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77):共车 -- 本嘉明
以前打仗的时候,蒋匪帮一开口诽谤TG,就说是:你们共产共X!
如今不能说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的高级社”里,也就是美国西欧,共产共X已经很大部分地实现了,打脸啊。
一夜情啥的就不说了,这在西方首先实现的,是:共产共房------“共管式公寓”CONDO。
比方说一座公寓大厦,共有100个一样大小的单元,外加底层的健身房,车库等公用设施。房子造好后,整体作为一个股份公司,向外售出股权100股。买了一股的个人,就成为股东,拥有整幢大厦1%的股权,住进其中某一套单元。但你并不拥有这个单元的所有权,你拥有的是大厦里每个单元每平方面积的1%所有权。等将来要出售,就挂牌,把你这1%的股权卖掉,换个人进来住这个单元。
这就是共产共房了。
在这个社会实践极为成功的基础上,小本发展出的一个新理念,是:共产共车。
(一)
今天,根据对西方社会的抽样调查,18-25岁的年轻人中,约1/5没有兴趣拥有一辆私车。在16--32岁之间(我们叫80后,90后;西方叫“千禧一代”MILLENNIALS),约30%宁愿把钱花在其他昂贵的花销上,比如出国旅游,买一间蒲夜店方便的市内公寓,而不是拥有一部轿车。
根据香港当局在80年代的调查,一部出租车对公路路面的占有量,是一部私家车的7倍,因为出租车要不停跑着找客。以此为依据,港英当局对发放出租车牌照,提出了极高的要价,达数百万港币。
好,我们现在就在中国某大城市,虚拟成立这样一个公司:共社(不是“共济会”)。
“共社”是个赢利企业,先购买170辆汽车,车价20万人民币左右的商务轿车,颜色款号各异,但没有啥性别特色,不能太阳刚或阴柔(比如漆成粉色啦)。然后,“共社”招收1000名社员,每人缴款2万,购买千分之一的股权,成为股东,发一张股东卡,一个股东账户。
所有的车,分散停放在市内各定点停车场,“共社”向这些停车场付费包月,车位只能我用,停哪部车你别管。所有这些车都没有标识,怎么辨认呢?没关系,中控台上摆的小摆设,是个暗号,只有社员和停车场管理员明白。
社员牛二的家离地铁站有十分钟步行路程,平时都是走去乘地铁上班,当锻炼了,但明天要拜访客户,于是牛二掏出智能手机(爱疯8),调出个APP,向总部订车。凡发展的社员聚居在哪里,总部就在附近安排停车位,所以接到预订后,就安排一部车停到附近某车位,然后发短信确认。
次日一早,牛二来到指定停车场,按传来的照片和车牌号找到汽车,再照短信里发来的密码打开数字车门锁,坐到车里,刷一下自己的社员卡,车载电脑跟昨天传来的预订信息核对无误(免得其他社员上错车),就打开了中控台右边的杂物箱,让牛二取出钥匙。一打上火,车载北斗激活,就开始计时。牛二把目的地的地址输入车载北斗指路器,顺便说明哪里是最后一站。北斗在指出最佳路线的同时,总部发来信息,告诉牛二在目的地附近有哪几处公司指定停车位还有空,并建议你最好停哪一车位(可能是方便下一个预订会员)。牛二想,停哪里不是停,就同意按公司安排。于是总部感谢之余,还给予积分奖励。
因为办事不知道要多久,牛二没有事先预订下一辆车。等共进了午餐,下午办完事从客户写字楼出来,牛二又打开APP,输入自己当前地址,于是附近可用的车如雨后春笋,在电子地图上纷纷冒头。牛二按走路远近,车型,颜色,选一辆定下,通知总部后开走。开回家附近指定车位停妥,把车钥匙锁回杂物箱,检查一遍没有遗漏私人物品,然后下车,一锁门,北斗发出信号,车子在总部电子地图上回到“待用”状态,等下一个会员来用。此时,牛二当天第二次用车结束,两次用车的时间累计50分钟,计费每分钟人民币一元,计入社员卡,一月一结。每分钟对应一公里(就是说,1小时的上限是可以跑60公里:你在市区用车,要进出停车场,遇见红灯,每小时能跑完60公里算是极限了)。牛二用了50分钟,对应的上限就是50公里,如果两次用车累计超过50公里,多出的里程再另计费。中途办事没有“共社停车位”的话,则自掏腰包停车。
