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无法感动我的《温故一九四二》 -- 庄汀

共:💬63 🌺255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眼界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

本来准备继续谈官僚的,扯到项羽,变成聊主公了。反正是瞎聊,聊哪算哪吧!

天煞穆珏网友在帖子[原创]霸王最大的失误不是不精明,也不是因为他吝啬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战略思维——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天子。天煞穆钰网友没有详细解释“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天子”的内涵,这可能会导致很多歧义。大概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有三种意思:第一种,项羽没有当天子的意图;第二种项羽有当天子的意图,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战略目标的具体策略;第三种项羽有当天子的意图,但是没有实现这种战略目标的正确策略。

第一种和第二种意思,我不太赞同,在楚汉之争,项羽输在哪里?已经解释过了。如果天煞穆钰网友的本意是第三种,那我们的结论就很相近,但是对什么是项羽的错误策略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的理解却大不相同。尤其是用项羽烹那个给他出主意“都关中”的韩(秦)生来举例子,来说明项羽因此失去了士心,我更不同意。

大家听说过死非其罪这回事吧(这词可不是只有贬义,可以看看严世蕃死非其罪)?

咸阳大帐之中,韩生对项羽侃侃而谈、意气风发,金玉之策掷地有声。项羽听得心旌摇曳、激情澎湃,不禁拍案叫好。突然之间项羽打了个激灵,紧接着一身冷汗,赶紧安排韩生大帐外休息,叫来范增商议。只见两人在帐中交头接耳半晌。范军师做势手掌下切,项羽立刻喊人:“帐外那个韩生,骂我们楚人‘沐猴而冠’,把他给我烹了”。

比起史官描述项羽因为韩生骂他“沐猴而冠”而烹了此人,上述猜测只怕更符合事实吧?写史之人往往看不透这一点。而刘邦为了抹黑项羽,不管真假自然乐得以此诋毁项羽。正因为如此当他面对被人举报的蒯通时难免矫揉造作一番,以显示自己大度爱才。无罪的韩生必须死,而几乎坏了大事的蒯通却还可以活,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水平有高低,也不是刘邦和项羽的心胸有差距。原因只有一个,乱世韩生可以成为项羽的劲敌,而天下归一时的蒯通也就是河沟里的泥鳅。再加上刘邦沽名钓誉的需求,蒯通自然能够全身而退了。

当然这些分析跟项羽是否失了士心没有关系。那么杀一个韩生,哪怕象上面这样的冤杀,就会让项羽失去士心吗?曹操杀了祢衡、孔融、杨修,依然天下归心。而且比起明成祖夷了方孝孺十族来说,项王只是烹了他,应该说十分“宽宏大量”了。再说始皇帝、忽必烈、明成祖、多尔衮个个欠下了士人的累累血债,谁说他们失去士心了?因此说项羽杀了韩生就寒了士人之心,恐怕难以令人信服。相反妇人之仁倒是后世之人对他最大的评价!故而,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跟失去士心没有任何关系,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又由于精明和吝啬的做法失去了人和,才是致败的关键所在。

但是项羽毕竟是人中龙凤,这样令人神往的偶像级人物落得如此下场,谁能不万分惋惜,并且心有不甘,总想着替项羽找点出路。哪怕事后诸葛,或者纸上谈兵也好。xiaobailong网友就提出类似的问题分析的很好,那么项羽是不是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呢?但是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如果脱离历史和当时的客观环境谈问题,大多不过是把其它的历史移花接木到这里,弄出一些张诸葛、王世民的故事,又或者学《寻秦记》穿越回去当项少龙。因此我只就一些已发生的事对这个问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或者可以作为分析此类问题的一个参考。

“眼界决定格局、性格决定命运”

我觉得这是对项羽一生的最好总结。项羽眼界很高,因此格局也大。年少时,指着巡游天下的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再加上他贵族出身、英明果决、智勇双全,最终一鼓灭秦,自立为西楚霸王。这样的格局不可谓不大,但此后他性格中的弱点开始左右他的命运。这一弱点就是过于精明,而且这个缺点不同于其他缺点,比如不够聪明或者武功孱弱。有这两种缺点的人可能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因此会寻求并重用具有此类优点的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过于精明的人一般极度自负,根本不可能接受别人不同于他的理解的建议。之所以会有这种结果,又跟现实世界总是互相矛盾着有关。

