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论中国的只封不建--封建制 -- 皎然一品

共:💬42 🌺2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论中国的只封不建--封建制

中国人提起历史王朝往往会说;封建王朝,封建社会。不单是普通人,就是史学界也把自秦至清的两千余年视为封建社会。此论已为常识。

然,何谓封建?封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首提此论者乃郭沫若,郭老提时不少史学前辈都持不同观点,若非诸多原因,恐郭老此论无力成为主流。

费正清认为,用“封建”一词定性中国古代,价值很小。梁漱溟和钱穆也持类似观点,梁说:“中国自战国以来已从封建制解脱,因而漫然以封建概论一切,是何足以服人?”

钱穆的话是:“近人率好言中国为‘封建社会’,不知其意何居?”这些大师的论点,都是以详尽的史实为论据,它提示我们,对于“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这个“常识”,我们应再作仔细的考量。

以前一般是把秦至清对应欧洲中世纪,认为两者皆属封建。但中国封建不同于西欧的封建。这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而又不能定性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分封制,而分封制在中国,即使存在过,最多也只是商周。

秦汉以降,中国虽有若干封建因素,确非封建制度。特别是唐宋以后至明清,更是中央集权,所有的法律全国一律。皇帝向全民抽税,凡有职能者的官位都不是遗传,除皇位外,能传承的爵级都无权。土地可可自由买卖,社会流动性大。

就是秦前后也并非完全的郡县制,还有选举社会的概念,这个概念是解释春秋时期的世袭社会概念而来。因此,中国是自成一体,和世界上所有国家皆不一样,这也是国外学者每每闹不明白为什么别国用的很好概念到中国全然不服水土。

且看看封建泛义;土地可以买卖的地主经济、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政治。这不仅与封建本义;土地由封赐而来,不得转让买卖,政权分散、诸侯林立脱钩,而且同本义指示的方向相背反。

封建泛义又与相对译的英语词feudalism西义;封土封臣、采邑领主、人身依附、超经济剥夺大异其趣。“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

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化了此一术语的涵义。“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

而所谓的汉字词“封建”的上述泛义超出词形提供的意义空间,全是外在强行注入的概念,如此便造成关键术语失准,一部中国历史的宏大述事,失却构制网络的坚实纽结。

由此引发史学界玄而未决的五大难点,五朵金花,史学界长期探讨的“中国历史分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诸问题。

那些将“封建”概念泛化的先生们,大都饱读诗书,自然明白“封建”的古义是封土建国、封爵建藩;他们多半熟识西文、西史,对feudalism的含义为封土封臣、采邑庄园也并不生疏。

因此封建概念不明绝非不通古义、西义,而是另有原由的。“封建”概念被泛化,不单是一个语义学问题,更是历史学、文化学问题,可以总括为“历史文化语义学”问题。

封建由“封”与“建”组合而成,为联合结构词。“封”初见于甲骨文,“建”初见于金文。汉语旧名“封建”,本来内涵明确,所谓“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其外延则指殷周分封制度,以及后世各种封爵建藩举措,涉及相关的朝政、官制、人身关系、土地制度等等。此皆为古时不刊之论。

“封”字甲骨文收在《甲骨文合集 甲二九0二》,为树木象形,作动词用,象土上种植丰茂的树木。周代的青铜铭文《康矦丰鼎》),衍为 (《召伯簋》中封字;形似一株植物,与两只合围的手组成。“封”又指堆土堤,土上植树以增固,引申为作境界林以划分田界、疆界。《周礼》在述及大司徒的职守“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时,讲到其一项划界工作;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

“封”还指给予爵位名号,许慎(约58—约147)《说文解字》中对封字的文学引申义这样表述: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秦以降,“封”的赐土颁爵引申义广为通用。“封”又作名词用,指疆域。作为名词的“封”,还指所封领地。

诸侯受封,即所谓“受民、受疆土”。封授与受封双方共同组成封建制。由“封”作基干组合的重要二字词还有封禅。因“封”的本义是垒土,而古代祭告天地鬼神须垒土作坛,故动词“封”又演为筑坛祭祀之义。组成“封建”的“建”字,与“封”义近,起配搭作用。

“建”字首见于金文《萩建鼎》。“建”是动词,本义为“立”,有“设立”、“设置”之意。东汉至清的古典笺注家均以“立”释“建”。在相当多的情形下,“建” 与“封” 同义,指封赐、封立。

“封建”始出《诗经》,《左传》等战国以降典籍中。周代虽实行封建制,但“封”、“建”多分用,合为“封建”一词,初见于《诗经》颂商的诗篇;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毛传曰:“封,大也”,故此处“封建”意谓“大立”。

反映商初政治的《殷武》,说商汤秉承天命,监督下民,使之不得僭越等级、滥用刑赏,不得荒怠职守,施行教令于诸邦国,大享福份。

诗句议及商王室与封国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却并未明讲商代分封诸侯国的情形。

这里首次出现的整词“封建”,不宜作“封土建国”解,东汉经学家郑玄笺释“封建阙福”为“大立其福”,较为确切。

《诗经》反映西周政治的诗句则进了一步,虽未出现“封建”一词,却已言及周初分封的具体情形:

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诗句讲到;周成王对叔父周公说:立您的长子伯禽为鲁侯,开辟那国土,以辅弼周王室。成王又命鲁公(伯禽)作诸侯于山东,把那里的山川封赐给他。

在封邦建国义上用“封建”一词,较早见之于《左传》:“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后之儒者诠释《诗》、《书》,将“封建”明解为封爵封土以建国。

《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

指帝王以爵土颁赐诸侯,分茅列土,使之在所领有区域建立邦国,此即所谓“封国土,建诸侯”。

近人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说:“封建,以土地封人使之建国。”是为简明之诠释。

关键词(Tags): #先秦历史(夏商楚歌)通宝推:闻弦歌,燕人,李寒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