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冰血长津湖(上) -- scorpioking
冰血长津湖(中)
作者 光亭
柳潭里环防
与新兴里战斗相比,在东线柳潭里战斗的更为重要,因为从地理上看,柳潭里的位置距离西线的第8集团军更近,在战略上更具有两翼呼应的作用。
M4A3。
27日,美军第1勤务营分遣队到达柳潭里开设了前进补给站,储存了三日份的食品、燃料以及两个基数的轻武器弹药,不过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却很少。随后,第1勤务营分遣队便将卸空的卡车带上几天来战斗中的伤员返回下碣隅里,而为了能在次日送来更多的补给品,陆战第5、第7团除了留下约四十多辆卡车外,其余编制内的卡车都随第1勤务营分遣队一起返回下碣隅里。就这样,在柳潭里美军解除了伤员的负担,同时因为卡车的数量大大减少反而增加了灵活性(在道路状况不理想的长津湖地区,对道路状况依赖较强的大量轮式汽车反而使部队机动力下降)。
27日,西线联合国军已经遭到了志愿军的强大反击,全线崩溃的迹象也有所显露。但东线的美第10军依然按照既定计划要求陆战1师发起攻击,因此陆战7团和陆战5团从早上开始就向柳潭里西攻击前进,但是遭到了志愿军越来越顽强的抗击,经过激战才攻占了1271高地。陆战7团团长利兹伯格上校似乎感觉到了不祥的预感,向西南闲上里和北面长津湖西岸派出了配有81毫米迫击炮的战斗侦察小分队,不出所料在这两方向都遭遇了志愿军大部队,而中午过后,柳潭里附近接连发现志愿军侦察兵的低近侦察,利兹伯格意识到志愿军的大规模反击即将开始,随即开始采取加强柳潭里防御的应急措施,从下午15时起命令部队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利兹伯格将柳潭里地区全部兵力的一大半10个步兵连环绕柳潭里构筑工事,建立起环形防线,在柳潭里东南地区开设炮兵阵地,将第11炮兵团第1、第4营和第3营的两个连共八个炮兵连18门155毫米榴弹炮、30门105毫米榴弹炮合编为炮兵群,由炮兵第1营营长统一指挥,上述这些大口径火炮炮口全部指向利兹伯格认为威胁最大的西方和西南方。
随着夜幕的降临,柳潭里的美军非常清楚,志愿军的攻击就要开始了――在他们的当面,确实是志愿军一支强大的兵力,整整两个主力师(尽管因为冻饿已经产生了一些减员)!第20军的59师和第27军的79师,都是华东野战军的精锐部队,尤其第79师更是华东野战军的头等主力师,该师235团便是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这两支英雄的部队还是中国很多战争影视片的原型,《渡江侦察记》、《战上海》讲的就是79师的故事,而《沙家浜》讲述的部队就是59师175团的前身。根据九兵团的部署,擅长穿插的59师迂回到柳潭里以南,切断柳潭里美军南逃的退路,以攻坚见长的79师则同时展开三个团从北向南攻击柳潭里。
27日22时,在一阵密集炮火轰击之后,志愿军冒着冬夜刺骨的寒风发起了总攻!毫无疑问,79师对北山的攻击是整个攻势的重点。美军防御北山的是陆战5团3营H连,H连将阵地设在北山山岭上,满以为可以凭借有利地形充分发扬火力控制山谷以及通过山谷的公路,但是此种部署却将自己孤立在山岭上,难以得到友邻的支援。79师237团1营集中兵力火力向北山发起猛攻,1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上北山,一举夺占北山。美军深知北山对于整个柳潭里防御的重要意义,陆战5团2营立即组织反扑!刚攻下北山的1连没有料到美军反应如此迅速,副连长吕学云还带着突击排继续向南突击,结果迎头受到美军三面火力夹击,伤亡惨重,吕学云只好率领还能战斗的四名战士退守山岭,拼死苦战才顶住了美军反扑,一直坚守到3连赶到。1营巩固了北山山岭后,乘势发展攻击,配合3营夺取了1403高地。美军在1403高地与237团展开了反复争夺,直到午夜过后才退回山谷。237团夺取了柳潭里北面制高点北山和1403高地,取得了非常有利的态势,但是所辖三个营伤亡均很大,尤其是1营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在237团攻击北山的同时,235团1营第1、2连及特务连向1282高地发起攻击,据守1282高地的是美军陆战7团2营E连,E连的防御部署要比北山的H连完备,采取了纵深配置,两个排在1282高地主峰,一个排在高地以南的一个小山头,形成犄角之势相互呼应,并在工事前还布设了绊索照明地雷。因此美军防御比较坚强,战斗也非常激烈,志愿军先是以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以判明美军防线的弱点,然后投入两个连实施了坚决冲击,由于冲击部队踩响了绊索照明地雷,志愿军冲锋队形在照明地雷的照耀下暴露无疑,遭到了美军密集火力的射击,受到了严重伤亡。志愿军见强攻难以奏效,便改变战术,以班为单位从正面进行轮番攻击,吸引美军注意,主力则向高地后方迂回渗透,美军战斗意志也相当顽强,甚至与渗透的志愿军展开了手榴弹战和白刃战。