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12左传中的卜筮 一 -- 桥上

共:💬21 🌺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12左传中的卜筮 四

虽然在《左传》当时,占卜比占筮占上风,但从长远来看,占筮要比占卜活得长。我觉得造成这个结果的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个是因为龟壳不易得,殷商时乌龟壳相对易得,可到了春秋时龟壳已经是宝贝了,再后来大乌龟壳更难得一见。由于乌龟壳难以获得,也由于迷信心理,各“氏”族家(包括各诸侯国国君家)都会世代保存他们认为灵验的大乌龟壳,但保存时间长了也就会出现在占卜时把乌龟壳烤焦了也不再会开裂,也就是不显示兆象的情况,也可以解释为神奇的大乌龟壳已经不愿意再显灵了。

再一个是因为占卜太繁琐,占筮虽然也繁琐,但是后人已经发明出了占筮的简易版例如金钱卦之类,最近河里在磨刀的胖猫先生介绍占筮,主要就是介绍金钱卦,网址如下:http://www.talkcc.com/topic/3666774/1。

还一个就是占卜所得的兆象过于模糊,不像占筮所得的卦象那么一清二楚,因此占卜所得的兆象及相关专门知识就不那么容易传承与传播。而且每一次占卜只在乌龟壳上占很小一块地方,在这样小的面积上能够明确地互相区分的兆象其数量不可能太多,也就不足以应付复杂的需求。古人已经说了:“龟,象也;筮,数也。”也就是说占筮所得的卦象是数字化的,所以自然比没有实现数字化的占卜的兆象分辨率更高。

不过还有一点是,占卜与占筮的操作者虽然都会积累与兆象或卦象相应的吉凶结果,并且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都形成了成系统的繇辞或卦爻辞,很可能也都形成了像《周易》那样完整的书,不过只有关于占筮的《周易》受到了孔老夫子的欣赏,流传了下来,这也是占筮比占卜活得长的原因之一吧。

积累卜筮结果这件事,在无意中收集了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人的行为等各种演变的常见模式,而且作为档案材料保存了起来,形成了某种模式大全。其实常见的演变模式本是有限的,因此有了这个大全就可以总结出什么样的演变模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于“圣人”而言,事情的结果不必经过卜筮也都能预见得到,这就是他们不需要卜筮的内幕了。也因此,孔老夫子虽然认为“圣人不烦卜筮”,可是还很欣赏《周易》这部书,以至于“韦编三绝”。

之所以孔老先生最喜欢《周易》这本书,而不是其他同样在积累的卜筮结果基础上形成的卜筮书,也许是因为《周易》是相对比较后出的卜筮书,而且是占筮书,可以从全新的基础上开始。这样该书的作者在书中就可以更自觉、更系统地总结政治、经济、社会、自然以及人的行为等各种演变的常见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历史上的具体事例及其相应的后果,说不定孔老夫子“韦编三绝”就是在对这些模式及相关实例进行总结呢。这样一来,《周易》这部书也就有意无意地更适于作为日常哲理书指导人们的日常活动。

正是由于常见的演变模式有限,所以虽然实际的“基础卦象”有四千零九十六种,但在《周易》中只有几百种卦爻辞,对应几百种模式,并没有充分利用所有的卦象资源,因为这几百种模式已经够用了。当然,要面对几百种模式,八卦或六十四卦是不够用的,所以古人才会进一步发展出了更多的卦象,只不过没刹得住闸,一下弄出了四千多种,多了点。我觉得当初应该搞成五百一十二卦更合理,也更环保。

模式的几百种的数量级也许还和人脑的特性有关,也许人脑只能处理这个数量级的不同模式,再多就掌握不了了,而太少则有过于粗糙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想。

虽然“圣人”们明白卜筮不靠谱,但他们往往还是依托卜筮将结果预言出来,好装神弄鬼。占筮这东西人人都能看得明白,不像占卜那样非专业人员无从置喙,更容易被不是专门从事卜筮的“圣人”们拿来装神弄鬼。对孔老夫子而言,既然是“圣人”,是明白人,对各种演变模式很清楚,那就不用举行卜筮活动也能找到与当前事物演变模式相对应的卦爻辞,然后就根据这卦爻辞指导行动。这正是“圣人不烦卜筮”的深意所在,它为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进行决策找到了借口,同时不推翻原有的决策程序,还为在必要时装神弄鬼留了余地。

