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 北大28楼
打井的时候是没有水喝的,
栽树的时候是不能乘凉的,
计划生育从每户五六个到每户两个多(76年左右)也需要时间。
你说的话等于说“那个时候栽这么多树,怎么不能乘凉?邓时代不栽树,怎么就能乘凉了呢?”你认为你有常识吗?
兴修水利的工程,大部分就是70年代做的(比如华北的机井,"70年代初以每年30余万眼机井的速度打了200多万眼机井,灌溉面积1亿多亩。此外还包括配套的排涝设施。不过这虽然是集中连片的机井灌区,但并没有单独成立一个灌区。这一建设彻底终结了中国1000多年南粮北运,“1人1亩地的地方养1人3亩地的地方”的历史。")
这里有详细的说明(含数据):
文革时期灌溉主要发展不在这里 [ ★szbd ] 于:2011-03-30 06:45:16 复:3043240
代表性应该说有3大工程。共同的特点是,工程极为宏大,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极多,更重要的是灌溉的都是缺水或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当然还有其它很多大小工程。
第3名,扩建都江堰灌区。都江堰灌区在建国后历经整治,扩建,在成都平原的灌溉面积已达历史最高峰,达到600万亩。但更大的成就是60年代开始将灌区向四川盆地中部扩张,这一部分与传统的都江堰灌区有本质不同,只是地理上连在一起而已。
地图上可以看到,成都市以东有一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小山脉,叫龙泉山。文革中都江堰灌区越过这条山脉扩张至盆地中部丘陵地带。主要大型工程包括总库容10亿多立方米的几座大型水库,数百公里引水干渠,包括一条6公里长的引水隧道等。当然还有大量的中小型工程。最终增加灌溉面积500多万亩,全部是过去非常缺水的地区(因为没有地表径流和湖泊等存水的条件,灌区扩张就是人工创造这些条件)。
第2名,淠史杭灌区。58年开工,72年建成。
灌区位于江淮之间的大别山区,范围基本在安徽中部,从鄂豫皖交界的金寨一直到合肥。包括向北流入淮河的淠河,史河水系和大别山以南流入巢湖的杭阜河水系。总干渠蜿蜒在大别山中,连接了总库容60多亿立方米的5大水库和3个水系,向两侧共1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区供水,灌溉面积目前为1000万亩,是中国第二大灌区,也是新中国白手起家建立的最大的灌区。
灌区面积占安徽省1/10,其中山地丘陵占灌区面积84%,但粮食产量占安徽省1/4。该灌区难度大,标准高,质量高,给所在地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 1名,华北井灌区。70年代初以每年30余万眼机井的速度打了200多万眼机井,灌溉面积1亿多亩。此外还包括配套的排涝设施。不过这虽然是集中连片的机井灌区,但并没有单独成立一个灌区。这一建设彻底终结了中国1000多年南粮北运,“1人1亩地的地方养1人3亩地的地方”的历史。
这三大工程历经40余年仍然发挥着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前2项,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短缺,在提供坚强的农业生产力之余,还不断显示出非常稀缺的生态调节,生活工业供水,甚至旅游方面的巨大价值。这一事实雄辩地说明这些工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实际上,70年代的中国水利在经过50年代一系列错误之后,吸取经验教训,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正处于建设水平的一个阶段性的巅峰状态。如果在80年代继续投入,辅以资金和机械化方面的提高,必然还能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可惜这一进程到了80年代嘎然而止。90年代重新起步,主要在开发水电和大江大河治理。如今要重新开始农田水利建设了。想象一下,现在再建个淠史杭灌区,几千亿可能都下不来。
关于毛时代的粮食产量的增长,这里有图有数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be5d220100y1ui.html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7 层
🙂表态 云中飞 字136 2011-10-04 18:42:22
🙂把一个"分"吹得比"造"还高,是不适合的 130 wlwl12 字1690 2011-10-04 13:05:45
🙂我就奇怪了,太祖时期怎么好,怎么农产品产量就上不去呢 yg1993 字208 2011-12-03 04:25:01
🙂因为从栽树到乘凉需要时间,这是常识
🙂而且当年工业基础差,人力的重要性比今天强太多了 庄冬 字121 2012-05-07 07:58:18
🙂这种看法华为反驳多少遍了。 9 不大不小 字216 2011-10-06 08:02:45
🙂美国也有很多企业领导人和创始人曾经是军人是拿军队合同方便 庄冬 字0 2012-05-12 14:28:18
🙂这种事情它自己说了是不算的 7 wlwl12 字1311 2011-10-09 0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