面对蜂拥而上的志愿军,连长菲利普上尉挺身站立在阵地上,将上了刺刀的步枪猛插到雪地上,高声喊到:“我们是E连!我们必须在这里!一步也不能后退!……”话音未落,就被志愿军密集的子弹打倒。排长扬西中尉头部、肩部和脚部三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后来竟然还率领九名士兵向冲入阵地的志愿军反击,与志愿军对拼手榴弹,结果被炸瞎了眼睛。凯内莫中士将伤亡人员的弹药搜集起来分配给其他人,当志愿军的手榴弹如雨点般飞来时,凯内莫如同表演杂技一样,用手接过手榴弹回掷过去,用脚踢飞落在雪地里哧哧冒烟的手榴弹,不过他反应再快也挡不住如雨点般飞来的手榴弹,一枚手榴弹在他脚边爆炸,将他双脚炸断!――战后扬西和凯内莫均被授予美国最高荣誉国会勋章。激战一直持续了两小时,双方伤亡都非常惨重,志愿军两个连的攻击部队伤亡殆尽,而美军E连也是伤亡过半,连排干部中除一人外非死即伤。
午夜后,双方都向1282高地派出了援军,28日凌晨3时,志愿军赶来增援的235团1营3连发起了第二轮猛攻,首先割裂了美军援军陆战5团1营A连两个排与高地守军的联系,然后一面向残存的E连守军施加巨大压力,一面向立足未稳的A连猛扑,终于在5时许夺取了1282高地。
美军陆战5团1营C连连长琼斯带领两个排作为第二批援军赶到,先在南面的小山头收容了E连和A连的残余人员,将伤员后送后,便在迫击炮的火力准备后,琼斯连长身先士卒率领C连和其他两个连的余部向高地发起反击,由于夺取高地的志愿军刚刚经过惨烈的争夺战,伤亡甚重,顶不住美军生力军的反冲击,1282高地得而复失。天亮后,志愿军再次组织攻击,由于失去了夜幕掩护,美军火力得以充分发扬,志愿军的第三轮猛攻终以饮恨告终。志愿军虽未能攻下高地山顶,但仍控制着高地的大部分地区。围绕着小小的1282高地之战,双方均付出了巨大代价,美军三个连(实际为七个排)共伤亡200余人,志愿军伤亡约为400人。
235团2营攻击目标是1384高地,该高地所在地区是由美军陆战5团3营防御,3营黄昏前后就以营部为核心将三个连并肩展开,构成了环形防御阵地。但是3营防御部署存在严重缺陷,竟然在1384高地主峰上没有部署任何部队,只是在高地以南以I连的一个排和配属该营的韩国警察排建立了二道脆弱的防线。因此235团2营未受任何阻力便轻松占领了1384高地主峰,立即居高临下向南推进,其攻击相当犀利,接连突破了I连的一个排和韩国警察排的二道防线,第4、6连乘势沿公路向柳潭里纵深突进,但是遭到美军密集火力拦阻,伤亡较大被迫于拂晓时分撤回。美军3营赶紧组织了G连两个排实施反击,夺回了1384高地主峰,并立即亡羊补牢在主峰上构筑阵地。
236团3营首先夺取了1167.1高地,随即冒着严寒徒涉结冰的旧邑里江,向1240高地发起攻击,1240高地的山脚与1282高地山势相连,山顶则是长约20米,宽约4、5米的长方形台地。站在1240高地上,四周一览无遗,柳潭里就在其右下方,左下方则是一条公路,公路再往左是直插入旧邑里江的1167.1高地。因此1240高地堪称柳潭里东北方向的锁钥重地,美军驻守在此的是陆战7团2营D连没有想到志愿军会在如此寒冷的冬夜涉水过江,所以戒备非常松懈,几乎转瞬之间就被淹没在志愿军如潮般的迅猛冲击之下,连长赫尔上尉负了伤,带着十多名部下退缩在反斜面的一个狭小阵地上,好容易坚持到陆战5团1营C连第3排赶来,获得增援后赫尔组织了反击,一度夺回了高地山顶,但好景不长,很快就又被志愿军再次赶下来,只得退守1240高地南面约300米处的无名高地,D连几乎伤亡殆尽,而援军C连3排也伤亡过半。
这样,经过一夜的激战,79师取得了一些进展,夺取了1403高地和1240高地,控制着1384高地和1282高地部分地区,从北面对柳潭里之敌形成了巨大压力。59师迂回到柳潭里以南,切断了柳潭里与新兴里、下碣隅里的联系,构成了对柳潭里地区的合围态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在柳潭里的美军陆战5团团长默里中校和陆战7团团长利兹伯格上校就眼前的战局进行了磋商,由于柳潭里地区是个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受地形的影响与下碣隅里的无线电通信时断时续,有线通信也全部中断,所以也就无法得到陆战1师的指挥,两位团长一致认为就目前情况,柳潭里已遭到志愿军强大重兵集团的攻击,继续实施预定的进攻计划是根本不可能的,惟一可行的就是立即转入防御。出乎意料的是,两位团长并没有确定统一的指挥,而是进行密切的协同,默里中校将陆战5团团部转移到7团团部附近,他将5团的指挥业务托付给副团长,自己就干脆来到7团团部密切协同利兹伯格进行指挥。所有战斗行动,由两位团长和炮兵第11团第4营营长进行协商,然后指挥各自部队,指挥协调非常默契与顺利。――事后,史密斯师长就表示曾考虑过由资历较深的团长进行统一指挥,但是鉴于两位团长的合作非常圆满,指定统一指挥也就没有必要了。
两个陆战团理顺指挥关系后,随即开始调整部署,首先将位置突出的陆战5团2营(位于柳潭里以西约1.5公里的1271高地)撤至西南山,与陆战7团3营和陆战5团3营阵地相衔接。然后将在夜战中损失较大的连队撤下来,以比较充实的连队接替其防务。
