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计生贴]今天才知道马寅初 -- 真狼
您看,农民的积累以前扩大了47%,看上去这个百分比很可观(因为建国以前的劳动生产率太低的缘故),特别是在53年到56年,这个积累的数字已经占到农业国民收入的11%,几乎提高了一倍。这是我们农民兄弟为祖国建设所付出的血汗,是无法抹杀的。但是,这些积累是靠着人数多而获得的吗?
从马寅初的文章里可以看到:
(1957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
人民日报1957年7月5日
在土改胜利之后,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7亿亩的土地,并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租粮600亿斤及各种超出任务的剥削,土改后,从1950年到1956年7年中,国家对水利的基本建设拨款共达30.7亿多元,发放救灾救济经费13.1亿余元,用于推广优良品种、新式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及防治病虫害的经费12.8亿余元。以上三项共56.6亿余元。此外农民在7年中得到国家80亿元的低利贷款,从此不再受高利货的剥削。此外,今天即最贫穷的农民亦不致卖男卖女,挨饿受冻,流落街头,役街乞讨。他们在农业社的照顾下,都能生活下去,此外在农村中还实行了五保制,使老有所恃。
从以上可以看出,农业积累的增加,与政府给予资金的支持,还有大修水利,提高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当然,在政府这些好的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的积极性也大有提高,但是,不能把农业积累的提高全都归到“人多力量大”这个命题下去。
由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叔仲假定在农业产量增加一番的进步中,一半是由于劳动量的增加(即增加劳动人口)达成的,并由此推出劳动力越多,增产越快的结论。而这个推论的前提,产量与劳动量的比例是哪里来的,没有一个说明。所以这个比例,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以此这样没有客观根据的论据支持他的论点,我个人以为,是很不严谨,不科学的。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由以上文字可以得出,马寅初认为,控制人口并不会引起积累减少的问题。通过机械化代替人力,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才能使我们进一步扩大积累。从现在的现实来看,种粮的人少了,而粮食依然够吃,这当然要归功于机械化的推广。与叔仲认为农业大发展必须要增加劳动力的说法,孰是孰非,还用我说吗?
我注意到,在这段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1956年,每人每年粮食消耗量为:工人:331.89斤;农民:487.5斤,每人每年棉布消费量:工人:35.06尺;农民:18.3尺。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寅初想到的是,占83%的农业人口,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基数庞大的原因,所以每增加一点,都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多种棉花,则不免与种粮食的争地。并不是否认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农业生产的成就。
叔
关于这个观点,马寅初作了注解:
可见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必一味的增加劳动力,通过科学技术,通过合理的人员调配一样可以产生效益。
由于党的建设路线的正确和人民群众空前高涨的积极性,去冬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大发展、大跃进的新时期。国家原定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计划指标一再被群众的革命干劲所突破,生产建设的高潮,象万里长江一样,滚滚而来。根据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来,我们必须要用更高的速度来代替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达到的速度。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有可能不用十二年,而只要在更短些的时间内就可以提前实现;我国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有可能不要十五年而只要在更短些的时间就可以赶过英国。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速度应当采用新的时间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将比原来所设想的要更加宏伟。
如果说,在我国建设初期就已经能够大批地安排新成长的劳动力,并且基本上安置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那么,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束缚,在思想战线和政治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的胜利,生产力由于人们的大解放而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大跃进的条件下面,我国的人口增殖问题和劳动就业问题,就更加能够顺利地获得解决。
城市职工下放到农村的具体情形,在老光的笔下是另一副面貌。而上山下乡,又始终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可见,城市工业部门是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给新增加的人口的,这一部分的人口,只能转到农村去,从而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数量。而跃进之后的实际情形,我们有没有15年赶过英国,相信大家也都明白。特别是最后一段,令我想起了少时的看见的邻家的“待业青年”。
综上所述,叔仲的观点是,我们的国家正在飞速地发展中,各项事业都需要劳动力,所以我们国家不存在失业问题,人多力量大,只有劳动力增加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马寅初的观点是,现在我们的人口基数已经很庞大。在我们国家建设,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援,(不属于二个阵营的任何一个);没有战争赔款的前提下,只能开源节流,控制人口,通过科学技术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扩大积累。
我个人以为他们说的是一件事情的二面。叔仲提的是人口多目前的好处,马寅初提的是人口多以后的坏处,最搞笑的是二者最后都同意要控制人口。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算了,太祖告诫过不要同梁漱溟去论问题的,论不清的。 10 年青是福 字741 2012-08-21 23:45:05
🙂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后来说明马寅初的道理,在很大一部分 天天天向上 字1318 2012-08-17 23:08:00
🙂问:积累和消费不能同时提高吗?您认为只能此消彼长? 1 年青是福 字278 2012-08-18 09:22:59
🙂抱歉回复的晚了,周末出去旅游了
🙂只要达不到自己跟自己人对生产资料竞争的地步,就不算人口过 物格修齐 字84 2012-08-17 16:21:02
🙂“哪个楼里有史妹妹出现,那个楼就不可避免地听见爱哥哥” 2 八面琵琶奏楚歌 字941 2012-08-16 00:04:06
🙂事实上从报章媒体等了解,越是收入越高的,越是生的多。 2 马哥 字138 2012-08-22 11:16:07
🙂有人把我屏蔽了 14 史节 字543 2010-10-13 0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