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莫言应该感谢刘晓波 -- 大西洋14

共:💬257 🌺2939 🌵3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莫言作品获奖折射出诺奖对一国民族文化的罕见歧视

今天,看到莫言自己承认文学也是富含政治的,且表露了隐忍色彩浓重的怨恨,而这样的怨恨在莫言的作品中是以一种“平淡”、人性的手法“侧露”出来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扭曲和矮化能够获诺奖,这在以往诺奖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有段时间我集中看过一阵诺奖文学作品索尔.贝娄、卡内蒂、高行健、帕慕克以及曾被诺奖提名的林语堂的《中国人》。这些作品没有一个是如此“文化自虐”的,同样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有揭露后现代性冲击下人性自私、冷漠的,比如贝娄的《赫索格》;有对文革伤痕的过度揭疤,却对中国旧土仍保持一份深深地眷恋,如高行健的《灵山》;有对德国文化保持深刻冷静的观察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和批评并重,如卡内蒂的自传体三部曲;有对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土耳其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感伤和激愤,满怀着对故乡伊斯坦布尔浓浓的“呼愁”,如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和《我的名字叫红》;有被当年的诺奖得主赛珍珠高度赞誉“这是一本写得骄傲”的书,如林语堂的《中国人》。

同样都在刻画人性,却极少将人性抽离到脱离历史和人文背景的“绝对人性”的地步,还美其名曰“魔幻”手法,然而,当外国人读这本书时,他们可不会认为你是魔幻手法,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读莫言作品时的“时空错乱”的魔幻感,他们会自觉地将这作品刻画的故事背景无意识地置于一个存在过或存在着的国度——旧中国或者中国,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内含着本土文化的基因。

看到国内大肆宣传莫言的作品,莫言必将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标杆,我们有值得骄傲的五千年文化,却只有这自我矮化的作品才能得到诺奖,这奖对中国人来说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通宝推:瀚海黄沙,五藤高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