计划的更改
从战斗开始的27日晚上起,史密斯师长就在兴南的师指挥部里密切关注长津湖地区的战况发展,同时仔细研究战场情况,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确保指挥和补给中枢的下碣隅里。第二天天一亮,史密斯就命令在古土里的陆战1团派出有力部队向北打通与下碣隅里的联系,然后亲自乘直升机飞往下碣隅里,于11时许在下碣隅里开设了师指挥部。中午前后,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第7步兵师副师长霍兹准将也先后赶到下碣隅里,与史密斯共同研究战况。美军三位高级军官一致认为在目前情况下继续进攻是很难实现的,但是没有麦克阿瑟的命令,原定的进攻方案又不能取消的。
30日一早,第10军派驻陆战1师的高级参谋福尼上校从古土里飞往咸兴,向阿尔蒙德军长汇报最新战况。阿尔蒙德随即再次飞到下碣隅里,在陆战1师师部召集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和第7步兵师师长巴大维举行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部队立即向咸兴撤退,史密斯受命可以下令破坏一切影响撤退的物资与装备。对于该命令史密斯提出撤退的速度取决于后送伤员的能力,如果能将大部分伤员以飞机后送的话就能大大提高部队后撤的速度,并坚决表示愿意率领部队杀开一条血路退往咸兴,而且争取能带走尽可能多的装备。不过他就目前情况,明确表示根本无法对新兴里的费斯支队(即美陆军第7师31团和32团1营)采取有效的援助行动。
19时20分,史密斯以电报向陆战5团和陆战7团下达命令:“加快实施联合作战命令第1―50号,陆战5团和陆战7团应加强合作迅速后撤到下碣隅里,并进一步准备下一步的后撤。”――就这样,陆战1师开始了长达125公里的极其艰难的后撤之旅。(从柳潭里至下碣隅里为22公里,从下碣隅里至古土里为18公里,从古土里至真兴里为16公里,从真兴里至咸兴为56公里,从咸兴到兴南港为13公里,总计为125公里。)
就在美军改变作战计划的同时,志愿军也根据几天来的作战情况,发现长津湖地区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等数个孤立据点里被围美军共3个步兵团、3个炮兵营和1个坦克营,总兵力约一万余人。此外美军在社仓里还有第3步兵师第7团,比战前估计的兵力多了将近一倍。因此九兵团决定对原定作战计划进行修正,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的作战思想,首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解决新兴里之敌,再转移兵力逐个歼击柳潭里、下碣隅里之敌。并迅速根据新的作战计划调整作战部署,以27军80师、81师围歼新兴里之敌,27军预备队94师则根据战场情况随时加入战斗;20军59师和27军79师对柳潭里之敌、20军59师对下碣隅里之敌分别进行钳制性攻击,以保证新兴里战斗的顺利进行;26军则兼程南下参战。29日14时九兵团将该计划决心上报志愿军总部,并获得批准。
围攻下碣隅里
美军漫长的后撤之旅成功的关键是确保指挥与后勤中枢下碣隅里的安全,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以南,通往南北的公路都从这个不大的小镇里经过,并分出向西的一条支路,形成了公路交通的枢纽。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一样,也是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的盆地,只不过柳潭里四周的山岭比较高,而下碣隅里周围则是坡度较为平缓高度较低的丘陵,只有东北方向被称为东丘的一片高度约150米的连绵丘陵,勉强可以作为防御的屏障,而东北侧的1071高地则是俯瞰下碣隅里的制高点。美军陆战1团3营营长里奇中校率领该营H连、I连和机炮连的两个排于26日到达下碣隅里,接替陆战7团2营在该地的防务。
27日,陆战7团2营主力从下碣隅里出发前往柳潭里,2营营长罗克伍德中校及营部人员、机炮连主力因为车辆不足而滞留在下碣隅里。同一天,陆战1师师部的主要人员以及第10军军部的先遣人员也陆续到达下碣隅里,为在此地开设师、军指挥部作准备。此外,陆战1师第1工兵营和第10军战斗工兵营也开始在下碣隅里紧张施工,修护道路,构筑军、师指挥部以及修建飞机跑道。
九兵团将攻击下碣隅里的任务交给了20军58师,该师根据兵团命令从22日开始便日夜兼程顶风冒雪翻越东白山,行军途中发现由于所使用的地图是三十年代日本军队所绘制的,军侦察营仅根据这一地图并未能进行实地勘察就报告可以翻越,实际地形已有很大改变,加之大雪封路,根本无法翻越。58师师长兼政委黄朝天立即将此情况上报,要求推迟一天发起攻击,获得批准。而在下碣隅里以南配合58师作战的60师仍于27日按时在古土里以西展开,切断了下碣隅里至古土里的公路,并以小部队向真兴里美军进行战斗侦察。
