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第十一章 宏观基础: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注:本章内容比较难,是全书难度最大的一章,先把全章的目录贴出来,给各位一个整体的概念:
一、黄金货币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二、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主要结论:经济总量的增长必然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总需求的增长必然伴随需求结构的优化(比如:收入水平提高之后,食品的需求比重会下降,娱乐休闲的需求比重会上升)。总需求曲线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包含着结构性因素。
三、社会成产成本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结论:在宏观经济中,企业家的努力主要是推动全社会的生产成本曲线向前移动,以同样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来满足社会需求。由此推动经济增长。
四、与实际产出增加相适应的货币政策
主要结论:货币供应应该与经济体所能产出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变化相适应。
五、通货膨胀的结构危害
主要结论:
通货膨胀不仅对经济发展“没有用”,只能影响价格水平而不能提高实际产量,还对经济发展“有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资源的配置失衡和浪费。
六、结构化的经济发展分析框架对经济泡沫化的解释
七、对经济危机的经济学解释
八、对大萧条成因的经济学解释
主要结论:以上六、七、八这三节用前面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了经济危机的经济结构根源,为本文第一编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做了更深入和更严谨的分析与解释。
第十一章 宏观基础: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黄金货币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
在纸币兴起以前,货币的形式一般是黄金或者白银。我们先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以黄金为货币的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模型。
因为黄金的产量很低,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整个社会的黄金货币数量可以假设基本不变的。假设在A国,全社会只有1000公斤的黄金流通,大家都拿它作为货币来买卖各种商品。
刚开始,A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还是农业社会,靠种粮食和捕鱼为生,每年只能产10000公斤粮食。这样,1公斤粮食的价格就是0.1公斤黄金。如果产量提高了,每年可产20000公斤粮食,1公斤粮食的价格就是0.05公斤粮食。粮食产量越多,价格越低。我们把产量和价格的关系用坐标轴表示出来:
图11-1 整个经济体的产量-价格变动关系
这个图上斜着的那条曲线,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需求边界(DF:Demand Frontier)”。它和粮食产量没有关系,只和货币(黄金)数量有关系。
这条需求边界可以表达为:P=1000/X。其中的1000是指1000公斤黄金。粮食产量增加或者减少,无非就是价格的变化,最后在坐标轴上(P,X)的点,肯定还是在需求边界上的P始终等于1000除以X。产量如果只有10000公斤,那就是1000除以10000:每公斤粮食0.1公斤黄金。产量如果增加到50000公斤,那就是价格P就等于1000除以50000:每公斤粮食0.02公斤黄金。(1000,1)和(50000,0.02)在坐标轴上面的点,都必然落在需求边界P=1000/X上。所以,不管粮食产量怎么变化,这条需求边界本身不会发生移动。
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P=1000/X这个公式的参数只有一个黄金数量:1000。这个参数不变,需求边界就不会移动。
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的黄金数量发生变了,这条需求边界就要发生移动。如果黄金数量增加,它会向上移动。比如,黄金突然增加到了2000公斤,若粮食产量为10000公斤,每公斤粮食价格就会变成0.2公斤黄金;若粮食产量为20000公斤,则粮食价格就是变成每公斤0.1公斤黄金。此时,需求边界的表达式变成了P=2000/X。从图上来看,就是需求边界上移了。
图11-2 黄金货币数量增加导致需求边界上移
如图11-2所示,黄金数量增加到2000公斤以后,需求边界就从DF(斜向下的实线)移动到了DF*(斜向下的虚线),这是条件经过点(0.2,10000)和点(0.1,20000)的曲线。
反之,如果黄金的数量减少,比如减少到了500公斤,那么需求边界就会向下移动。表达式变成P=500/X。10000公斤的粮食产量下,每公斤粮食价格将会降为0.05元;20000公斤的粮食产量下,每公斤粮食价格将降为0.025元。新的需求边界曲线会成为一条位于原来的DF下放的一条曲线。如图11-3所示。
图11-3 黄金货币数量减少导致需求边界下移
二、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变化的关系
