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周秀英 -- 任爱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周秀英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周秀英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周秀英的事迹散见于各类文献。但是大多数文献只是对其略略一提。并无多少内容。现在所传的周秀英事迹则主要来自周氏后代的口述和当地的民间传说。其中最为主要的民间传说是《大刀女秀英》一文。

周秀英的出场是在咸丰二年(1852)青浦发生的抗粮运动。这一年5月,知县余龙光强索本已豁免的两年前的旧粮。群众骚动,打了来催粮的公差,又焚毁了催粮船。正当群众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时,周秀英挺身而出,率领众人冲进县衙门痛打了县官余龙光。促成了青浦起义。这一年9月,苏州知府率兵前来围剿。周秀英带人守在塘湾桥上。她使出著名的“开四门”刀法独力杀死清兵数十人。击退了清军的进攻。于是有民谣赞扬她“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拿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开四门。”

所谓野史笔记其实就是经过整理的民间传说。或许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以上所述的这段传说并不见于当时的笔记文章。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由朝阳主编的《民间文学集刊第八本》。罗尔纲先生以此作为信史,而对于同样的有关洪宣娇的民间传说斥之为虚构,不知缘何厚此薄彼?但既然专家这么说了,我们姑且也这样认定就是了。

根据传说,周秀英参加起义时只有十七岁。十七岁的江南少女多半娇小玲珑,但是周秀英可能是个例外。以十七岁而能一人杀清兵数十人,其武功之高,可见一斑。而要以一人之力杀数十人,则武功不但要高,体力也要非常好才行。民歌说:“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拿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开四门。”百廿斤的大刀比关公的还要重,这当然是夸张。但是也说明周秀英用的刀极大极重,一般人抡不动。这么大的刀让一个娇小女子来用,好像也不相称。所以大胆推测一下,周秀英是南人北像,身材高大健壮的女子。民歌又说“大红裤子小紧身”。这“小紧身”不知如何紧身法,民歌中既然特别指出可见并不是很常见的衣服。或类似于洪宣娇的裹胸黄绸也未可知。能穿紧身衣,身材多半是不差的。一笑。

与洪宣娇不同,罗尔纲等太平天国史专家一致认为周秀英是真实存在的人物。然而有趣的是,专家们在洪宣娇的名字上大作文章,却对周秀英的名字问题不屑一顾。在各种野史和正史记载中,对青浦农民周立春的女儿的名字有各种写法。例如清两江总督怡良的奏章《两江总督怡良等奏攻占上海及捡杀小刀会首领折》中写作“周秀成”,海上茜红馆主的笔记《螟巢琐记》中则写作“周玉英”, 《黄渡续志》和黄本铨的笔记《枭林小史》中则作“周秀英”。

一个人如何能有几个名字?一般的解释是由于中文中的同音字太多而造成的。例如周秀英的父亲周立春在很多文献中就写作“周烈春”或“周列春”(《桑梓闻见录》等)。这是因为“立”,“列”和“烈”在上海方言中是同音字的缘故。但是这却不能用在周秀英的情况上。“秀”和“玉”,“成”和“英”无论在上海话还是普遍话中发音都相去甚远。

另一种现成的解释是其中的一个名字是大名,另一个则是表字。例如,鉴湖女侠秋瑾字璇卿,小字玉姑,别号竞雄,又别署鉴湖女侠。也是同一个人几个名字。所以我们的这位女将完全可以是姓周名秀成字玉英。这也完全符合起名取字的规则。问题是,过去一般男子到20岁才有名有字。妇女许嫁笄才取字。书上虽然这样记载,但现实中大多数妇女是没有字的。如秋瑾这样把自己当作男人取字号的女人实在不是普遍现象。即使是男人,如果没有受过相当的教育也未必有字。有名有字实在是秋瑾这类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才有的现象。根据《黄渡续志》记载,周立春在起义前曾经想向路过此地的福州将军怡良告状,但是由于找不到人写状纸才做罢。可见周立春不是个文盲就是半文盲。连他自己都未必有字,何论女儿?当然,爹是文盲,女儿未必是文盲。但是从找不到人来写状纸这一条来看,女儿就算识字也不会多。不然,请女儿来写状纸就是。

