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21)小世界大碰撞

在冷战的最高峰时期,英国当权者与他们的华盛顿盟友之间这种爱恨交加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描述呢?拿什么来打比方最合适呢?他们就好比两个赌徒,一方面都想胜过邪恶的苏联,但同时彼此也在勾心斗角。这位蛋定自信、在上游社会与间谍世界都游刃有余的英国人此时正打算冒险赌一把大的,但是他已经快输光了。他对美国人的态度倨傲与钦佩兼而有之,此时他们正半带轻蔑地坐在一旁,随时准备在最后一刻拉英国小兄弟一把。这位英国特工出身名门,教育良好,风流倜傥,但是却只能给美国人打下手。在政治立场方面他就是个刺头。他极其投入地辩称,英国尽管看上去虚弱,但是在本质上依然强大。对于他这种人来说,眼下这一切无异于一场折磨。最后他被人扒光衣服,绑在一张没有底的藤椅上,自然下垂的睾丸成了鞭打的目标——这是一幅不堪入目但同时又极具表现力的画面,完美地表现了英国受辱的窘态。这一幕看上去眼熟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上述描写的来源是1953年出版的007系列小说的第一部,《皇家赌场》。

本书作者伊恩.弗莱明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英美关系评论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影响能力不亚于任何政客。他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英国上游社会的内部联系究竟有多么紧密而纠结。他也是伊顿出身,穿梭在新闻界、情报界以及上游社会之间。他家在苏格兰做银行业,他本人上过军校——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当过驻外记者——去过斯大林时期的莫斯科,炒过股票——赔了,最后在战争期间加入了海军情报部。他在敌后破坏与下三路招数方面的想象力过于天马行空,以致同事们都认为这些想法更适合拿来写小说。战后他经营了一张驻外记者网络,和许多其他英国人一样,一心想要离开枯燥无味的伦敦。他最终在当时还是英属殖民地的牙买加盖了一套房子,起名叫做黄金眼。

其实,真正最能让人感受到五十年代英国政治与社交生活紧密联系的人物是伊恩.弗莱明的妻子安.弗莱明,她的朋友们都夸她“犀利,坚定,毫不掩饰”*54* 安最早嫁给了一位报业巨头,艾斯蒙.罗斯米尔(2),《每日邮报》与伦敦《旗帜晚报》的拥有者。她在战后的上层社会交际圈里很有势力,就像一位旧式的社交女主人,随便说句话就能将某位编辑或者记者捧上来或者打下去——她手下的一位记者最早报道了伊丽莎白公主与菲利普.蒙巴顿订婚的消息。不过她与弗莱明的婚外情由来已久,最终离开了罗斯米尔并嫁给了弗莱明,这使得她在政治与性生活两个方面都找到了新的开始。她与艾登的妻子克莱瑞莎(3)关系紧密,而后者又是小说家伊夫林.沃(4)的爱慕对象。这二位都十分长于写信,正是通过这些信件我们才能想象克莱瑞莎.艾登在唐宁街10号练习使用潜水软管的景象——苏伊士运河事件之后,艾登夫妇疗伤的地方正是弗莱明的黄金眼别墅。

安对于这一想法很不以为然。她在1956年11月给沃的信中说。首相的妻子“听到我说在那里想洗澡必须提前两天预约时有些心神不定,我告诉她岛上没有牙医,所有的医生也都是黑人。我警告她洗澡的时候必须穿鞋,因为珊瑚礁里满是鲉鱼、梭子鱼和海胆。我还忘了告诉她如果艾登让鱼身上的毒刺扎了他必须马上往伤口上撒尿……我觉得去托基度假更安静,也更爱国。”牙买加总督也十分担心,但是艾登本人,正如包括诺尔.考沃德在内的许多其他人那样,最后还是来到了弗莱明的小岛上并住进了他那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别墅。受伤的时候你总会去寻求自己人的保护,而这些人组成的小圈子尤其紧密。例如,弗莱明夫妇是英国最早得知盖.伯吉斯与唐纳德.麦林恩叛逃事件的人,当时他们正与艾登夫妇在财政部聊天。这件事令他们印象深刻,弗莱明当时写小说的主要动机就是在英国秘密战线遭到叛变行为玷污之时挺身而出,捍卫这一行的尊严。

安.弗莱明不仅仅把报纸、托利党以及写作撮合在了一起。艾登夫妇造访几年后,岛上又来了一位从政的客人,此人成了她最好的舞伴与情人之一。她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工党领袖休.盖斯克游泳的姿态,他经常潜入水下,时间长得令人担心,然后突然冒出头来,“好像一头可爱的河马”。她在与朋友的信中对她与盖斯克的婚外恋关系绝口不提,但是这些憨态可掬的动物比喻多多少少还是泄露了一点天机——“他是一个很好奇的人,有一个长长的、像食蚁兽一样的鼻子。”盖斯克是上层阶级社会主义者中的一员,不受工党左翼的信任。即便如此,一位托利党女主人招待这样一位客人依然会使她的朋友们大惊失色。只不过英国的上游社交圈子太小了,也太纠结了。稍微有头有脸的人物彼此没有不认识的。