三国演义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是不是说我们一味的讲究人和就好呢?比如项羽分封的时候,给所有的诸侯美地,自己一块不要,还当怀王的普通臣子。相信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样的人是愚蠢透顶。如果项羽真这样干了,就不用等最后的垓下之战了,其后的史书记载基本上不会再有项羽什么事了。因此精明也是必须的(就精明能干这一点,项羽肯定比其它诸侯王强多了),如何在精明和厚道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确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于是形成具有两种倾向的人,一种是以精明为主,如春秋五霸中的晋文楚庄秦穆,凭力胜,以智得。是否师出有名,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不是最重要的。一种是以厚道为主,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用孟子的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相对精明和相对厚道的人在竞争中胜负如何呢?说说我的感性结论(不知道淮夷和Diamond兄是不是能弄出个模型测试一下):聪明程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相对精明策略的人在一般意义上更成功,比如挣钱更多、更有地位。但是在这些精明人群中最成功的那个却是采用相对厚道策略的人。我换个定量的描述(当然这些数字并无统计依据,只是为了叙述的清楚):100个精明的老板和100个厚道的老板在同一领域竞争,成功的前20名中,精明的老板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有1-2个厚道的老板,但这1-2个厚道的老板很可能位列前几名,而且这前几名的资产远远超过前20名中的其他人。如果有赢家通吃的条件,那么很有可能这1-2个厚道的老板中的一个,最后通吃了所有人。

如果我的感性认识正确,就会有这样的问题:那些较为成功的精明老板经过既往的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精明做法的成功,这时有人劝他说你还是应该更厚道这样你可以更成功,精明的老板们根本就不信。这就是项羽和蒋委员长的问题,他们自己一辈子就是按照精明的路子成长起来的,而且因此获得了今天的地位和成就,这时候你让他厚道为人,他根本不能理解,即使勉强接受也无法实行。

有人曾经设想如果曾国藩是蒋委员长的手下,能不能打败毛泽东呢?我觉得结论简单,曾国藩如果真是委员长的手下,恐怕连韩信那样的“执戟郎”都当不上。曾国藩的见识实在超过蒋介石很远,看看蒋介石周围的人有几个是有水平的?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提出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委员长的高参们基本都不会欣赏,因此曾国藩根本到不了蒋委员长的跟前。如果这个曾国藩处于青年时代,一腔热血,很有一番建功立业的理想,跟韩信或者前面那个韩生一样,不断到找蒋委员长身边的红人推销自己的想法。一遍遍的碰壁之后,难免背后抱怨这些人都是“沐猴而冠”。如果是已经成熟的曾国藩,自然是既然不能“兼济天下”,至少可以“独善其身”。即或因缘际会,曾国藩有机会跟蒋委员长面谈,委员长也会觉得这位老先生所谈迂远疏阔而不切实际。间或有些建议能听进耳中,也会觉得缓不济急,最后只能还是将其束之高阁。

之所以有人问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佩服曾国藩。但是读《曾国藩家书》后两个人的表现却是大相径庭。蒋委员长抄录部分曾氏语录给下属学习,而毛泽东佩服的只是这个人的见识,至多告诉人有机会可以读读这本书。这两种做法的差别是巨大的。前者注重的是曾国藩的术,看重的曾国藩做事的方法。后者根本不关注曾国藩用了什么方法,因为不管曾国藩用什么方法,都是因为他对这件事有深刻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有对应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千千万,即使对一件事外部条件不同时处理方法也会不同的。学习方法当然也会对人帮助很大,这就像围棋里面的定式,但是只用定式肯定不能决定一盘棋的输赢。而真正的高手是参透了定式背后的道理,以后自然是运用自如,无招胜有招了。蒋毛两人出发点不同,结果自然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也许有人会问,蒋介石既然那么推崇曾国藩的语录,怎么会不理解他讲的道理呢?我举个例子,曾国藩曾说过:“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蒋委员长在编遣会议上的举措,符合这些原则吗?背道而驰吧?如果蒋委员长真的理解曾国藩的思想,他不会在编遣会议上采取那样的做法,损人而且就长远来说也不利己。

如此说来,项羽和蒋委员长这样的人就不能赢了吗?当然不是!如果项羽的对手都是陈馀、张耳、章邯、英布、田荣之辈,他们精明比不过,厚道更是无从谈起。那么鼎定中原的很可能就是项羽了。如果长征时红一、四方面军川北会师,张国焘再坚决点杀了老毛,那蒋委员长也许真的会笑到最后。只是让项羽或者蒋委员长改变作风,由霸道走向王道,那是万不可能的。因此成与不成,成为霸王的项羽和做到委员长的蒋介石只能遵循自身的性格走下去,剩下的听天由命吧。

关键词(Tags): #杂谈#历史#精明#厚道通宝推:王小棉她妈,贼不走空,西瓜子,btes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