而最有意思的是,清军攻陷嘉定后,周立春被捕。在审讯中他矢口否认自己有女儿。在现在流传下来的口供中,周立春说自己的女儿早就死了。对此,罗尔纲先生的解释是当时周立春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是否已经突围,所以诈称其已死,以防官兵追查。而周秀英的存在则是根据周立春的玄孙周裕生的口述证实的。

但是,对这一点我是相当疑惑的。根据《黄渡续志》记载周立春有一个儿子周耕余,后来在上海城破时突围逃出虎口至天津当了酒保,太平天国覆灭后又回到青浦故乡。其乡人并不告发,这才使周氏血脉得以延续。周裕生应当就是他的后代。过去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立春在口供中提到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叫阿弥,反而故意把活女儿说成是死的。他爱女儿更胜过儿子吗?何况,他们一家与清军作战日久,清军中认识他们一家的人很多。他说女儿已死,难道清廷就会相信吗?

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周秀英是在掩护父亲从青浦突围时战死的。牺牲的地点就是民歌中唱的塘湾桥。罗尔纲先生认为按之史实并不确切。周氏父女虽然是青浦黄渡人,但是起义后夺取嘉定,主要在嘉定活动。周立春也是在一年后嘉定城破时被俘的。而且与传说中说的相反,父亲死了而女儿突围成功。所以,罗氏认为这个传说把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搞错了。在嘉定突围时战死的也不是周秀英,而是周立春的义女周飞霞。

关于这个周飞霞,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妇女卷》中的记载如下:“周立春还有一个养女叫做周飞霞,就叫她们姊妹俩同拜名师学习武艺,好得他日一枪一刀,同打江山。秀英用的是大刀,飞霞用的是长枪,多得老师尽心教导,她们都学得一身好本领。”

不过,这段文字根据的又是当地民间传说。在周立春同时代的人的记述中,并没有记载飞霞是其义女。《忆昭楼洪杨奏稿》中“八月二十七日录来信一”说“周立春于西门率岳丈,婿,女正在下船逃窜,被乡民擒获,解送丁公营内。其女逞凶,立时枭首。”这个被斩首的女儿,也许就是传说中“义女周飞霞”的原型。

上文中的“丁公”就是攻克嘉定的清军主将丁国恩。他在向上司汇报战果的公文中称于8月20日攻克嘉定。城破之后,进行了巷战。在战斗中“阵斩周立春养子、伪国师僧百胜,并周立春之婢伪女将军飞霞,以及伪将军、千总头目等,计报首级四百五十六颗。”所以飞霞并不是上文中的那个女儿。

“婢”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女佣人,也可以解释为小老婆,就是无法解释为“义女”。虽然讲述这个民间故事的是周立春的玄孙周裕生。但是事隔五代近百年之后,口口相传的东西有多少可信度?另外,罗先生本人也只是转述《民间文学》的记载,周裕生的原始口述是否又经过了编辑的艺术加工,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义女”显然是比“女佣人”或“小老婆”在政治上更加正确。不然,农民起义领袖周立春岂不是成了剥削人的土豪或是取二房的色鬼?

我的推测是,周立春不只一个女儿。很有可能一个女儿叫周秀成,一个叫周秀英,还有一个叫周玉英。由于三人都上战场作战,兼之姊妹相貌相似,她们的事迹可能在流传中混为一人。而到《黄渡续志》成书和黄本铨作《枭林小史》时则把几人的名字误为一个亦即“周秀英”。周立春的确有一个女儿在青浦战死了。战死的时间就是1852年9月的那次官兵的围剿,地点就在塘湾桥。另一个则在嘉定城破时死亡。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民间故事中会把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搞错”。也可以圆满的解释为什么当地相传周立春有一个亲生一个义女的故事。