对《周易》的这种用法在《左传》中就有体现,在《左传》中有五处述及,当时的人虽未举行占筮活动,却在发言中提到了卦象,将卦象与卦爻辞作为说理的依据。这样一种对于卦象与卦爻辞的应用在后世更已成为常态:《周易》这部书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时不时有人提到出自该书的句子或思想,人们在这样做时虽然还保留并利用了该书与卜筮有关的神秘感,但其实很少真正按照占筮的程序来使用该书。

下面是《左传》中当时人虽未进行占筮,却在发言中提到卦象,将卦象与卦爻辞作为说理依据的五个例子,最上面是《左传》的原文,后面是一些解释。我不会贴图,所以卦象用数字代表,一长横画 (阳爻)是1,由一横长画取去中间一小部分而得的两横短画 (阴爻)是0,在下者在前:例如011代表八卦中的巽卦 ,最下一层两短画,上两层都是一长画;100代表八卦中的震卦 ,最下一层一长画,上两层都是两短画;类似的,艮卦 :001,下两层皆两短画,最上一层一长画;兑卦 :110,下两层皆一长画,最上一层两短画;乾 、坤 、离 、坎 则分别为111、000、101、010。

另外每轮占筮操作得到的是“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之一,共六轮,得到一个六位的数字序列,即我所谓的“基础卦象”,其中:六=0(但可以变为九=1),七=1(不会改变),八=0(不会改变),九=1(但可以变为六=0),当根据某种规则改变了其中可以改变的数字(指六=0与九=1,如发生改变,那么其中有些六=0会变为九=1而/或有些九=1则会变为六=0)之后,卦象就从“本卦”变到了“之卦”。

可以推导到每一卦象的上述六位的数字序列(“基础卦象”)都有六十四种,就是说,这六十四个数字序列都会得出同样的六位阿拉伯数字序列:每位上只能出现1或0。相同的这种六位阿拉伯数字序列就代表相同的卦象本身(“本卦”),但如上所说,不同的“基础卦象”蕴含了不同的改变的可能性,不同的改变就会得到不同的“之卦”。

前三个例子中对于卦象与相应卦爻辞关系的推演主要依据的是高亨先生的见解,高亨先生著作中的相关段落我会另帖贴出来。而后两个例子《左传》中的当事人则没提到卦爻辞,直接按照卦象及其本身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论述,我觉得这些卦象的象征意义可能是八卦时代遗留下来的,比卦爻辞更古老。

以下是《左传》中那五个例子:

1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 (101100=七八七七八六)之《离》 (七八七七八九=101101),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宣六年传》(p 0689)(07060601))

可能的将《风》卦(“本卦”)与《离》卦(“之卦”)联系起来的卦象及其推演:《丰》=101100=七八七七八六>之>七八七七八九=101101=《离》,这里是“上”位(第六位)的“六”变为“九”,也就是0变为1。

与这卦象相应的今《周易丰》上六爻辞:“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按高亨先生的方法,六十四种能得出《丰》卦的“基础卦象”中有两种情况共两种“基础卦象”可以得到指向《离》卦的结果:

(1)、筮得七八七七八六(101100),营数43,宜变之爻是初爻;但实际初爻(第一位,在最下层)是“七”因而不变,而变上爻(第六位),采用的是高亨先生就“一爻为九六”的情况所说的:“又一爻为“九”、“六”,亦可能不须求其宜变之爻,其为“九”即变为“六”,其为“六”即变为“九”,而得“之卦”,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这里即是“上”位的“六”变为“九”,也就是0变为1。

(2)、筮得九八九九八六(101100),营数49,宜变之爻是上爻;采用的是高亨先生就“四爻为九六”的情况所说的:“如其一爻为宜变之爻,其为“九”则变为“六”,为“六”则变为“九”,而得“之卦”,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这里也是“上”位的“六”变为“九”,即0变为1,但是“初”位、“三”位、“四”位的“九”则不变。

