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茗谈(97):ID专营局 -- 本嘉明

共:💬12 🌺3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茗谈(97)-2

(一)

我们从“雷案”说起。

新华社“中国网事”2012年11月25日发布消息称:11月23日重庆市委决定对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立案调查后,市纪委调查组正深入开展工作,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云云。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统计显示,该事件的“第一季”在最高峰时,在腾讯微博上有483,000条。既然说最高峰时段,我们不妨假设这48万条是短短数小时内发出的,那么,谁能告诉我,这48万条的背后,是几个人在发呢?48万个?24万个?5万个?2万个?

最笨的办法,当然是一个一个追踪IP地址。一个地址上,跑出来15个马甲,转发了60次,那专政机关仍可以认定只是一个嫌犯。

问题是这样高端的追踪,只有国字号搞得,运算量很大,况且这还只是腾讯,那么新浪呢?人人呢?

而网上的民意反应,有时候是很草根的,某县要不要开个小化工厂?消息一走漏,县级论坛上吵吵开了,那么不论正方反方,到底能代表多少位居民的意见?这点屁事,难道也去惊动省厅?

我们现在说的“有限笔名制”,就是起这个“可靠估算”作用。“ID专营局”同国税局一样,业务由中央统管,地方不得过问。多少网民持身份证来办理?免费非实名ID发放多少?付费非实名ID又发放多少?拿到新ID后一般顺延几个小时后就出现在网上使用了?

根据全国各局汇总上来的以上数据答案,以一系列的精算和事后(参照实际值)修正,就可以做出统计模型,并取正态分布上的最大概率数值,内部通报到各级政府,并随时更新数据,与天气预报同步。

这样,一个县长就大致知道,既然反对建化工厂的有5200条帖子,涉及3000个ID,那么估摸着得有900-1300个本地网民(其他是外地的公知来搀乎)。至于支持建厂的,那就不用统计了,都是驼部长的人马。根据上级下发的最新“情况通报”和这些帖子的言辞激烈程度推算,1300个反对者里,可能有1000人会鼓动散步并亲身实施------如今90后的细伢子,胆比谁都粗嘞,几百人一上街,围观老百姓再跟着一起哄......葱鸟酱鸟,不如蒜鸟,这厂子先缓一缓吧。

所以,“有限笔名制”的最大作用,是防止基层当局误判形势,说安啦,才5000帖子嘛,老子晓得,肯定就是黄四郎他们,小猫两三只,还真给他们吓住不成?听说他们每人都披了200来件马甲呢。麻匪县长要这么一说,大家也不敢说他一定是太姜文了,毕竟在当下,一宿整个200马甲,也就是花点青春,不花钱撒。

“有限笔名制”把全国的ID,控制在一个极限数量(比如说30亿个)以内,并且可以追踪每个ID的活跃度(比如说:从来不用的;只拿出来注册过一次的;已在5个以上网站注册的),从而推算出:总体而言,比如说,每2.2个ID,可以折算为一个鲜活的真实的网友。那么,在网上每2.2个欢乐就是现实世界中1个真实的欢乐,每2.2个愤怒就是现实中1个真实的愤怒。当领导的也不傻,谁愿意专业捅漏子?有时候就是不接地气,刚愎自用,才办了蠢事,而且越弄越大嘛。

(二)

网络,不单单是爆些隐私,整些八卦,那太小儿科了。网络,也是民意的“气压表”。

但这个气压表,得准,不然,“一表各读”,等于废物。如今这表准不准?根本不准。因为“一个人能注册几个ID?”,这个预设值,从1到无穷大,根本没法建立稳定的数学模型;或者说,平时还能平稳连续地显示一个和谐面貌,一旦风吹草动,立刻严重失真扭曲。好比杭州湾的潮头,1米高是通常的,1000米高也是可能的,你怎么设计杭州湾大桥?

现在我们用“有限笔名制”把这个预设值约束住,大多数情况下是1到10,多数人同意有个上限,那么较准确的模型就可期望了------至少比以前要准确多了。民意反应准确了,那么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就准确了,对固执的市长们有说服力了,领导们肯放低身段事先疏导,就不至于酿成群体事件了,维稳维在萌芽里,岂不更好?

而反过来说,网上表达的民意也更真实,更理性,不是少数人能呼风唤雨虚张声势的了,不是少数人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