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明帝国海风云》(一) -- 碧血汗青
《明帝国海风云》(一)
碧血汗青
第一部:它比烟花更寂寞
第一章 耀眼而短暂的中华最强海权
――世界最强之海军:明帝国的郑和舰队
世界最强最大的郑和舰队大航海,比之欧洲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早了整整将近一百年,可最后郑和舰队辉煌的航海成果,却以一种滑稽的形式被彻底毁灭了,中国和人类社会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
中国,也许因此失去的是一个世界。
1,历史记载中的郑和无敌舰队
一缕曙光透过厚重的云层,照亮了六百年前中国苏州的太仓刘家河港口。青灰色的天幕前,影影憧憧地显露出了一大片和小山一样庞然大物,连绵不绝地填满了整个港口和河道。
这片庞然大物,是一支由两百多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舰队。船只上那些巨大的桅杆,象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一样密密麻麻地矗立在港口中,无数尖利的桅顶直指微微泛着青光的天空。
这支庞大的舰队中最大的六十三艘海船,长达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是舰队的核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这些船只上,一共搭乘着约二万七千八百名大明海军的精锐将士,而在它们的船舱里,除了航海必需的补给物资外,还满载着各种中原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工艺品等等,更有无数的金银珠宝。
大明成祖皇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世界上最大的、掌握最好航海技术、拥有以最先进造船技术制造出来的最好战船的远洋舰队――郑和舰队,从中国苏州起航直抵福建,然后自福建五虎门迎着东升的太阳,驶进了茫茫太平洋的深处。
中国乃至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一次的大航海开始了。
中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东方陆地帝国,第一次将眼睛看向了海洋深处,海洋的另一边,那中国大陆以外的广阔新世界。
大明帝国派出的郑和舰队,在当时是一支真正的超级无敌舰队。它的总吨位超过了当时全世界海军力量的总和,单只是舰队中一艘船的吨位,就大约等于当时欧洲国家一支常规船队的总吨位。
根据《明史》和其他各种资料的记载,郑和舰队共有五种不同尺寸和功能的船只,最大的名叫“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按这个尺寸推测其载重量大约在八百吨左右,这样大小的海船大概可以装载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第二种则叫“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是“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是“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是“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但是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明史》记载里的这个宝船尺寸,是有问题的。
如果将记载中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的明尺尺寸折算成米,那么宝船的长度大约是125.65米,宽约为50.94米。以此计算其排水量,则宝船的排水量大约在一万六千吨到一万八千吨左右,是艘接近两万吨级的大木船。
但是,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就在于如此大尺寸的木船龙骨以及其他建造材料,都将非常的成问题。因为以木材的长度和强度,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长度、宽度,而更有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即使在目前的科技和工业水平下,也依然很难制造出如此巨大的纯木帆船。
在1999年,我国的金秋鹏研究员率先发现了刻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的《太上说天妃救苦灵应经》,也就是现在郑和研究中经常提起的《天妃经》。在《天妃经》的卷首,绘有郑和下西洋船队图,这幅图是由随郑和下西洋的僧人胜慧口述,由其弟子描绘而成的。
《天妃经》完成时,郑和船队正处于下西洋的高峰时期,因此这无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研究者发现图上的船型为船首及船尾上翘,属于尖底福船,船也没有出梢,和长期以来认为郑和宝船是有1/3船长出梢的北直隶平底沙船造型不同,同时图像表明其船上有六桅,和史料中记载的九桅、四桅也不一样。
与此相关的是,其他一部分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在近二十种明清时期的书籍里记载宝船四十四丈长、十八丈宽的尺寸,都是源自于明万历年间一位叫罗懋登的人所写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属于小说家杜撰,宝船的真实尺度和排水量,应该以《南京静海寺残碑》和祝允明《前闻记》记载中所说的两千料、一千五百料、大八橹和二八橹船为准。
目前一般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是明代的两千料船总长大约为60米,宽15米,排水量约为1500吨,而部分学者们认为这才是当时郑和下西洋中最大的“宝船”尺寸,国内郑和研究权威学者之一的杨?┫壬?也持此见,他在2002年的《现实地和科学地探讨“郑和宝船”》一文中认为:“郑和远航用的船舶的尺度不大于12丈长,3――4桅,可载200――300吨货物和200余人。”
但是由于原始资料的缺乏,目前郑和宝船的尺寸问题远没有到定论的时候,即使是苏州的宝船制造基地遗址,也没能发掘出能确定宝船尺寸的实物,所以如果要想有定论,则唯有寄希望于发掘出新的史料和实物了,而现在只能是各种观点并存。
但是,不管最后事实的真相会是什么,退一步说,即便郑和宝船确实是排水量1500吨的两千料船,那也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由两百多艘如此吨位海船组成的郑和舰队,依然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远洋舰队。
除了舰队的船只规模和数量外,在先后四次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著之《瀛涯胜览》一书中,则记叙了郑和舰队的人员规模。根据此书记载,在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舰队共拥有“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梢、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其中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名,指挥九十三员,都指挥二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一百零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阴阳官一员,教谕一员,舍人二员,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员名,余丁二名,正使太监七名,监承五员,少监十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另据明人祝允明的《前闻记》所言,郑和舰队中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各类军、工专业人员。
