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代号PM2.5:美国使馆的舆论战争 -- diamond

共:💬41 🌺337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代号PM2.5:美国使馆的舆论战争

PM2.5是环境科学术语,指大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可被人体吸入,对健康有影响。曾几何时,这个本来很生僻的专业术语突然变得时髦起来。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出于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同行们被“误炸”歉意,美国使馆的洋大人们突然对北京人的健康关心起来了,开始每小时公布空气污染指数PM2.5。屡创记录的数值不但让京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惊动了丞相大人。争论的焦点是:为什么洋大人的数字总是比京师衙门的高?

其中的奥妙在于美国使馆高超的舆论战招术,和CNN、BBC什么的如出一辙。

舆论战第一招:以偏概全,用使馆所在地概括全北京的情况来拔高数值。“北京地区的PM2.5”的概念类似于“北京地区的收入”,指的是整个北京市的总体情况。以后者为例,要想得到准确的数据,必须把所有地区的人统统算上。当然,实际中不可能办到,折衷的办法是抽样调查。于是抽样的代表性就是关键,从郊区到CBD、从工薪到高管都要照顾到。否则,如果只在国贸搞调查,结果肯定大大偏高。PM2.5也是同样的道理。美国使馆地处闹市,汽车尾气和餐馆排气等污染源十分集中,数值偏大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检测站点选择不当,过于靠近马路或餐馆的排气口,数值更会高得离谱,这只能代表当地污染源的排放强度,而不是真实的空气情况,更不能代表全北京地区。

舆论战第二招:偷梁换柱,用瞬时值代替平均值的概念来夸大数字。每个人都是24小时不停呼吸的,一天下来,吸入的PM2.5总量等于小时平均值乘以24小时。所以,只有平均值才是有意义的,个别小时的高污染并不等于24小时连续吸入这样的空气。美国使馆发布的数字则不然,是每个小时的瞬时值,并且总是选择最高的数字来炒作。仍然用收入作例子。假设某农民工每月领伙食费500元,辛苦一年,年底拿到30000元,合计36000元。京师衙门的说法是:农民工月均收入3000元。美国使馆的说法则是:农民工当月收入30000元!

舆论战第三招:改头换面,把本来正确的信息包装成令人误入歧途的形式。这本是西方媒体的拿手好戏,美国政府也不遑多让。不能不承认,这是很高明的手法。百度百科上,美国使馆的表述是:

“2011年12月4日下午19时,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

而京师衙门的表述是:“4日中午12时至昨午12时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93”

首先,美国使馆的数据本是19时的瞬时数据,但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年月日摆在前面,数字放在最后,一般人读下来,脑子里就把“2011年12月4日”和“522”联系在了一起,造成一个全天严重污染的印象。

其次,另外一个迷惑受众的技巧是:把“19时”放在年月日后面,句子的格式为“X年X月X时,发生X事”。这样一来,原本“19时”应该是用来修饰“522”,表示数值代表的时间点,现在“19时”却被伪装成了得到数据的时间,而不是该数值应该代表那个时间点。请看调换语序后,同样的文字读起来是什么效果:

“2011年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下午19时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

为了不被专业人士抓住把柄,美国使馆不敢把“19时”拿掉,直接说:

“2011年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

这样的话,用瞬时值代替平均值的伎俩马上就会被专业人士戳穿。把“19时”换个位置,既可以让专业人士找不到破绽,又足可以迷惑大众,不可谓不高明。

最后,美国使馆用“北京”代替“使馆所在地”的说法,就是赤裸裸地欺骗了。众所周知,市区污染大于郊区,繁华区污染大于偏僻区,交通高峰污染大于平时。一个繁华闹市的交通高峰时点的污染数值,被美国使馆层层包装后,就这样震撼登场了。对比下面两种表述方式,看看震撼是怎样产生的:

“2011年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当地下午19时的PM2.5浓度为522”

“2011年12月4日下午19时,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到北京的PM2.5浓度为522”

舆论战第四招:抱残守缺,把不想让人看见但又不得不公开的信息放在你看不到的公共场合。上面以偏概全地用“北京”代替“使馆所在地”的做法曾经被京师衙门抗议过。洋大人们的素质还真是高,知错就改,在使馆网页的角落里加了一句“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不过,有多少人看见过么?

舆论战第五招:装聋作哑,把对自己的宣传意图不利的信息透明化处理。北京的空气质量时好时坏,偶尔老天帮忙,也有蓝天白云的时候,此时你是听不到美国使馆发声的。当然,这并不令人惊讶,对洋大人们来说,北京人呼吸到好空气不是一件值得费唾沫的事情。

舆论战第六招:驴唇马嘴,拿PM2.5的数去对应PM10的数。PM10是指小于10微米的微粒,其中也包括小于2.5微米的。京师衙门说“空气污染指数”,指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10中指数最大的(一般是PM10最大),而美国使馆公布的是PM2.5。二者本来是驴唇不对马嘴,一个是全北京24小时平均的PM10,一个是使馆当地瞬时最大的PM2.5,但经过这么一操弄,结果驴唇还真就和马嘴对上了。一般老百姓哪里懂得其中的弯弯绕,于是纷纷质疑衙门的数字。

至于这场舆论战争的另一方,京师衙门,可谓完败。对于数值的差异,“北京当局曾解释,这是因为两国空气质量标准不同”。什么叫“质量标准不同”,老百姓一听,马上就会认为:京师衙门的老爷们觉得咱老百姓的命不如洋人的值钱,所以中国的标准定得比人家的低。实际情况是,中国以前采用PM10,不是PM2.5。所谓的“质量标准不同”,是计算的对象不同,是说PM10的数不等于PM2.5的数,不是说洋人只让吸10个数的PM2.5、中国人可以来20个的意思。可这话让衙门口的人这么一说,就全变味儿了,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人的质量标准比洋人的差。这水平比“反正我是信了”没强多少。回头再看看人家美国使馆是怎么说话的,这仗能不输么。

站在京师衙门的角度,完全可以这样回应质疑:“我们测的根本不是同一个东西”,或者“美国人测的方法不对”,或者“美国使馆是业余的”。有人追问,再细细解释不迟。就怕衙门的人舍不得放下架子,满口官样文章,自觉很有水平很有文化,其实老百姓根本听不进去,不用开仗就已经输了,还不如来点简单直接的。

美国使馆vs京师衙门,舆情不利,百姓震恐,丞相HOLD不住了,大手一挥,咱也测,不但京师测,全国统统测。到此,战争暂时告一段落。真个是大象打架,草坪浇水,老百姓倒也因祸得福。

关键词(Tags): #随笔通宝推:heraclus,海底鼠拨土,天涯睡客,匿名: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