五十年代的英国历史就是一部无意识阴谋的历史。上层社会日记与信件中充满了嘲讽却又不安的私密言语。战前的饮酒俱乐部留存了下来,但是华丽的大宅相继关门,美国人开始接管。所有这些人,从考沃德到报纸巨头,从盖斯克到弗莱明,都不得不挣扎着应对饱受冲击的时代以及面临挑战的爱国主义。道德变得越来越灵活,新式的娱乐开始冒头。这个工党领袖的一位传记作者这样写道:“英国正在改变,越发富裕,开始享受和平,而盖斯克和别人一样多少放松了一点点。”*55* 与此同时,盖斯克本人对弗莱明夫妇也颇有好感。他在《新政治家》上谈到了007小说,“我是弗莱明的铁杆书迷——不如说我上了瘾更合适。性、暴力、酒精以及时而出现的美食与高档服装对于像我这样生活逼仄的人来说有着无法抵挡的魅力。”*56* 这寥寥几句话近乎完美地解释了艰苦朴素的四五十年代是如何在放任享乐的六十年代面前低下了头。盖斯克是当时英国政治界最为爱国的人之一,对美国始终心存介意,但就连他在这股社会潮流面前也未能免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系列电影的上映,詹姆斯.邦德将会成为反映不羁大英尊严的最成功标志,尽管多多少少含有一点讽刺的因素。全身高科技的阿斯顿-马丁跑车,永远处变不惊而精明干练的白厅官员,印有米字旗的降落伞,尤其还有邦德本人,以及他对从鸡尾酒到床上功夫再到潜水与滑雪等等一切事物的自信态度——对于一个麻烦缠身的国家来说,这一切的确是宛如梦幻般美好。美国人的形象友好而强大,可就是每每都慢半拍。在早期作品里,弗莱明一直努力迎合着英国读者对于大西洋彼岸更加富足而又多姿多彩的消费文化近乎发情一般的需求——也就是盖斯克所说的“美食与高档服装”,美国雪茄,尼龙衬衫等等。对美国食品的描写尤其令人食指大动:在《黑魔党》一书中, “压抑的天色下……沉闷的浓雾掩盖着伦敦”,邦德从英国动身前往纽约,并在下榻的饭店里享用了螃蟹与蛋黄沙司以及“牛肉饼汉堡,五成熟,炭火烤制,配法式炸土豆,椰菜,什锦沙拉配千岛酱,甜点是用奶糖点缀的冰激凌”,还开了一瓶莱茵白葡萄酒。这种汉堡薯条配蓝仙姑酒的菜单很快就会在英国遍地开花。不过在1954年,这段描写依然令人垂涎地富有异域情调,因此自有其打动人心之处。尽管弗莱明本人是精英集团的一员,但是要想向英国大众推广詹姆斯.邦德还得采取更通俗的手段。按照弗莱明的想法,邦德应该是他的伊顿校友,结果第一任邦德演员却找上了肖恩.康纳利,一个苏格兰蓝领健美运动员,之前还送过牛奶。接下来的几任邦德演员在口音上也是五花八门,其中还有一个爱尔兰人(5)。这似乎是对观众们暗示邦德是个上游圈子的局外人(6),这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一点,邦德电影之所以能够投入拍摄完全是因为美国艺术家联合会(7)以及前好莱坞制片人艾伯特. “小胖”布洛柯里(8)投资的结果。和他的合伙人一样,他当时正在伦敦,他的合伙人是一位名叫哈利.萨尔兹曼(9)的加拿大人。此人曾与约翰.奥斯本合作拍摄过《少妇怨》这样见棱见角的影片。相比之下邦德电影的利润回报自然要高出许多。

这一切是不是太过分了?这倒不见得。在托利党聊胜于无的最后几年执政期间发生的政治丑闻远比伊恩.弗莱明的任何作品更加令人眼花缭乱,难以置信。

(1) http://baike.baidu.com/view/973816.htm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Esmond_Harmsworth,_2nd_Viscount_Rothermere

(3) 老太太至今健在,现年91岁。

(4) http://baike.baidu.com/view/2633238.htm

(5) 即皮尔斯.布鲁斯南

(6) 这一点在丹尼尔.克雷格的第一部邦德电影《皇家赌场》中首次得到了提及,参看他与伊娃.格林在火车上初次见面时的台词。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Artists

(8)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R._Broccoli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ry_Saltzm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