A国的居民们不可能光吃粮食,还有别的需求。特别是粮食够吃以后,生产能力再提高,就不需要继续增加粮食产量了。有这个生产能力,应该用来改善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首先是增加一点肉蛋的生产,吃的更好一点;然后可以增加一些棉花的生产,做更保暖更漂亮的衣服来穿;然后可以占一些农用地来盖更大更宽敞的房子,住的更好一点……总之,前面的那个宏观经济模型是极为简单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就用粮食产量增加来代表,只考虑总量不考虑生产的结构。现在我们要把经济生产的结构考虑进来。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先不把经济结构弄的很复杂,假设A国居民的经济需求主要就是吃和住。粮食生产够了,居民就会从原来种粮食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分一点出来盖房子。比如原来是100个人100亩地,都要拿来种粮食,年产10000公斤,才能勉强填饱肚子。大家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土地来盖房子,只能住在山洞里将就将就。假设黄金数量还是1000公斤,则1公斤粮食的价格是0.1公斤黄金。
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现在生产10000公斤粮食只需要50个人和50亩地就可以了。多出来的50个劳动力和50亩土地,如果继续用来种粮食,种出来吃不完,浪费了。这50个人就在这50亩上盖房子,假设能盖50间房。
所以,在生产能力为20000公斤粮食的情况下,真实的A过经济产出,不会是20000公斤粮食,而是10000公斤粮食加上50间房子。每造一间房子要占用的土地和劳动力,相当于生产200公斤粮食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力。这个时候每公斤粮食的价格是0.05公斤黄金,每间房子的价格是10公斤黄金。
10000(公斤粮食)×0.05(公斤黄金/公斤粮食)+50(间房子)×10(公斤黄金/每间房)=1000(公斤黄金)
此时,经济体的实际产出的物品价值和货币数量还是相等的。也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如图11-4所示。
图11-4 生产能力提高同时导致总量增加和结构变化
显然,随着生产能力的继续提高,比如到了生产能力可以生产100000公斤粮食了,只要10个人和10亩土地就能生产出10000公斤粮食够大家吃了,空出来90个人和90亩土地,就可以用来盖更多的房子,比如盖上90间房。但是房子此时已经够住了,不需要再盖,多出来的劳动力和土地就可用来盖厂房生产汽车。如果黄金数量不变,每公斤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到0.01公斤黄金,而房子的价格也会下降,汽车则被新生产出来……
这样,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如果货币数量不变,粮食的价格就会不断下降,总产出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所以,需求边际DF上的每一个点,它们实际上既表示了总量的含义,也包含了结构的含义。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经济产出的均衡点不断的沿着需求边界向右下方移动,总量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优化。
这种优化的方向有规律可循。它表现了人的经济需求的变动规律:吃穿住行用,从基本的生产需求到追求高档的销售,从普遍的需求到更多个性化的需求等等。对这种变化规律的研究,在经济学上专门有产业经济学,以及一些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经济学派来对它们进行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个,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以加强大家对“经济结构变迁”的理解。
第一个叫“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恩格尔系数反应的规律很好理解: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必须先满足吃才能去追求其它的消费。如果社会生产能力很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劳动力和土地)就都会用来生产食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会被投入到非食品的生产中去,用来生产汽车等非食品满足人们更高级的需求。
如果把国民经济分为两大行业:食品行业与非食品行业。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需求边界DF拆分成为两条需求曲线:食品的需求曲线和非食品的需求曲线。如图11-5所示,曲线Df代表对食品的需求曲线,曲线Du(长虚线)代表非食品的需求曲线。
在点A,经济体的总产量为Xa,只能生产满足生存需求的食品,而到了点B,社会产量上升到Xb,Xb= Xbu+Xbf。其中,Xbu+Xbf为曲线Du和曲线Df与水平线PbB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此时产量已经包含了大约两成的非食品和八成的食品。随着社会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了点C,产量Xc中就包含了更多非食品,而食品的价格进一步降低。
图11-5食品和非食品行业在需求边界中的比例变动
而且,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数量不发生改变,由于生产能力提高,实际产量越来也多,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就会始终不断的下降。
这里请大家花点时间理解一下需求边界DF“拆分”的概念。就是把社会的总的有效需求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分成食品和非食品,这样,就会得到两条需求曲线。这两条需求曲线在相同的纵坐标P值(价格水平)下,它们的产量之和等于需求边界DF对应的产品。比如上图的DF上面的点B,它在价格水平Pb时对应的产量Xb等于Pb时食品需求曲线对应的产量Xbu和非食品需求曲线对应的产量Xbf之和。
所以,食品的需求曲线和非食品的需求曲线是由需求边界DF“拆分”而成的,反过来也可以说,需求边界DF是由食品的需求曲线和非食品的需求曲线“叠加”而成的。
