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最近中国政府用大量资金吸引海外各项人才? -- 香何沉

共:💬84 🌺165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千人计划和金牌战略的异同

您这个类比,我觉得有点意思。这几天看这个帖子有点累,正好借宝地说道说道。

这两个东西其实是有明显共同点的。

一个共同点,是体育和科教都是既有高端竞争又有低端普及两个方面。

另一个共同点,千人计划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赤裸裸的金牌战略:“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第三,都是政府主导。

第四,我想,以高端带低端也会是在它们被推出时包含的愿望。

当然,二者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千人计划的规模要大,奥运三十年,中国算上冬奥会的总奖牌数才500多,千人计划两年就一千多人了,还没见停呢。

其次,奥运冠军中国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那套训练方式培养了,但是创新人才好像还是公认的不太容易。

第三,中国体育界(除了那个啥,大家懂的)已经有了良性的从基层人才发现到冠军培养的体系,有我们的优势项目,和国际也有良好的交流,外教来中国和中国教练去国外都没问题;但是科教界还没有这样的高度。

第四,现在体育金牌多了,大家就认为从全民健身入手,自发产生奥运冠军好像是挺酷的事儿了,有底气说金牌没用了。但是大家想想科教界其实一直是这样做的,从9年义务开始普及,数理化和英语大家学到头疼,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一路培训考试,学历通胀,中国人聪明,大学生过剩,竞赛金牌包揽,人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提高,各种伪科学水货砖家无处遁形,那我们的科技金牌呢?我们的高端科研呢?优势学科呢?明星科学工作者呢?反而很多人说知识无用呢。如果体育是从基层开始抓起的,这么多年金牌也没几块,请大家自行脑补各种攻击的说辞,比如“13亿人怎么连个金牌都没有”啥的……

就算科教和体育一样,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兴,但是体育界的明星比科教界多太多,影响力大太多了吧。事实说明在这个领域以低端带高端的策略效率有点低,也有很多反效果,而国家目前的条件有点等不起了。那既然自下而上效果不明显,何不另辟蹊径,引入点新鲜的头脑?体育队伍成绩不好,还知道换教练引进新队员补充新鲜血液那。

所以我想,我们对中国科教界需要变化,有必要从海外引进人才,这个观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那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呢?靠什么引进人才呢?最重要的素质,应该不是山寨的素质吧,应该是创新素质吧,因为中国社会目前需要的就是这个吧。所以也别说海外回来的都是骗钱的,人家不管怎样,也是努力了,曾经成功地创新性地做出了东西,入得了国家的法眼,拼到了这个所谓“骗钱”的资格。而且不管成果能不能搞成所谓的“产业化”,创造多少价值,至少有创新思维而且有成功经验的人到了国内,就会发挥影响力。“真正想报国”而实力有限影响力也有限的(比如我这号的),国家估价也估得清楚,还需要历练历练才行啊。有人说千人计划是千金买马骨,还有人担心请来南郭先生;但是我觉得比这还要好点,未必买到千里马,但说不定是买了千里马驹,请来的说不定是三年不鸣的楚庄王,甚至是伯乐呢。伯乐自己跑的慢,不耽误他找马。但是你不请他来让他发挥作用,谁知道谁是谁呢。

目前政府的各种引进人才计划,也是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以前是根本拉不回什么人,不要说钱、邓的时代,那个时候能出国留学本身就是牛人,而且中央的政治上的重视程度不是现在可比的。前几年偶尔靠非市场化的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拉回来几个,但就是没钱。现在已经可以开始把自己流落到外面的人逐渐靠钱拉回来了,甚至连带项目的人都能拉回来了,多大的进步啊这是。靠钱能解决的事,那都不是事了。

另外这种计划其实政府的心思还是很重的,第一其实真没花几个钱;第二这种资助到最后总归都回流到本地国民经济里,创造GDP了,“骗”到学者个人腰包里的很有限;第三花的钱数量是跟人才的成果有关的,政府的希望是连人带成果一起挖,连前期研究的钱都省了,成果多的多花点,成果少的少花点,多精明啊。这市场化供需原则用的多纯熟啊。

最后,希望大家给这个计划和科研人员一点时间和耐心吧,大家都是在努力工作的啊。

总之,我觉得千人计划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好事。我自己是海外理工科博士,或许哪年也通过这个回国了,属于潜在既得利益者。所以我希望它能越办越成功,越正规。欢迎探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