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维C制造企业在美国遭起诉----历史和影响 -- nua

共:💬6 🌺4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TG抗生素有和VC类似的历史,现状和影响

世界最大青霉素生产国

作者:刘斌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布者: 日期:2003-02-10 今日/总浏览:670/4017

  青霉素自问世以来,一直以疗效显著而成为抗生素市场的基石。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青霉素市场进入一个相对饱和状态,价格出现下降,在此期间生产也大幅减少,直到2000年第四季度青霉素行业才开始回暖。2002年,青霉素市场表现为价稳量增,需求旺盛,生产扩大,我国青霉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大。

  产量近来大幅提高

  经过1999年的价格战,使青霉素工业盐价格从1995年的18美元/十亿单位狂跌至1999年的8美元/十亿单位,生产厂家也仅剩华药、哈药、石药、鲁抗,人称四大家族。经过一番调整后,到了2000年第四季度,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开始上扬,产量也节节攀升,特别是2001年以来,每季度的产量环比增幅在扩大,这一年三季度产量已达4300吨以上,全年产量达到1.4万吨,为上一年的165%。

  2002年青霉素工业盐的产量达到2.2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57%。其中,华药5800吨、石药2600吨、哈药1700吨、鲁抗1250吨,产量超过1000吨的还有华星制药厂、四川制药厂、张家口制药厂、江西东风制药厂。

  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大幅增长是由于自工业盐热销以来,企业扩产、复产以及扩建项目投入生产。以华药为例,该公司利用闲置的链霉素厂房和部分设备,通过技改措施使之转产青霉素,使青霉素年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了2000吨以上。同时该公司还加大半合成青霉素的生产,华药集团的子公司先泰公司通过对合成车间进行改造,使阿莫西林单批投放量增大18%,生产能力跃居全国第一;另一子公司倍达公司进行青霉素工业盐扩产。由此,华药青霉素产能增加了一倍。其它公司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青霉素工业盐价格1999年触底,至2000年三季度价格开始盘升。从最低时的8美元/十亿单位曾一度上升到11美元/十亿单位。虽然产量连续两年大幅提高,但在2002年的“上海药交会”上,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仍保持稳定,出口价格仍保持在10.5-10.8美元/十亿单位,国内供应价格仍保持在95元/十亿单位以上。

  青霉素价格回升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供求改变因素。

  从成本因素看,自1999年年底开始,抗生素所用的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如石油产品丁醇、丙酮、冰醋酸价格涨幅分别为26.19%、70.2%、23.53%。玉米价格由0.76元/千克上升到1.00元/千克,煤炭价格由145元/吨上升到175元/吨;水的价格每吨又增加了0.30元,这些都影响着抗生素原料及半合成抗生素系列产品成本的上升。另外,国内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抗生素发酵企业加大治污投资,运行成本增加。而青霉素生产本身在1999年已降到盈利的临界点,因此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必然使生产企业提高产品价格。

  从供求关系看,国际市场青霉素工业盐供求关系改变也推动其价格上升。首先是国内。几次价格大战使生产成本高的企业退出了青霉素原料药的生产领域。我国华药、鲁抗、石药、哈药四大青霉素生产厂家的制造成本大约为7.2美元/十亿单位,加上其他成本,8美元/十亿单位为保本价格。因此当青霉素价格下降到8美元/十亿单位时,四大家族只能勉强维持,而其它一些生产成本高的小企业则被淘汰。其次从国外看,由于发达国家土地价格昂贵、环保要求高和工资成本高及动力能源消耗大等因素,不适宜原料药特别是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的青霉素生产成本远高于我国四大家族的生产成本,青霉素价格大战的结果是他们停止生物发酵原料药生产,向我国来购买原料药。比如,美国的礼来、施贵宝、辉瑞等公司停止青霉素G钾、或钠盐注射剂以及工业盐的生产,重点生产半合成青霉素。另外,号称全球最大的青霉素生产企业荷兰DSM酶法生产7ADCA生产线1999年年底投产,此法生产7ADCA成本为化学裂解法成本的二分之一。受此影响,墨西哥、瑞典、秘鲁、荷兰代尔人特的青霉素原料厂相继关停,由此使青霉素工业盐减少3000吨左右。

  中国份额进一步扩大   全球对青霉素原料的需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1997年世界青霉素原料产量达3.7万吨,其中包括青霉素G2.4万吨和青霉素V1.3万吨。2002年世界青霉素年需求量约为3.8万吨。虽然总需求量变化不大,但我国青霉素工业盐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则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青霉素生产国。1996年,全球最大的青霉素生产商荷兰的DSM公司占据了世界青霉素产量的34%,而我国企业集团只占30%的市场份额。但到2002年我国青霉素产量达到了2.2万吨,占全球市场的60%。据预测,2003年我国青霉素工业盐产量将达到2.8吨,将占全球市场的78%。

华药中国抗生素发展史的缩影

一、结束抗生素依赖进口历史,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

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医学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1942

年青霉素药物正式进入临床治疗,开辟了抗生素化疗的新时代,许多曾经严重危害人类

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5—20年。

1949年以前,我国青霉素完全依赖进口,价比黄金(1瓶20万单位0.12g青霉素相当于黄

金0.9克、大米13.1公斤),诸如肺炎、伤寒、猩红热、化脓性咽喉炎、白喉、败血病

等疾病严重威胁着贫苦百姓的生命。

新中国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一五”期间把发展抗生素生产列为

制药工业的战略重点。

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其中医药工业占四项,分别是的抗生素厂、淀

粉厂、磺胺厂以及药用玻璃厂。四个项目是新中国医药工业的基石。华北制药集团公司

的前身华北制药厂由其中的三个项目,即前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前民主德国

引进的药用玻璃厂组成。

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建,到1958年6月,三个项目先后顺利投产。华北制药厂建