第二:三次产业变动的“配第-克拉克定理”
所谓三次产业,就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比例变化规律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开始上升。
这个变动关系也很好理解,在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要从事农业生产以保障整个社会能生产出来足够的食物,所以此时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很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国民实际收入增加,只要少数人从事农业就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了,就会有更多的人从事制造业,生产衣服、鞋子、包、汽车等等,用来满足大家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等到这些商品的需求也得到满足了,大家又会追求外出旅游、观看表演等更高级的享受,而且研发、设计、营销等服务从制造环节中独立出来,成为高端服务业。制造业就慢慢的变成了比较低端的产业。比如苹果公司其实并不直接生产IPHONE、IPAD等商品,它其实是一家“服务业”企业,主要负责研发、设计和营销它的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利润,而真正负责“制造”的中国富士康,只能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占不到7%的份额。
所以,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都会出现这样一个规律: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总量都会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一样。农业增长速度最慢,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刚开始迅速增长,比重不断上升,但是逐渐会放慢,比重会下降;服务业则始终快速增长,比重不断增加。
这种变化规律,我们也可以通过把需求边界“拆分”成三条不同的需求曲线来加以表示。或者说,认为社会的总需求由对农业产品、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需求三个部分组成,需求边界DF由D1(农业产品需求曲线)、D2(制造业产品需求曲线)和D3(服务业产品需求曲线)三条曲线“叠加”而成。如图11-6所示。
图11- 6三次产业在有效需求边界中的比例变动
与对图11-5的分析一样,先不考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变动,而仅考虑生产能力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在点A,由于生产能力的原因,人们的有效需求只能包括基本的食物和生活服务,而无力购买工业品;在点B,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工业品的需求比例增加,而对服务的需求比例相对减少;而在点C,人类可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则对服务的需求比例迅速增加,超过对工业品的需求。而点A到点B到点C,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比例则在持续下降。这种结构变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第一产业比重从超过70%到现在的不足2%,美国用了接近200年的时间。1979年中国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是30%,而现在已经下降到了10%以下;1979年服务业的比重是24%,到2006年则增加到了40%。
上一段的分析,实际上是利用经济学的几何分析方法说明了三次产业变动规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如果对第三产业进行再划分,分为传统生活服务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等,则每个子产业就都有自己不同弹性的需求曲线,并通过叠加反应到总的需求边界DF上,从而得到“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的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即需求边界上的每一个点,都不仅代表了产量的多少,还代表了产量的结构。这是一条“结构化”的需求边界。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226 冉重光 字9373 2013-01-29 04:00:54
🙂【连载32】第十一章第五六节通货膨胀的结构危害 3 冉重光 字10159 2013-04-22 06:38:53
🙂【连载31】第十一章第三四节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2 冉重光 字7049 2013-04-22 06:34:58
🙂【连载】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二节总量与结构的关系
🙂【连载】第十章第九节 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中国市场经济改革 2 冉重光 字4432 2013-04-22 06:20:27
🙂【附录】微观经济运行与外部制度的关系 3 冉重光 字10254 2013-04-22 06:24:03
🙂很有新意,去当当买了实体书看 darkbuddy 字63 2013-04-04 08:18:21
🙂【连载29】第十章第八节 企业家才能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3 冉重光 字5606 2013-03-31 05: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