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颛顼帝时期,南方首长名重的专管天事,北方首长名黎的专管地事。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从唐尧虞舜到夏商二代,重黎氏世掌天地诸事。到了周代,受封程国伯,表字休甫的,便是重黎的后裔。注解认为太史公是北正黎之后,但若只依太史公原文,也可以推论出最早期的南北首长后代可能联姻,从而使两家合二为一。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这个‘失其守’是不是指因为犯了事,或是出了事?因此导致家族在周宣王的时候失去了‘伯’的封爵,同时也就失去了职掌天事和地事的权力。司马应是从夏朝延到周朝的官职,不能掌国史的。嘿嘿,只怕是弼马温之类的职务。

司马氏世典周史。

本来是在周朝世典周史,但失守之后应该就不能掌国史了,所以才会出现下面的一幕。

惠襄之闲,司马氏去周适晋。

周惠王、襄王的时候,有子颓﹑叔带之难,司马氏因为避难从中央到地方,去周适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的时候,司马氏也迁居少梁。住在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司马氏应该就是在韩城定居直到汉朝了。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韂,或在赵,或在秦。其在韂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自从司马氏离周往晋,这一族人有的在卫国,有的居赵国,也有些留在秦国的。在卫国的一支,名司马喜的,做过中山相。在赵国这一支,因善剑术而显名,蒯聩便是这一支的后嗣。在秦国的名司马错,和张仪争论,秦惠王就命错为将带兵伐蜀,攻下蜀地后,就命错作郡守。太史公就是这一支的子孙。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司马错→司马勒(孙)→司马昌(勒孙,历五世)→司马无泽(昌子)→司马喜(昌孙)→司马谈→司马迁(司马错九世孙)。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这一句所说的应该是指教育司马谈三位老师,天官师唐都,易师杨何,道师黄子。司马谈应该在学成之后跟世人论谈过当时的各种文化思想。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史学界对司马迁的生年有公元前145年和公元前135年的说法,那么他到底生于何年呢?

二十而南游江﹑淮……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从他记述可知他在二十岁后开始游历各地,回来后任郎中,奉使西征。西征那一年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如果以公元前135年计,司马迁从出游到任郎中西征在外,差不多四年,是比较合适的。如果以公元前145年计,等于司马迁在外面逛了14年,三十多岁的人跑回来进宫作郎中,给汉武帝养马守宫门,这有点离谱了。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闲。

是岁,就是同一年,也就是元鼎六年,武帝泰山封禅,司马谈没有去,愤而逝世。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守孝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按现在的年龄来看是27岁,但按古时年龄所记,就是二十八岁。出生之时便算一岁。在博物志中也有记载“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所以从司马迁本人的记述中,已可知他生于公元前135年。

在注解中,有这样一段话:

正义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自周至汉,其职转卑,然朝会坐位犹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属仍以旧名尊而称也。”

其实这段话很说明了古代臣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远古之时蒙昧未化,不知这世间万象若何,所以懂得观天象地理之人自然就非常尊贵,百姓会把他们视为与天相通的使者,敬若神明。但随着时间流转,好多事慢慢都了解了,天官的地位随着蒙昧渐开而下降就成了意料中事。到了汉朝,虽然表面仍然尊贵,朝会的时候所坐的位置犹居公上,其实已经是一个虚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后面就越成为实实在在的史家子,成为普通人。

元宝推荐:西瓜子, 通宝推:文青,奥森,笑一笑十年,西瓜子,履虎尾,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