成后,成为当时技术和规模居世界前列的抗生素厂,从此中国青霉素、链霉素不再依赖

进口,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青霉素、链霉素成为百姓常用药。

(1959年20万单位青霉素批发价格0.45元,1960年降为0.30元,1963年再降为0.22元。

二、致力於人类健康事业50年

华北制药投产48年来,始终以发展中国医药产业,致力人类健康事业为已任,企业经营

思想从五、六十年代朴素的“好药治病,坏药致命”升华到八十年代“以金牌工作质量

生产金牌产品”,再到90年代“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企业发展按时间划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58年-1978年:

依靠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降低制造成本,选育出XP、XS、XT系列高产低耗新

菌种,创造出青、链、土、四四大抗生素的发酵、提炼新工艺,抗生素总产量从1958年

的82.5吨到1978年的2170吨,其中青霉素、链霉素、洁霉素占全国总产量一半以上,到

1978年,青、链、土霉素产品售价比1958年分别降低了87.3%、96.6%、93.8%。

产品品种从1958年青霉素、链霉素、淀粉、葡萄糖和药用玻璃瓶五个品种增加到四环素

、林可霉素、万古霉素、两性B、核苷酸、辅酶A、脉通等75个品种,不断提高人民健康

水平,减轻人民负担。

为发展我国制药工业,华北制药先后承担国内46个抗生素厂援建任务,向931家制药企

业无私的提供新技术、新菌种,调出和支援管理、技术骨干3691人。

接受政府委托,先后援建朝鲜、越南、蒙古、罗马尼亚四个国家药厂建设。

第二阶段:1979年到1992年

重点推行现代化科学管理,在国内率先引进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

质量保证体系,生产计划、质量统计等六个系统实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制定了高于法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保证了出厂产品

的高质量。

华北制药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被国家医药管理局做为样板向全国制药企业推广,全国72

家制药企业派员到华药接受质量技术实习培训。

6个主要品种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牌3枚、银质奖牌3枚,26个品种中23个获得省级以

上优质产品称号,2个化工部部优,1个获局优。1986年在医药行业首家摘取了国家质量

管理奖的桂冠。1958-1992年31年累积向国家上缴利税73亿元,是建厂投资的近百倍,

经济效益名列全国医药行业榜首。

第三阶段:1993-今

建成50多年来,华北制药秉承“一切为了人类健康”企业宗旨,稳健经营,逐步壮大,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始终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在国际抗生素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投产时相比,经营范围由单纯的抗生素拓展到抗感染原料药、抗感染制剂、生物制药

、免疫抑制剂、心脑血管用药、维生素与营养保健品六个系列58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

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其中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拉定、维生素C、

维生素B12、6-APA、7-ADCA等品种的产销量居世界前列。

华北制药始终坚持“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高新技术开发新产业”的方针,不断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致力于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开发。华北制药新药研发中心是国家认

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1997年,华北制药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六家技术创新试

点企业之一,1999年被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联确定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

”,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高科技研究开发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八五”以

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2项。先后开发成功克林霉素磷酸

酯、环孢素、EPO、甲钴胺等新产品50余项。

进入九十年代,国内医药市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多数企业陷入价格竞争

困境,难以在产品研发、质量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财力,更有少数不良企业视药监

局严厉的法制约束为儿戏,为降成本不择手段,药品质量问题连续发生。

华北制药始终恪守“人类健康至上 质量永远第一”经营文化,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均

按照现行的GMP标准执行。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应用国际先

进水平的装备,保证生产过程稳定和产品质量稳定。主要产品生产技术在国内处领先地

位。

计算机辅助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普遍应用。在国内最早将计算机应用于抗生素发酵过

程控制。半合成抗生素生产基地(倍达公司)的计算集成制造系统——CIMS应用工程项

目被认定为国家“863”示范工程。

为改造传统产品青霉素,华北制药投资1亿元新建了“精品”青霉素生产车间,设计能

力为年产青霉素钠注射粉1200吨。生产线采用国内先进的青霉素生产工艺,其中,酸化

和结晶等关键工艺过程均实现最优化,同时主要设备实现了自动控制;生产控制方面,

实现了洁净区物料密闭输送,所有的原粉及包装材料暴露处等关键部位均安装了百级层

流保护装置,避免了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由于分装设备技术含量高,自动化程度

高,人员素质高,保证了华药20亿支青霉素系列粉针产品高质量出厂。

1999年“华北”牌商标在医药行业首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2005年华北制药

先后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卓越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百姓放心药企业”、

“中国十大诚信企业”、“国家商务信用AAA”荣誉称号。

三、50年来,党和政府对华北制药亲切关怀

华北制药得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热情关注,1958-1964年间刘少奇、朱

德、周恩来、邓小平以及绝大多数老帅们先后亲临视察,看望制药职工,听取生产汇报

,他们要求华药多出药,出好药,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培养人才,创世界名牌。

1991年江泽民视察华北制药时赞叹地说“我们有这么大、这么好的药厂,要为人类健康

事业多作贡献。”

1996年李鹏视察华北制药,欣然题词“医药质量第一 人类健康至上”

2001年江泽民再次视察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公司,并寄语“金色坦途”。

这些教诲激励着三代华药员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