28日凌晨3时,58师终于到达下碣隅里以南上坪里、富盛里,并从东、南、西三面对下碣隅里形成了合围之势。
不过28日整个白天,大战在即的下碣隅里反倒是一片寂静,偶有轻武器的零星射击声才让人清楚这里还是战场,这更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天黑后雪花也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能见度非常之低,这对于志愿军倒是好消息,因为担负主攻的20军58师擅长夜战,被美军称为“卓越的夜间战斗部队。”美军明白,入夜后必将是一场惨烈的激战,21时30分,里奇中校下令所有人员进入最高戒备状态,随时准备战斗。
22时30分,美军阵地前的地雷和绊索照明雷不断爆炸,撕破了战前的宁静――志愿军首轮攻击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试探性进攻,旨在发现美军阵地的薄弱之处为随后的大规模主攻创造条件。试探性的进攻刚刚结束,志愿军的迫击炮就开始了持续三十分钟之久的火力准备(58师克服种种困难,共集中18门82毫米迫击炮和54门60毫米迫击炮,为每门82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分别准备了90发和120发炮弹),最后一发炮弹刚刚落地,嘹亮的军号就吹响了,志愿军的主攻开始了!173团从南、西,172团从东(174团则为预备队)同时发起攻击。美军迅速进入阵地,坦克炮、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等一切火器全部开火,在阵地前形成了一片火制的死亡地带,但是志愿军战士们迎着密集的弹雨毫无惧色地冲了上来,23时30分许,下碣隅里南面的美军H连阵地被前赴后继的志愿军172团冲开了一个缺口,H连连长科利上尉带着连部的少数人急忙在连部附近就地占领阵地,企图阻止志愿军的突破。但是志愿军从缺口如潮水般涌入,根本不顾科利上尉那小小的阻击阵地,很快就向纵深冲去。而I连防御的西南面,虽然同样遭到了志愿军的强力攻击,但由于其工事比较坚固,连属的3门60毫米迫击炮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几个小时里就发射了1700发炮弹,左翼排的阵地两次被突破又两次被封闭,连阵地基本守住了。
从H连阵地突破的一些志愿军甚至一直冲到了纵深的机场,正在连夜施工的工兵营D连,急忙仍下施工工具捡起武器迎战。里奇立即组织第10军通信营和战斗工兵营约50人进行反击以堵住突破口,这支小部队的反击,遭到了志愿军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火力的覆盖射击,死伤一片,第一次反击遂以失利告终。
24时许,下碣隅里已是一片混战,到处是枪声,双方士兵相互交错混杂,已经没有完整的战线,甚至志愿军的子弹都已经飞进史密斯师长的房间,在墙壁上留下了一排弹孔!里奇再次组织了预备队投入反击,总算将纵深的志愿军基本肃清。
29日3时,下碣隅里西面京下里的美军陆战1师坦克营也遭到了志愿军的攻击,志愿军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虽然战士们用炸药包、爆破筒炸毁了几辆坦克,但是攻击部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被迫撤出战斗。
29日4时,连续战斗了几个小时后志愿军的攻势有所减弱,H连连长科利集合起全部人员,在迫击炮的掩护下,全力发起反冲击,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才基本恢复了连的防线。这半夜的激战,美军仅H连和I连就付出伤亡73人(其中18人阵亡)的代价。
在下碣隅里东面的东丘,志愿军于29日凌晨2时发起攻击。防御东丘的美军是几个部队临时拼凑起来的,主力是陆军第10军工兵营D连(由77名美国兵和90名韩国兵组成),D连当晚20时才刚刚进入阵地,很多人连掩体都没有挖好就遭到了攻击,因此在志愿军的攻击下很快就崩溃了,东丘山顶迅速易手,172团3营副营长吴国祥率9连夺取了制高点1071高地,美军守军残部退守东丘南端的斜面,在坦克掩护下勉强维持了一条脆弱的防线。负责统一指挥东丘作战的海军陆战队一名上尉也在战斗中阵亡,但是他的传令兵波多勒克上士却依旧留在阵地上,用SCR―300便携式电台不时向里奇报告最新的战况。
东丘失守后,美军无法立即抽调兵力进行反击,只好利用炮火优势以火力阻滞志愿军的攻势,第11炮兵团第2营D连6门105毫米榴弹炮首先测定志愿军炮兵阵地进行反炮兵压制射击,然后对志愿军后续部队的集结地域进行猛烈炮击。鉴于东丘地区形势紧急,原本负责支援德洞山口的第11炮兵团第3营H连6门105毫米榴弹炮也调转炮口向东丘开火。两个炮兵连前后总共发射了近2000发炮弹,再加上步兵营的81毫米和60毫米迫击炮,在短短几小时里总共倾泻了超过6000发炮弹(81毫米1100发,60毫米3000发)!
