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纯理科生批驳“货币的本质与金融资本的增值”一文 -- 物格修齐
共:💬1
本文的缘起于某河友的一个帖子急风劲草:马克思没有告诉你货币增殖的真正原理其中的一篇政经网文:
我打开一看,第一段就被雷到了:
商品的产生需要主客观两个条件,所有权的产生将物品在不同的所有者间分隔开,这为对商品需求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而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则是物品转化为商品的主观条件。而无论是所有权还是对商品的需求都是意识的产物,是不依赖于劳动或其他客观条件存在的。
开篇就定义了商品是如何产生的:是由所有权的产生这个客观条件和消费者的主观需求这个主观条件这两个条件作用而产生的。乍看像是一种学术说法,只是稍微一推敲:在物品还没有成为商品前,这两个条件存在吗?据我个人猜想,在原始社会,谁打到的猎物或者采到的果子就归谁吧。或者推得更前,某个猿人打到的猎物或者采到的果子也应该归本猿所有吧。再说消费者的主观需求,我有些疑惑,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是如何区分的?肚子饿了想吃饭是主观需求呢还是客观需求呢。看到IPHONE 4S想买是主观需求呢还是客观需求呢。推之更广,人的吃喝拉撒睡是主观需求呢还是客观需求呢?进而如果我们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这些对物品的需求难道还要等到物品转化为商品才有的吗?我想现在大家不难得到判断,所有权的产生和消费者的主观/客观需求这都是在商品还没有被定义前已经产生,并产生很久很久了。貌似在现在的动物世界,这两个条件也还一直存在着,是吧。
而无论是所有权还是对商品的需求都是意识的产物,是不依赖于劳动或其他客观条件存在的。
这句话本身没啥大错,不过说两个条件都是意识的产物又能怎么了。难道作者要推论出商品也是意识的产物?就是上帝也没这本事啊,也要先捏泥人啊。商品交换的本质是所有权的交换、需求的交换,而不是劳动的交换。劳动并非形成商品的必要条件,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恰恰是没有成本、不包含劳动的商品,如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以及最有价值的商品——货币等金融产品。劳动是生产商品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将劳动作为商品本质的劳动价值理论对商品的认识局限于生产领域,忽视了资源、金融等非生产领域的商品模式。资源与货币都是一种单纯的所有权商品,也就是一种意识商品。认识到意识商品与物质商品的差异是正确认识商品本质进而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
第一段即便提出了商品是由所有权的产生和消费者的主观需求两个条件而产生的这样的概念,那么商品交换的本质就是所有权的交换、需求的交换?这个推理的逻辑在哪里?只能说商品是有所有权的和消费者主观/客观需求这样的属性,但商品也可以有别的属性啊。“本质”这样的判定词是如何得出的?我的第一段已经说明这两个条件远在物品成为商品之前已经出现了。下一句“而不是劳动的交换”更是无厘头。商品已经交换了,当然商品的属性,包括那两个条件也都跟着交换了,可这如何能得出“不是劳动的交换”这样的判定语呢?就是因为第一段说了那两个条件是意识的产物,是不依赖于劳动存在的?意识就是意识,不是物品。难道作者想说商品只有这两个意识的属性,或者说商品就是意识?或者商品的交换就是意识的交换?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恰恰是没有成本、不包含劳动的商品,如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以及最有价值的商品——货币等金融产品。
这个实在是错的离谱了。既然作者把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称作了商品,它们能没有成本吗?如果是物品,那可以称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没有成本、不包含劳动。比如你自己去开荒种地。如果是在城市里,即已经开发了的土地和水资源,能没有成本、不包含劳动吗?说实在的,国家可能免费给你一块一百亩甚至一千亩的地,比如沙漠。可它们最有利可图吗?下面的更不值得一驳了
将劳动作为商品本质的劳动价值理论对商品的认识局限于生产领域,忽视了资源、金融等非生产领域的商品模式。
资源居然被你归为非生产领域,好吧,石油和铁都是天上下下来的。金融更是可笑,你真以为自己拿张白纸,写下一百亿元就能出去当一百亿人民币花啊。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