这个服务系统,是私家车,街头出租车,汽车租赁服务这三样的混合体(Hybrid),就像井冈山一样,三省交界三不管。说是“私家车”,因为车身没有任何统一的公司标志,完全跟私车一样,而且牛二确实拥有这部车千分之一的所有权,客户问起,就是“我的”;说是“出租车”,因为随时可用,用完就抛,但是司机是你自己;说是“汽车租赁”,因为流程跟去“短租”一部车一样,只是简化了,而且计费简单,不用考虑买保险啥的。
这种“共车”方式,只适用于在市内短途用车,如果周末去郊外长途自驾游,那还是向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租车,按日结算,自付保险,总支出上来得划算。
(二)
这样做的意义,是汽车制造业,在IT大潮冲击下,已经完全是夕阳产业,适当的压缩产能,是大势所趋。中国比美国慢一拍,现在还在拿私家车当炫耀品烧包,但以中国银民思想进步之快,恐怕要不了几年,就跟上西方年轻一代的潮流了。简单讲,这是智能手机完胜汽车的时代了。汽车制造这个支柱产业,马上就会不那么“支柱”了,我们设想一些压缩汽车消费量的法子,只能算“落井下石,与时俱进”,还不敢自称“走在时代前面”咧。
我们以前在《拼车》一篇里,探讨了开发“私家车消费者的个性”,从而挖掘市场消费潜力。但反过来说,也要平衡,不能一味竭泽而渔,要尊重“消费者的共性”,用“合并同类项”的做法,在大都会区尽可能地提供“集约式服务”。“共社”这个企业就关注一个车价档次,那么几款车,那么几个颜色,提供的就是一种相对“共性,大众化”服务,只要社员们普遍接受,认为划算,就可以了。
拥有一部私家车,表面风光,实际浪费是很大的。在北美,私家车平均的年航程是20,000公里上下,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普及(多用公车),经济低迷(没有工作),年轻人向市内聚居等因素,这个年平均航程,肯定会下滑。而不管你一年开了几公里,停车位租金,保险费,油价,汽车逐年折旧,这都是不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况且市内用车,开到了没地方停,又不能把偌大一个车卷巴卷巴揣兜里带走,这实在是很大的烦恼。
“共车”,虽然牺牲了你对某一部车明确的拥有感和私密感(注意,这都是“感”,不是事实。你如果分期付款买车,这车现在是不属于你的),但大大减少了上述的烦恼。如果你有驾照,但一年顶多需要开个7000公里,那何必买一部私车呢?明显长年亏损嘛!而“共车”的做法,你开出来的车上,没有任何租赁公司的广告标记,面子不是一样保障了吗?
所以上述的两条“共车”制的理由,第一条,是对国家的产业规划有利,便于及早掉头,谋篇布局。第二条,是对私人消费者有利。接下来第三条,就是对地方市政有利。如果有了2000部“共车”,按1:6计算,则该市可以减少12000辆私家车/小企业商务用车,也压缩部分出租车,从而腾出停车位,减少污染。注意,由于每6个社员共用一部车,这部车的出动率会比较高,所以占用路面未必减少很多。但私家车少了,遇到红灯堵塞大批车同时怠速排污的几率就少了,对城市仍是好事。
(三)
能这样做的前提,则是信息化的惊人成就。
出租车为什么要无休无止地在路上跑?这跟某些“舆论领袖” 无休无止地发微博是一样的:显示存在,随机寻找买家------没头苍蝇嘛。
而北斗系统/GPS,“共社”的官网,就起到了“筛选信息,撮合交易”的关键作用,使每个社员能随时明确地了解,往哪个方向走几步,就有一部私家车,唾手可得。
今天的世界,提供服务,提供品质最好的产品,这都很不够了。你必须提供最到位最方便的服务!就是说,消费者懒得寻找,你点对点,主动送上门吧!