拂晓前,173团已控制东丘地区所有高地,吴国祥请示师副政委朱启祥是否向下碣隅里发展进攻,朱启祥见美军炮火异常凶猛,如果部队脱离阵地发起攻击,势必造成巨大伤亡,便指示吴国祥先不要发展进攻,抓紧修筑工事巩固既得阵地。
5时30分,在解除了南面的威胁后,里奇命令副营长迈亚斯上尉率领全部预备队反击东丘,夺回俯瞰下碣隅里的制高点。但是此次反击,在志愿军顽强的抗击下依旧未能奏效,东丘还在志愿军的控制下。
在28日夜间,志愿军从南面和东面的东丘都取得了突破,但或是由于通信不畅未能及时投入预备队扩张战果或是由于美军猛烈炮火的密集轰击,没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使下碣隅里的美军得到了喘息,错过了一举攻占下碣隅里的最好机会,实在可惜。
美军对此次战斗中志愿军82毫米迫击炮准确射击评价甚高,不过对志愿军迫击炮射击只是限制在防线前沿颇感不解,因为在下碣隅里纵深空地上,到处是弹药和燃料,这些可都是最脆弱又是最重要的目标,只要一发炮弹就能摧毁大量的补给物资。估计志愿军不对这些目标进行射击,原因无非有二,一是炮弹数量有限,二是想夺取下碣隅里后能利用这些物资补充部队。
美军深知失去了居高临下可以一览无遗俯瞰下碣隅里的东丘,对于整个下碣隅里环形防御是巨大损失,因此29日天亮后便集中力量发起反击。坚守1071高地的9连顽强奋战,打退了美军的多次冲击,全连阵亡超过三分之二,余下的几乎全部带伤。而更惨烈的战斗还是在1071高地东南的无名高地上,172团1营3连连长杨根思率3排坚守阵地,当美军开始冲击后,杨根思总是指挥部队直到四五十米的距离才开火,先是一排手榴弹再是步枪机枪点射,一次次瓦解美军攻势。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就打退了美军八次冲击,不过自己伤亡也相当惨重,当美军发起第九次攻击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了,弹药也所剩无几,而援军还在路上,杨根思抱起一包5公斤的炸药包,毅然冲向蜂拥而上的美军拉响炸药包!――战后志愿军总部追记杨根思特等功,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1营3连命令为“杨根思连”。朝鲜政府也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并在长津湖畔建起了杨根思纪念碑。
29日一天的激战,坚守东丘各高地的172团各部在失去了与团、师联系,没有任何补给的艰难情况下,虽付出巨大伤亡,但是仍牢牢控制着关键的东丘。
苦难的增援
志愿军58师28日夜的进攻,虽未能攻占下碣隅里,但是夺取了东丘并一度攻入村内,使史密斯师长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他深知下碣隅里一旦不保,那么在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主力的退路就将被彻底封闭!因此加强下碣隅里的防御刻不容缓,他再次命令古土里部队务必迅速增援下碣隅里。
当27日东线战斗开始时,美军在古土里的部队是陆战1团团部、1团第2营、1团反坦克连、1团迫击炮连的一个排和第11炮兵团2营E连等部。史密斯随即命令由陆战1团团长普勒上校统一指挥古土里、真兴里地域的所有部队。志愿军60师曾于28日对古土里地区发起攻击,攻占了古土里东北部的一个高地,但却未向古土里作进一步的进攻。
沿途不断遭到志愿军的机枪以及迫击炮射击,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步兵也从卡车上跳下来,配合坦克进行战斗,以排除志愿军的阻击。因此行军速度非常缓慢,到16时15分,支队才刚刚到达古土里以北6.5公里处,也就是说5小时才推进6.5公里,平均每小时仅1.3公里!这时,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而且整个行军纵队中了除了坦克的车载电台外,其他车辆上的电台以及报话机不是因为寒冷就是在战斗中损毁而全部无法正常使用,德赖斯代尔也就很难对绵延几公里的车队进行有效的指挥,而且克拉克派出两辆坦克对前方道路进行侦察,发现道路状况极差,即使坦克能够杀开一条通道,卡车也很难通行。因此德赖斯代尔向史密斯师长请示入夜后是否停止前进,史密斯考虑到下碣隅里急需增援,便要求德赖斯代尔不惜一切继续前进。德赖斯代尔只好就地进行短暂休息,为坦克加满油后继续前进。此时,从东井里北上的第1坦克营B连的两个坦克排(共12辆坦克)也经过古土里赶上了支队,自然成为支队的后卫。
支队再次开始前进不久,就遭到了志愿军越来越顽强的阻击,德赖斯代尔也负了伤,再加上天色已黑,为了躲避志愿军的火力,有些车辆一度离开了公路,等到再回到公路上,就很难再找到自己所在部队了,所以行军队形开始混乱起来。
而志愿军方面,20军军长张翼翔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早已严阵以待,60师179团和178团,控制公路两侧山头,从180团抽出一个营于夜间攻击古土里,以牵制古土里之敌使其无暇支援德赖斯代尔支队。张翼翔精心选择的主攻地点非常适合伏击,这段公路西侧紧挨着一道并不很深的水沟,然后是一片300米宽的水田,水田以西则是长津江。而公路东侧则是一道深沟,虽然没有水,却很深,成为阻击阵地天然的屏障,深沟以东是一片足有150米宽的开阔地,正是发扬火力的理想之地,开阔地后面是废弃的铁路,过了铁路则是高出地面6米至9米不等的台地,台地再往东就是大片陡峭的山地,志愿军的阻击阵地就设在台地和山地上,可以充分发挥地形优势,给予企图强行通过公路之敌以沉重打击。
当德赖斯代尔支队一进入伏击地段后,公路两侧山头上志愿军的火力骤然密集猛烈起来,迫击炮弹也不时落在纵队中,突然一发迫击炮弹正击中第41特遣队的一辆弹药车,车上弹药顿时被引爆,连续的爆炸和熊熊大火将公路彻底截断,而在弹药车前面的坦克营D连、陆战1团3营G连和大部分第41特遣队在德赖斯代尔率领下根本没有发现后续部队已被截断,仍继续向下碣隅里前进。在这辆弹药车后面的部队(约四分之一的第41特遣队、美陆军第7师31团1营B连和陆战1师师部人员),却再也前进不得。在这些部队中军衔最高的陆战1师师部第4部(后勤)部长助理查伊杰斯达中校立即指挥被截断的部队后撤,但是退路已被志愿军切断,无法退回古土里。
就在这批部队进退两难之际,随着三发腾空而起的红色信号弹,公路东侧台地和山地上的志愿军呐喊着冲了过来,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冲向公路,将滞留在公路上的美英军切成数段,美英军士兵们三五成群地依托车辆、公路边的水沟以及废弃铁路路基本能地进行抵抗。随着战斗的发展,一些零星小股的士兵逐渐被志愿军消灭,其余的士兵聚集成四个较大的集群负隅顽抗。从北到南依次是查伊杰斯达中校和麦克劳林少校指挥的约130人、陆军B连的两个排和少数陆战队员约40人、卡普拉罗上尉指挥的16人和希利少校指挥的10余人。
整个行军纵队最后的第1坦克营B连也同时遭到了志愿军的攻击,在夜幕中被分割成三块,好在作战地点距离古土里不远,离古土里最近的一股部队几乎未受什么损失就于21时许顺利撤回古土里,而中间一股全是卡车没有坦克的掩护,因此在撤退中遭到很大损失,不过总算也在凌晨2时30分撤回古土里,只有最北面的一个坦克排(距离希利少校还有约800米距离)见在夜间难以脱身,就地组成环形防御阵地,依靠坦克炮和无线电召唤古土里炮火支援,坚持到天亮,然后杀开血路也撤回古土里。――志愿军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和手段,即便包围了美军的坦克集团,也无力歼灭,只能眼睁睁看着其杀出重围。
后卫坦克部队虽然逃脱了志愿军的打击,但是坦克连的后撤更使被截断的部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而且这些残兵败将仅有的一门75毫米无后坐力炮也很快就被志愿军炮火摧毁,失去了重武器的支援,只靠机枪步枪,怎么能抵挡得住志愿军的猛攻?