至于飞霞则是周立春的二房或续弦,年龄比周立春小得多。周立春被捕时自称已经40岁了。但是他供称儿子阿弥只有四岁。在当时盛行早婚的制度下,周立春应当是十几岁便结婚了。所以他的女儿到起义时已经17岁了。而从《黄渡续志》记载看,他的儿子周耕余当时无论如何都至少应该是十几岁了,否则又如何能够到达天津“为酒家佣”?《忆昭楼洪杨奏稿》中“吴县禀”(8月20日)一条称在攻打嘉定的激战中“周立春之子亦受炮伤,载归旧巢。”则周立春至少有一个儿子是可以上阵打仗的了。但是为何在口供中只说四岁?我认为,周立春口中的阿弥是他和飞霞所生,并非周耕余。当时周立春确知女儿和大儿子已经突围,而飞霞战死。阿弥只有四岁自然跟着母亲。如果没有和母亲一同被杀,则也是被俘了。谋反是要灭族的。周立春的口供中所说女儿已死指的是在青浦战死或是在嘉定被杀的那个女儿。这样才能瞒过他尚有周秀英和周耕余这对成年子女的事实。

我们不知道在青浦战死的那个女儿是玉英还是秀成。从日后的清军的奏章看,很可能是玉英。鉴于“周秀英”的知名度,为了行文方便,我们还是称突围去上海的那个女儿为周秀英好了。

周秀英在上海的战绩主要见散见于《螟巢琐记》和《枭林小史》以及《北华捷报》等。《螟巢琐记》的作者自称亲眼见过她作战,说她“辟易千人”。《枭林小史》中则说“潘金珠(即潘启亮。又称潘小锦,潘小镜子,小金枝等。按:锦,镜,金在上海话中均为谐音。子,珠,枝在沪语中亦谐音。)与女贼目周秀英,系土匪周立春女,立春败,逃入城。二人皆健斗,会与台勇战于城西隅大境外,置铁蒺藜散布城下。金珠佯败诱敌,台勇乘之,中者辄仆。秀英率二百余人冲门出,咸用巴山虎及小挠钩诸械,著身无股者,被执入城,都杀于积谷仓右。”按这段记载,则周秀英不但有勇而且有谋。

很多人都认为周秀英在上海组织了一队女兵。关于这个事迹很多人包括罗尔纲先生都引用1854年3月18日《北华捷报》第190期的报道。详查这段文字,全文为“城中有几个妇女也参与军事行动。她们中间有几个每人带领50个男人。据说她们真的和古希腊亚马孙族女将一样地勇猛和果断。”从这段报道来看,小刀会的女将人数虽然不多却并不止周秀英一个。但所谓的周秀英组织率领女兵队却是后来作史者的附会了。文中并没有提到单独的女兵编制,反而提到了有数名女将,每人率领50名男兵的事。结合《枭林小史》中的记载,那200名使挠钩的士兵多半就是这些女将所率领的吧。而有多名女将这个事实,有助于我们澄清周秀英最终的牺牲过程。

关于周秀英的结局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在突围时战死,另一说则为城破时被俘遇害。

支持被俘说的资料不少,主要依据为清方将领的奏章(见《向荣奏稿》等)。这些奏章是清军将领向咸丰皇帝夸耀战绩,邀功请赏的折子。本来应该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惜的是,清军将领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牛皮吹过了头。例如,根据当时的各种野史和在上海的洋人的报道,小刀会弃城突围在先。清军直到第二天整队绕城一周,见毫无反抗,确认城内已无人把守才进入上海县城大肆烧杀掠夺。在这些奏章中,向荣等人却大言不惭的说清军在起义军突围的前一天就列队绕城一周,见抵抗的火力不猛,由此试出城中弹药将尽,这才在第二天发动“猛攻”,“收复”了县城。这些奏章中列举了“俘获”和“击毙”了多少小刀会的领导人。奇怪的是,他们所说的这些“领导人物”,如副元帅陈芝,筹防局主夏祖望,将军吴进,军帅吴燮堂,先锋谭伏生、林阿鸣、包得胜,师帅余得顺等都是自从小刀会起义以来此前不见于任何记载的人物。尤其奇怪的是,在这些小刀会的高级职衔中,却出现了“军帅”“师帅”这种太平天国中级官名。小刀会属于天地会系统,虽然在起事后遥奉太平天国将令,但是并不使用太平天国的官制。因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不过是清军主将吉尔杭阿的幕僚们为了掩饰其无能而捏造的一份文件。