谈论郑和,有一部描写郑和事迹的明代小说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部小说是万历年间人罗懋登有感东南沿海的倭患,根据郑和的随从马欢、费信两人的《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还有巩珍的《西洋蕃国志》等笔记资料创作的神魔小说,习惯上简称为《西洋记》(2)。
一直以来有相当部分学者认为这部小说对考证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向达和赵景深先生等人。还有部分意见是认为《明史》中“宝船”的尺寸,便是来自这部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对郑和舰队的航行队形有过这样的描写:
每日行船,以四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列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二队,如燕尾形;马船一百号当其当;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左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粮船六十叼从右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右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
在舰队的数量上,罗懋登显然是在完全自由发挥了。因为在他笔下,郑和舰队的规模竟然达到了1400余艘,此实不足为凭。不过,书中关于航行队形的描写,倒确实颇有点实战风范,按照他的描写,整个舰队有着规范的人字形前卫、两翼卫队、后卫战斗编队以及指挥中心和主力战舰集群,各个战斗编队的方向转动、作战、护卫救助等功能都相当完善。无论这是小说还是纪实,作为一名小说家写出了这样的军事部署,似乎应该可以说在明朝时期的海军的作战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常识,并不是什么不传之秘,因此小说家才能将其写入自己的作品中。
撇开《西洋记》的可信度不说,只凭前面所述的船只规模和人员配备的郑和舰队,哪怕放在二十一世纪来看,也是相当庞大的,其规模几乎和一支配备了海军陆战队的航母特混舰队编制相差无几。
郑和的首次航行,历时约两年零三个月,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结束,整个舰队回到了中国大陆。其后,郑和又率领着这支无敌舰队六次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九年,合计七次,时间分别是:
第一次: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
第二次: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
第三次: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十一月――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六月
第四次: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十一月――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七月
第五次: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五月――永乐十七(公元1419年)年七月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秋――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八月
第七次: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十二月――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七月
郑和在最后一次航行中,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印度古里(卡利卡特),终年六十二岁。归国后被明宣宗赐葬在南京牛首山麓。
郑和舰队的七次出航,先后到达了亚、非大陆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如红海口的阿丹(今亚丁)和东非洲的麻林、木骨都束、剌撒,阿拉伯海的祖法儿,红海内的天方(麦加)圣地等,这些足迹使得郑和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程走完自亚洲大陆到红海、东非航线的人。
而在郑和首次下西洋将近一百年之后,欧洲的航海家们才开始了他们对茫茫大海的征途。
公元1492年,哥伦布的西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公元1497年,瓦斯科?达?伽马的葡萄牙船队越过非洲好望角,于公元1498年到达了印度西海岸。
公元1519年,由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绕过南美洲驶入了广阔的太平洋,并于第三年到达菲律宾群岛,由于他开辟了这一航线,因此美洲南端的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这些世界航海史上豪杰们的船队,其规模一般为三、四艘,最大载重量大约一百二十吨,船员不过二百人。和郑和舰队相比,整个舰队的吨位和人数甚至连一只《明史》记载中的“宝船”都及不上,即使是公元1502年瓦斯科?达?伽马在印度进行大规模武装侵略的第二次航行,其舰队也不过拥有二十艘战船,总载重量不超过三千吨而已,和郑和远洋舰队两百多艘的规模完全无法抗衡。
毫无疑问,即使和一个世纪后世界各国的远洋舰队相比,郑和舰队也依然是辽阔的海洋中无可匹敌的巨无霸,真正的海上霸主。
六百年前的明帝国,拥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无敌海军,以及中国史上最强盛的海权。
可是,明帝国为什么要成立一支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呢?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明帝国海风云》(一)
🙂这样的资料俺看了不少,您这篇是最工整的. 然后203 字7 2009-05-14 14:06:19
🙂花! again dahuahua 字0 2007-10-13 09:58:15
😄搭个板凳等第九篇,然后就可以献上九朵金花了 曹仲德 字0 2005-05-16 07:12:14
😜多谢厚爱的说:) 碧血汗青 字23 2005-05-16 07:25:18
【原创】《明帝国海风云》(八) 24 碧血汗青 字11186 2005-05-16 06:15:58
请教个问题:贸易所得实际上是不是很有限? 铁手 字803 2005-05-25 17:28:37
🙂贸易有利可图,但是明朝的税收能力不足 6 任爱杰 字1300 2007-10-13 20: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