30日凌晨4时30分,志愿军179团团长张季伦派出军使由一名被俘的黑人中士带路,来到查伊杰斯达中校和麦克劳林少校指挥的集群中,此时查伊杰斯达中校已经身负重伤,由麦克劳林少校指挥。志愿军要求美英军立即投降就地缴械,作为条件志愿军许诺将重伤员送到古土里,以使他们能得到及时治疗(志愿军此时确实没有力量提供治疗条件,这一条件既能挽救重伤员的生命又能瓦解敌军军心)。麦克劳林企图借谈判拖延时间,拖到天亮后在空中掩护下突围。一个小时后,志愿军识破了麦克劳林的伎俩,1营营长张宝坤下令再次发起了攻击,此时麦克劳林的部下手榴弹几乎全部用完,子弹也所剩无几,子弹最多的人也不过只有八发,麦克劳林见大势已去,便决定投降。――在双方谈判的间隙,一些美英军士兵乘机寻隙突围,有的几经周折回到古土里,有的最后还是被志愿军俘虏。希利少校带着十多人的另外一股,见南北都无生路便冒险向西爬过结冰的长津江,绕道西面的山地于次日中午回到古土里。
志愿军将被俘人员中的重伤员安置在公路边的民居里,当地的朝鲜百姓给伤员提供了食物和照顾,直到几天后陆战1师从下碣隅里撤退时将他们送还美军。其他人员全部被俘,连同零星被俘的共237人,其中美英军182人、韩国人53人。
而德赖斯代尔率领的前半部分部队包括坦克D连、陆战1团3营G连和英军第41特遣队主力不顾志愿军的不断阻击,一直向下碣隅里前进。一路上志愿军的拦阻火力从没有停歇过,尤其是在下碣隅里以南2公里处阻击的强度更加猛烈,迫使德赖斯代尔支队不得不停下来进行反击,而德赖斯代尔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再次负伤,只好由G连连长希达上尉代理指挥。最后这一半部队总算是在29日晚19时15分抵达下碣隅里,虽说最后到达下碣隅里的援军只有约400名士兵和17辆坦克,只相当于整个增援部队的40%,但是却是整个支队中最有战斗力的G连和第41特遣队,可以说是德赖斯代尔支队的精锐。为了此次增援行动,总人数约1000人的德赖斯代尔支队只有400人到达目的地,300人折返回古土里,还有300人则在战斗中伤亡或被俘,增援行动的代价是相当大的,但是却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下碣隅里得到了400名援军,其防御实力大为增强,从而成功地顶住了志愿军在30日晚发起的第二轮猛攻。
30日天亮后,刚刚到达下碣隅里的G连就根据里奇中校的命令向东丘发起了攻击,企图夺回俯瞰下碣隅里的制高点。可是坚守在东丘的志愿军以异常顽强坚韧的防御(杨根思牺牲的战斗就是G连发起的进攻),挫败了美军在优势炮火和空中支援下的进攻,依然牢牢地控制着东丘,G连据守着东丘山坡下的阵地,与志愿军对峙。
30日深夜23时,经过一天休整的志愿军58师倾注全力从东丘和下碣隅里南面同时发起进攻!但是由于连日激战以及冻饿减员,全师能战斗的人员全部集中起来也不过12个连,约1500人!
美军在下碣隅里南面部署的是陆战1团3营I连,该连判断所在的阵地背后就是正在施工的机场,必定是志愿军的主攻方向,因此在阵地构筑上确实很下了一番工夫,不仅单兵掩体非常坚固,而且阵地前大量设置地雷、铁丝网等辅助防御设施,再加上大量自动武器组成的交叉火力网,仅有少量迫击炮支援的志愿军要想在此地段突破绝非易事,但是志愿军冒着美军密集的火力,一波又一波,前赴后继,终于突入了I连的阵地,然而在突击过程中伤亡太大所以后援不继,在美军反击下突入阵地的战士全部牺牲在阵地上!――志愿军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般的勇敢,连美军都肃然起敬!