上面那段《左传》说的是郑国有一位公子(公子曼满)对在郑国为官的王子伯廖说他想要当“卿”,当时“卿”是各诸侯国大臣最高的一级,一般由各诸侯国内实际掌权的各大家族(“氏”族)的族长担任,而公子曼满不属于这个范围。因此公子曼满这么说就包含了要作乱的意思,所以王子伯廖判断:如果对公子曼满的前途进行占筮,会得到《风》之《离》的卦象。他根据相应的《周易丰》上六爻辞“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作出了他的预言,预言公子曼满不过三个年头必定有大灾难,并且这预言应验了。

2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 (010000=六七八八八八)之《临》 (九七八八八八=110000),曰:‘师出以律,否(pǐ)臧(zāng),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己(jǐ)也,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韩献子谓桓子曰:“彘子以偏师陷,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师遂济。(《宣十二年传》(p 0726)(07120202))

可能的将《师》卦(“本卦”)与《临》卦(“之卦”)联系起来的卦象及其推演:《师》=010000=六七八八八八>之>九七八八八八=110000=《临》,这里是“初”位(第一位,在最下层)的“六”变为“九”,也就是0变为1。

与这卦象相应的今《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

按高亨先生的方法,六十四种能得出《师》卦的“基础卦象”中有三种情况共十一种“基础卦象”可以得到指向《临》卦的结果:

(1)、筮得六七八八八八(010000),营数45,宜变之爻是三爻;但实际三爻不变,而变初爻,采用的是高亨先生就“一爻为九六”的情况所说的:“又一爻为“九”、“六”,亦可能不须求其宜变之爻,其为“九”即变为“六”,其为“六”即变为“九”,而得“之卦”,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这里即是“初”位的“六”变为“九”,也就是0变为1。

(2)、筮得六七六八八八或六七八六八八或六七八八六八或六七八八八六(以上卦象均为010000),营数43,宜变之爻是初爻;采用的是高亨先生就“两爻为九六”的情况所说的:“如其一爻为宜变之爻,其为“九”则变为“六”,为“六”则变为“九”,而得“之卦”,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这里也是“初”位的“六”变为“九”,即0变为1,但是其他各位的“六”则不变。

(3)、筮得六九六六八八或六九六八六八或六九六八八六或六九八六六八或六九八六八六或六九八八六六(以上卦象均为010000),营数43,宜变之爻是初爻;采用的是高亨先生就“四爻为九六”的情况所说的:“如其一爻为宜变之爻,其为“九”则变为“六”,为“六”则变为“九”,而得“之卦”,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这里仍是“初”位的“六”变为“九”,即0变为1,而其他各位的“六”或“九”则不变。

上面那段《左传》说到的是在“邲”之战战前,晋军统帅荀林父(中行桓子)的副手先縠(彘子)率领自己的手下擅自渡过了黄河,当时隶属于下军将佐的下军大夫荀首(知庄子)看到这种情况,判断如果就此事的吉凶进行占筮,应该会得到《师》之《临》的卦象,所以他根据相应的《周易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否臧凶”指出,此一战难免会打败仗,而且先縠也不会有好下场。荀首的预言都应验了。

3

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 (100000=七八八八八六)之《颐》 (七八八八八九=100001),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楚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襄二十八年传》(p 1143)(09280802))

可能的将《复》卦与《颐》卦联系起来的卦象及其推演:《复》=100000=七八八八八六>之>七八八八八九=100001=《颐》,这里是“上”位(第六位)的“六”变为“九”,也就是0变为1。

与这卦象相应的今《周易复卦》上六爻辞:“迷复,凶,有災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按高亨先生的方法,能得出《复》卦的六十四种“基础卦象”中只有一种可以得到指向《颐》卦的结果,筮得七八八八八六(100000),营数45,宜变之爻是三爻;但实际三爻不变,而变上爻,采用的是高亨先生就“一爻为九六”的情况所说的:“又一爻为“九”、“六”,亦可能不须求其宜变之爻,其为“九”即变为“六”,其为“六”即变为“九”,而得“之卦”,主要以“本卦”变爻爻辞占之。”这里即是“上”位的“六”变为“九”,也就是0变为1。

