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70年文革结束前,去济南,当时还是一个平房区。有家人买了黑白电视。当时非常新鲜,就搬到外面,把电线立起来,大家凑起来一起看。实在记不清楚是什么尺寸什么牌子。
当时还有人自己装电视的。估计也是因为价格问题吧。
我在1977年左右才第一次看彩电,在北京一个军队大院里,去看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夫妻都是军队背景,从事艺术工作的,夫人还演过一些有些印象的电影角色。
这个军队大院的住房条件是非常之好。这家亲戚的房间数当时我们看是恐怖的多。彩电倒也不是他们自己家的。而是这幢楼有个电视室,有那么台彩电。也记不得什么尺寸,但是印象中很大(过去的标准不高,也许是14寸也不觉得小)。我记得很清楚是那天放的是一个话剧《刘胡兰》。
79-81年我妈妈考研,爸爸出国进修,当时住在在天津伯父家,他们买了一台9寸黑白,牌子是“友谊”。有同学买了上海的“飞跃”,说飞跃的牌子怎么好。当时伯父家的规矩是不能耽误学习,只能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晚上看。即使如此,当时却看了中国引进比较早的一些电视连续剧,比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无名英雄》,还有很多国产电影。同学和邻居家也多购置了黑白电视,大体是9-12寸多。
81后到上海,住在老妈单位的集体宿舍,很多没有分配房子的住家在住在那里。第一个学期老爸还在欧洲。家里没有电视。有时候到邻居家看,有时候在单位里看(单位中有一台黑白的,就是每个星期六在那里看了《资三四郎》)。因为老妈是科研单位,出国机会多,往往要带回来电器什么的。所以我们那里虽然居住条件不好,电视倒是高于市民平均水平。彩电比较多。
82年老爸从欧洲回来,千辛万苦带回一台松下18彩电。当时他们在国外收入不多,回来为了省钱,是火车走西伯利亚铁路回来的。现在看看老爸买的还可能是二手货。回来还要在松下门市部改装一下才能看。所以12届世界杯我们家是看的彩电,也用它看了洛杉矶奥运会等,当然也看了小鹿纯子,霍元甲,和山口百惠。这台彩电在85年左右歇菜。当时老妈在美国,我爸就买了个14还是16寸的福日彩电来凑数。
82-85年也是上海彩电普及的时代。当时上海电视机厂很多,在徐汇区的就有金星,飞跃,凯歌。前面两家厂址都是很近。都是名牌,但是也是有点当时“盲目引进生产线”之类。80年代中期,国产彩色电视机要凭票,但是已经越来越不难买。同学和亲戚多都在这个时候把电视换成彩色,尺寸是20以上。
80年代后期,这些上海的厂家大多走了下坡路,直到转产,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90年代上海几个大厂好象做过一次合并,但是毫无用处。
87年我妈从美国访问学者回来,从出国人员服务部门(上海的老土地应该还记得陕西路这个地方,过去也有很多黄牛)买了个21的东芝全制式,录像机也是全制式的,为了看从美国带回来一些录像带。还有一样带CD的音响,当时也是新鲜的东西。老妈带回来第一套贝多芬交响曲的CD,不是那些著名的版本,而是Denon在东德的柏林国家音乐厅录的,指挥是Otmar Suitner,算是我的启蒙东西之一。
这台电视跟着我们从集体宿舍搬到了分配的新家。90年代中期坏掉,而我居然忘了什么时候坏掉的,换了什么牌子和尺寸(应该是国产品牌)。只记得我们家后来一直有电视看。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4 层
🙂是。四项基本原则基本放弃了,还坚持呢。 15 隔路山贼 字323 2011-10-24 02:59:19
🙂宝推表示态度 尽量不冒泡 字84 2011-10-04 10:11:36
🙂无序引进的确是场灾难 土狗大王 字40 2011-09-29 00:55:00
🙂回忆一下
🙂同看同看,握个手。 4 金色阳光 字1767 2011-09-30 02:55:37
🙂这个细节我可能记忆有误 1 Parsifa 字483 2011-09-30 05:14:43
🙂93年村子里才通电的卢瑟羞愧路过。 3 胖的卡门 字134 2011-10-25 07:31:21
🙂应该不是旧货 2 PCB 字177 2011-09-29 12: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