志愿军在东丘的进攻比较顺利,很快就突破了G连在山坡下的阵地,G连连长希达也在战斗负伤,眼看志愿军将乘势冲入纵深,里奇立即将预备队第41特遣队投入反击,经过激战总算勉强恢复了G连在黄昏时的阵地。如果没有德赖斯代尔支队400人的支援,那么东丘方向必定会被志愿军突破,下碣隅里也将难逃失败的厄运,因此德赖斯代尔支队的增援对于稳定下碣隅里的防御是至关重要的。
争夺德洞山口
下碣隅里的防御得到加强后,柳潭里美军能否安全撤至下碣隅里的关键就转到了柳潭里以南约10公里的德洞山口,这一山口是控制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惟一一条公路的要点,为了确保控制这一要点,美军陆战7团在德洞山口及其西北约3公里的无名高地各部署了一个连。
11月27日陆战7团2营F连奉命在德洞山口占领阵地,连长威廉?巴伯上尉立即率领各排排长赶到防御地点实地勘察地形,在德洞山口与新兴里(德洞山口西南约1公里)之间确定了阵地。当日黄昏,F连主力到达阵地,巴伯是在太平洋战争中逐步由普通士兵提升为军官,就任F连连长才只有20天,作为久历战阵的老兵,巴伯自然能意识到德洞山口的重要性,部队到达后他一反先搭帐篷的惯例,命令士兵首先构筑工事。为了能确实控制德洞山口,美军还为F连增派了2营机炮连的重机枪班和81毫米迫击炮班,使其总兵力达到约240人,火力和兵力都超过了普通的一个连。
巴伯所确定的防御部署是:第3排采取二线纵深配置(两个班在前,一个班在后,呈倒三角形)位于阵地最北面,第1排和第2排分别部署在第3排的东南和西南,三个排的阵地首尾衔接,呈拱门状。拱门内侧,则是连部、火箭筒班、60毫米迫击炮班和81毫米迫击炮班。至21时,工事全部构筑完毕,巴伯下令一半人休息,一半人警戒。
天亮后,美军飞机向德洞山口附近的志愿军集结地进行了反复而猛烈的连续轰炸,有一次,美军飞机对志愿军控制的一处山脊进行整整半小时的地毯式轰炸,将山脊化为一片火海,使之成为被美军称作“地球上最没用的土地”!下碣隅里的第11炮兵团3营H连的6门105毫米榴弹炮也根据F连的要求给予直接炮火支援,F连在异常猛烈的空地炮火掩护下总算得到了喘息。下午,美军C―4运输机向F连空投了弹药(主要是迫击炮弹)和医疗器材。
28日白天美军陆战7团1营从柳潭里出发增援德洞山口,但是只推进到无名高地,在志愿军顽强阻击下,再也无法继续前进区区一公里,来与F连会合。
入夜后,志愿军再次开始猛攻,此次攻击志愿军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不再以连排为单位的集团冲锋,而是班为单位不断进行试探性攻击,以寻找美军防线的弱点和空隙,然后再寻隙强攻。北面的3排又是首当其冲,很快阵地被突破,一些志愿军战士甚至渗入阵地纵深,巴伯急忙组织反击,一场混战后总算肃清了纵深,但是残破的3排在志愿军巨大压力下,被迫放弃一线阵地,后撤约20米才站住脚。巴伯在战斗中左膝被子弹打穿,但仍带伤指挥。
天亮后,巴伯严令3排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反击,夺回了一线阵地。从上午开始,美军的空投就接连不断,使F连获得了大量最为急需的炮弹、手榴弹以及战地口粮、毛毯和担架。
29日前半夜出奇的平静,大战前夕的寂静更是令人窒息。午夜后,志愿军先是进行了喊话劝降,但是F连以机枪扫射作为回答。随后志愿军从南面发动冲击,F连以迫击炮发射照明弹确定志愿军攻击位置,然后通过无线电台呼叫下碣隅里的炮火支援,根据F连的指引,远在下碣隅里的炮火准确地在阵地形成了火制地域,使志愿军无法通过。
30日运输机向F连空投了大量补给,使其弹药数量非常充足,甚至第一次在保证个人规定弹药数量外还有了额外储备。当晚,志愿军没有发动进攻。巴伯怕士兵因为暂时的平静而松懈,命令士兵们清理阵地,将伤亡人员的装备和弹药收集整理起来,阵亡者的尸体用苫布包裹起来,并向北面派出侦察小组,企图与前来增援的7团1营取得联系,但是在志愿军的抗击下,侦察小组几乎一离开阵地就无法前进。
虽说F连凭借优势火力支援暂时守住了德洞山口,但是全连伤亡已经超过100人(约占总数的42%),如果再得不到及时支援,很难保证能继续坚持下去,因此陆战7团团长决定向德洞山口增派援军和主力从柳潭里后撤同时进行,先派出有力部队(计划是7团1营)赶去支援德洞山口,以加强德洞山口的防御力量,确保控制德洞山口直到柳潭里主力后撤。
12月1日9时,根据撤退计划,陆战7团3营兵分两路,H连向公路东侧的1419高地,营主力G连和I连向公路西侧的1542高地同时发起攻击,以夺占这两个俯瞰公路的制高点,掩护后续部队沿公路开进。在这两个高地上的志愿军20军59师进行了顽强抵抗,得到飞机和大口径火炮直接支援的美军7团3营从上午9时一直到下午15时都没能取得任何进展。作为柳潭里两个团后撤计划的前卫陆战5团3营原计划在7团3营攻占上述两高地后沿公路开进,但是由于7团3营的攻击始终未能奏效,眼看时间紧迫只得于15时不顾两侧高地都在志愿军控制的情况下开始沿公路强行向南推进。