上面那段《左传》说的是鲁国的子大叔随同鲁襄公朝见楚康王,看到了楚康王昏乱的表现,回国后子大叔判断:如果就楚康王未来的吉凶进行占筮,应该出现《复》之《颐》的卦象。于是子大叔根据相应的《周易复卦》上六爻辞“迷复,凶”预言楚康王将不久于人世,并且应验了。

4

出,告赵孟。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主相晋国,于今八年,晋国无乱,诸侯无阙,可谓良矣。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菑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生疾,将不能图恤社稷,祸孰大焉?主不能禦,吾是以云也。”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011001)。皆同物也。”赵孟曰:“良医也。”厚其礼而归之。(《昭元年传》(p 1222)(10011205))

杨伯峻先生在此处转引杜预《注》曰:“《巽》下《艮》上《蛊》。《巽》为长女,为风;《艮》为少男,为山。少男而说长女,非匹,故惑。山木得风而落。”则此处《左传》中与赵孟对话的医和是以《周易》中的某种卦象作为比喻,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说明其想要说明的道理。

关于相应的卦象,高亨先生指出:“八卦的基本象征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重订自序》 ( p 03 ))《周易说卦卷九》又有:“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应该就是杜预《注》的依据。

这段《左传》中说的是晋平公生了病,晋国从秦国请来了医和,医和在为晋平公进行诊断之后,判断晋平公是因为贪恋女色而得的病,而这种得病的情形符合《蛊》卦卦象(011001)所反映的模式,利用《蛊》卦卦象加以说明最合理。而且医和应该也认为,如果就此事进行占筮,会得到《蛊》卦。而《蛊》卦卦象( 011001)是由《巽》卦( 011)和《艮》卦( 001)叠合而成的:下面(即前面)是《巽》,是长女之象,还是风之象;上面(即后面)是《艮》,是少男之象,还是山之象;所以医和根据《蛊》卦卦象说晋平公是因为“女惑男、风落山”而得病的。

5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nì)。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zòng)其失(yì),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chéng)《乾》曰《大壮》 (111100),天之道也。昔成季友,桓之季也,文姜之爱子也,始震而卜。卜人谒之,曰:‘生有嘉闻,其名曰友,为公室辅。’及生,如卜人之言,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名之。既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薨(hōng),而东门遂杀適(dí嫡)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昭三十二年传》(p 1519)(10320402))

杨伯峻先生在此引用了两处杜预《注》:“《乾》( 111)下《震》( 100)上,《大壮》( 111100)。《震》在《乾》上,故曰‘雷乘《乾》’。”“《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犹大臣强壮,若天上有雷。”则此处之史墨亦是以《周易》中的某种卦象(在这里是《大壮》)作为比喻,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说明其想要说明的道理。史墨这样来论证,自然也包含了如果就此进行占筮,应该会得到《大壮》之卦象的意思。

关于相应的卦象,高亨先生指出:“八卦的基本象征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重订自序》 ( p 03 ))《周易说卦卷九》又有:“乾(111),天也,故称乎父。坤(000),地也,故称乎母。震(100)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011)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010)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101)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001)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110)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在《大壮》之卦象中,《乾》为天为父,《震》为长男,且为雷霆,而且是《乾》在下,《震》在上,即本应在上的天与父反而跑到了下面,在上面的则是儿子同时又是危险的雷霆。因此,《乾》与《震》的这种排列状态正可以比附功高震主的天子与诸侯之关系,当时天子与诸侯或诸侯与各家重臣在分封之初大都是父子关系,当时的政治模式也是化家为国,这样当时的父子关系就与君臣关系有很多类似之处,所以杜预《注》推而广之,用《大壮》来解说所有危险的君臣关系。

而在此处的《左传》中,史墨在论证鲁国公室与季氏家族的关系时,认识到二者的关系符合《大壮》卦象显示的模式,所谓“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所以引用《大壮》卦象来加强他的说理,引出了他的结论:“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