“共社”如果要打理500部车,需要多少人手?管理层3人,网站维护若干人,财务若干人,事故处理1人(退休交警警官就成),别动队十来人,没了。
所谓“别动队”,就是每人一辆折叠自行车,一张全市公交月票,划片待命,根据总部的短信,去A地把车开到B地,以便预定的社员提车;或者缓解某个区(由于重大社会活动,比如看球赛)“共车”特别多而车位不足,其他区又无车可用的不平衡状态;或者根据社员的投诉(上个社员把车弄脏了)前去检查处理。
那么,最起码的维护呢?这分三块。加油,根据每辆车油箱传感器的信号,总部提醒某些社员顺便加油,油钱由总部打到社员帐户或定点加油站,同时按加油费和加油排队时间提成,给该社员支付积分。洗车,由别动队员在“挪车”途中,顺道洗车,设有付费上限,实报实销。换机油维护,则分批进维修厂检修。
(四)
我们假定,每个社员平均一年用车6000公里,6个人是3.6万公里。因为周末假日用车多,要预定;一般周日互相撞车的情况较少,总部可以调度得来。方法是在1:6的常备车以外,另设一个“应急车队”,车型颜色统一,周日集中起来提供企业租赁(迎宾,会务等)和居民租赁(红白喜事),到周末打散,供应各区社员的需求。
这样,一个社员一年支付的用车费为6000元人民币,折合500元一个月,开销比养一辆私车省很多了。而“共社”从这部车上可以收到3.6万营业款,去掉各项开支,一定有盈利(因为固定开支,尤其是人头费很低)。
而“共社”的盈利,要用在哪里呢?如果我是老总,就分为三块:
75%的净利,用于投资,扩大规模。比如建立高端车队,预定用车,额外收费;增加常规车数量,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向上下游扩展,收购维修厂和停车位,甚至向车企参股;向邻近城市扩展,提供跨城服务,上海的社员,乘高铁到了杭州一样有车可用;向企业用车(包括货车)领域延伸……这些方面,好上更好,是没有底的。
10--20%的净利,用来发放股东红利。股东的股权,不可以私自转让,如果要退股(比如出国,换城市工作了),只能卖回给“共社”。这2万元股本金,既是取得社员资格的对价,也是每次用车的“押金”,最后还是个人投资,可以取得跑赢通胀的收益,多赢。另一方面,“共社”有权解除某些不符合大家利益的股东的“社员资格”:你要么退股走人;要么保留股东地位,但(短期或长期)不可以用车。
“共社”要扩大规模,招收新股东时,仍按20000元/股出售,但随着企业扩大,虽然“共社”不是上市公司,“股价”升值是必然的,新股的“购买权”就地拍卖,价高者得。假设3年后第二期招股,马三以2.8万元压过其他竞买者购得一股,那么2万元作为股本金,提供股权凭证,8千元作为“行权费用”,列入当年“共社”的“特别收益”项,利益归于现有股东。因为企业做得好了,新人愿意溢价加入,那是已有社员点点滴滴,悉心维护的结果。
剩余的净利,则用于慈善和环保用途,因为这基本上是社员的共同理念,与其当作红利发给大家,大家分头再去捐,不如集中使用,在官网论坛上民主讨论,办几所小学,做几件实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茗谈(77):共车
🙂杭州,吉利,微公交 1 本嘉明 字74 2014-01-03 17:04:15
🙂茗谈(77)-3 10 本嘉明 字6534 2013-01-27 21:37:51
🙂蒙特利尔的BIXI申请破产保护了 2 本嘉明 字276 2014-01-21 23:16:34
🙂茗谈(77)-2 12 本嘉明 字3474 2013-01-03 23:15:40
🙂Zipcar不便宜 witten1 字73 2013-01-05 20:37:32
🙂Zipcar居然挺了12年了? 不远攸高 字129 2013-01-04 02:06:15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本嘉明 字621 2013-01-04 09: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