而1419高地是增援德洞山口的7团1营的出发阵地,鉴于7团3营H连的多次攻击都未得手,为了尽快增援岌岌可危的德洞山口,7团团长利兹伯格上校果断命令7团1营也投入战斗。――1419高地位于柳潭里与死鹰岭之间,志愿军59师175团2营在11月27日夜间首轮总攻时夺取的重要山头。美军也深知该高地的重要性,在27日失守后立即组织反击,2营一直坚持到28日黄昏,终因伤亡殆尽弹药告罄才被美军夺取。当晚,59师师长戴克林严令白天失守的阵地必须在夜间夺回!176团2营5连以偷袭手段突然发起攻击,重新夺回高地。天亮后,美军故伎重演,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发起一轮又轮的反扑,2营5连连长刘福全牺牲,全连伤亡大半,3排长王锡之组织起尚能战斗的二十多人顽强死守,终于坚持到6连赶到,巩固了阵地。战至12月1日下午,在美军飞机、大口径榴弹炮和迫击炮所交织的空地一体炮火压制杀伤下,阵地上5连和6连合在一起的战士也所剩无几,而美军借助高地山坡上丛生的杂草掩护,终于攻上高地,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与冲上来的美军展开殊死的白刃肉搏,直到全部牺牲阵地才告易手!此时已经是1日晚19时30分了!鉴于陆战7团1营A连和B连在攻占1419高地的战斗中伤亡不小,团长利兹伯格便将3营的H连配属给1营。1营攻占高地后一面整顿部队,组织伤员后送,一面抓紧准备向德洞山口的增援。而围绕1419高地的战斗则还没结束,当晚59师抽调5个排的兵力(59师此时伤亡也非常之大,已再难抽调出成完整连建制的部队),再次实施攻击,经过激战后于2日凌晨3时,又夺回了1419高地。
7团1营营长戴维斯中校见志愿军沿道路设置了多层坚固的阻击阵地,而且防御异常顽强(就如1419高地的战斗),如果继续采用白天沿公里推进,即使有空中支援的话,也要付出相当代价,而且时间也来不及,因而决定出奇制胜,在夜间避开公路以越野机动穿越志愿军防线。为此,1营进行了充分准备,所有人员除规定弹药外还要增加一个备份子弹袋;每人都携带鸭绒睡袋(用以野营露宿并可在紧急情况供伤员使用)和四餐份的战地口粮(可以挑选最喜欢的口味);作为预备队的C连(即无名高地的守军残部)和营部人员都必须带一发81毫米迫击炮弹;营机炮连的81毫米迫击炮班和重机枪班只带2门迫击炮和6挺机枪(只相当于正常编制的一半),多余人员则抬着满载迫击炮弹和机枪子弹的备用担架;通信兵携带功率大通信距离远的AN/GRC―9无线电台(通信距离,电话为20公里,电报为45公里);炮兵联络军官则携带SCR―610便携式无线电台直接与下碣隅里炮兵联系。此外柳潭里团部的航空火力联络组则随时以无线电与1营保持联系,及时召唤航空火力支援。
12月1日21时,1营以B连、营前指、A连、C连、营部班和H连的顺序,从1419高地出发。背负着沉重的装备,在零下三四十度寒冷冬夜的没膝雪地里行军,个中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种行军对于志愿军来说是家常便饭,而对于美军来说则是破天荒的第一遭。也正是这种反常规,志愿军根本没有想到有着“少爷兵”之称的美军会如此行动,因此1营行军途中没有受到任何攻击,不然恶劣的天气和险恶的地形如果再遇上志愿军的阻击,1营恐怕是在劫难逃了。
2日凌晨2时许,美军到达1520高地后,立即在营所属的81毫米迫击炮掩护下发起攻击,志愿军措手不及,高地被美军夺占。戴维斯见部队实在太过疲惫而且行踪已经暴露,便下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息。休息的命令话音刚落,士兵们便一头倒在雪地里,全然不顾寒冷和纷飞的子弹,军官赶紧大声叫喊,将士兵们从睡梦中叫醒。――3时,在军官的竭力组织下,士兵们才草草构筑了工事,以四分之一的人担任警戒,戴维斯也打破行军以来的无线电静默向团部报告战况。疲惫至极的美军士兵一坐下就再也不想起来了,一直休息到天亮。
2日6时,1营向1653高地(即德洞山)发起攻击,这是与F连之间最后的阻碍。1653高地山高路险,志愿军凭险死守,而且由于四周山地阻隔,1营无法与团部及F连取得无线电联系,因此不但得不到空中支援,甚至还有遭到F连迫击炮射击的可能。直到1营占领了一个山头,才终于得以与F连联系上,这才由F连呼叫的空中支援掩护下,攻占1653高地,然后翻过高地,于11时25分到达F连阵地。――整个增援行动,1营伤亡很小,仅阵亡1人,伤22人,另有2人因恐惧、寒冷引起精神失常,只好将2人绑在担架上,结果2人全被冻死。
由于1营出奇制胜突破志愿军的阻截,到达德洞山口,不仅使岌岌可危的F连转危为安,也使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主力的后撤成为可能。战后,戴维斯和巴伯都因为在德洞山口的战功而获得优异服务十字勋章。
附图:
图1 德洞山口
http://www.superarmy.com/zzms/guangting/pic20030528-1.jpg
图2 柳谭里战斗示意图
http://www.superarmy.com/zzms/guangting/pic20030528-2.jpg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5
【文摘】冰血长津湖(上) 16 scorpioking 字26306 2003-08-05 04:24:41
🙂没什么说的,无条件顶贴。 ★kg90 字0 2011-11-01 13:02:54
【文摘】冰血长津湖(中)
【文摘】冰血长津湖(下) 7 scorpioking 字47015 2003-08-05 04:44:32
🙂不知道该说什么 康维 字16 2011-11-01 1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