明方式来通过公开资料求证,我在对这条信息存疑的前提下开始查询有关资料。

首先信息前提之一,尼克松访华时赠送的计算机开始的。那么我们不妨通过公开资料证实。在我查到的资料里,尼克松当时不仅在访华过程中赠送了超级计算机,还赠送了包括地球站在内的还包括地球站,这样绝对在当时世界科技前沿的东西。这里可以补充一段佳话,当时尼克松随国礼带来的不仅有超级计算机地球站,还有与之相配套的UPS(伊顿公司产品)。而且,当时的美方就UPS技术方面不仅提供了原件还提供了完整的图纸。这个为中国在改开之后UPS行业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作为和超级计算机有关的话题,,当时尼克松访华之时,美国代表团就已经参观过中国的计算机研制成就。回程后的美国人提交的有关报告中有这样的依据:今天的中国,就是昨天的美国。这里尤其在大型计算机领域,当IBM推出IBM360系列第五年(1969年)IBM370/168速度达到每秒250万次运算。而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到1979年,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到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1956年,在周总理提出科学春天口号不久,《中国科学发展规划》出台,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自动化、喷气技术等“五朵金花”被列为国家急需的紧要项目,华罗庚为首制定的新中国计算技术发展规划称为“五朵金花”中的一朵。简单点说,从毛泽东时代来看,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不仅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无所知的事物。事实上,从计算机萌芽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关注与跟踪计算机世界的先进国家。那么仅仅从,毛时代闭塞和对外部世界发展一无所知的态度去认识毛泽东和他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种草率的先入为主。而作为那个八卦话头的另一个前提是,毛泽东通过把自己的居所参照超级计算机的结构来布置,并以此做出信息革命不可避免的判断,然后引出了派遣又红又专人员出国全面学习西方。其实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实践论中来看看相关摘要:

http://baike.baidu.com/view/976518.htm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 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 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 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 技术方法:矩阵法,关系图,时间轴。

  8)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那么话说到这里,我们回到八卦的那个作为认知的两个前提,大前提:毛泽东在他生活的时代并不对计算机发展存在必然的无知与闭塞,小前提:毛泽东本人在《实践论》中提倡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与内在特性以及观察事物变化过程等等方式与方法本身可以成为摸索事物发展规律,对事物合理发展做出合理判断。那么作为那个八卦内容真实与否的判断,则肯定是存在符合逻辑的可能性的。而实际,作为红色子弟也好,作为又红又专人员也好。无论是洪晃在12岁的时候以12岁以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的身份赴美国留学读书,还是当年的杨洁篪于1973年1月至1975年6月期间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也罢。那都为这个八卦,留下了可以在公开资料中查询的注脚。这些注脚,同样可以视作这个八卦故事真实性的一部分。简单点说,这个八卦起码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其实,话说到这里。似乎与之前的主题关系不大。我实际在从一个八卦话题出发,来试图叙述这样一种方法论。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看做我自己实践方式的一种补充。既,先确定一种信息所描述的内容,在具体时间、具体任务、具体事件中于客观世界存在其成立的必要条件确定后——既可能性。我才会去认真对待该信息所描述内容,在具体地点、具体对象、以及具体操作上的相关必要考虑——既可行性。最后才是,在对比各种实际条件下的损益有所取舍。简而言之就是,一条信息内容价值是在确定可能性与可行性之后的取舍。其实,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可以在论他看到的各种讨论。与其说是在针对当年具体事件与人物的评价,不如说更贴近他们本身利益基础之上的判断与取舍。这,往往会导致讨论中不可避免的疏失与忽视。对影响他们所讨论的事件与人物相关必要因素认知的疏失,以及出于既有对世界认知所导致的对相关必要因素的忽视。这样的疏失与忽视,有时候是无心,有时候则是有心。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下,就有了我说的不可避免被触及了底线。

好了,在啰唆了那么多之后,终于可以说说毛泽东了。

(待续)

通宝推:不会飞的鱼儿,box,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