洋人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的《在华医药传道纪事》中说“他们〔指官兵〕为搜索三合会党徒而在城厢各处往来逡巡,当找到党徒时,立即就地处决。据发现这些党徒躲藏在每个偏僻的地点:棺材里、坟墩中间。还有其他想也想不到的窟窿和角落。他们在一所房屋里发现了一位出名的三合会女将。她曾经指挥一支连队,经常带领部下出城发动袭击,她本人也骁勇替战。她的父亲很早就加入三合会,但是落到官兵部队的手里,遭到严刑拷打,凌迟致死。为此她发誓要报杀父之仇。她是三合会行列中最勇敢的首领,她在战斗中浑身是胆,剽悍无比。想来她是女流,盼望不致被觉察,或者不致被辨认出来,因此她没有逃走,也许她要逃也逃走不了。她终于被发现躲藏在一张床铺底下,立时被拖出来斩决。”

由于雒魏林的记述相当详尽,而且提到了被俘女将的父亲是被凌迟处死的情节(周秀英的父亲正是被俘后在苏州凌迟处死的),持被俘说的学者都把此文当作有力的证据。但是这并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在雒魏林的记述中始终没有提到周秀英的名字。作为在华多年的传教士,这一点是不正常的。除非对雒魏林讲述这个故事的人自己也不确定被俘的女将是否为周秀英。另外,很难想象以周秀英的勇猛会在被发现后不做任何反抗“立时被拖出来斩决。”她那“手拿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开四门”的武功又到哪里去了呢?仔细考察上面这段文字,可以发现雒魏林真正听到的消息只有“他们在一所房屋里发现了一位出名的三合会女将。她终于被发现躲藏在一张床铺底下,立时被拖出来斩决。”而已。其他的只是背景材料。这些背景可能是别人向雒魏林一并转述。但是如果是这样,转述者没有理由不知道周秀英的名字。所以最可能的情况是雒魏林听说有女将被俘处斩,后来又看到城头上挂出周秀英的尸体或首级,于是就以为被俘的女将就是周秀英,再把以前就听说过的周秀英的背景材料结合进自己的书中。

战死说则认为小刀会在困守上海17个月之后突围,十九岁的周秀英在突围时战死。相对于被俘说,战死说有时间,有地点,有杀死她的人的姓名。只不过战死的地点和过程却有好几种说法。

当时上海县城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南市区。上海城的北门以外是法租界和英租界(即今天的卢湾区,黄浦区)。东面则是黄浦江,清军水师和英法海军游弋其上。南面和西面则由清朝陆军把守。(见附录的小刀会起义形势图)根据现在的研究,小刀会突围分为三路,一路出北门,一路出东门,最后一路出西门。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小刀会要选择出东门的路线而不出南门。东门外就是黄浦江,并无多大回转的余地。如果要突围,最终还是要折向北方或南方。如果这仅仅是为了掩护主力突围的佯攻,清军的主力并不在此,反而是在西面和南面。这一招“声东击西”如果是有预谋的话,制定这个突围计划的人显然并不高明。因为后来布置在西面和南面的清军主力迅速合流,导致从西门突围的刘丽川战死。不过,据说小刀会的首领之一陈阿林就是从东路突围,然后混上一条沙船,再辗转去了广东。(陈阿林突围的说法不一。亦有说其突围迷路,又回到上海再化妆出逃的。)

对于小刀会突围的过程,清方和各种野史的记载,大多只提到从西面突围的刘丽川部。而且对突围人数称只有一,二百人。所以,我的推测是这次突围并不有计划的行动。小刀会起义其实并不像太平天国起义有一个严密的核心组织,而是由数个帮会如百龙会,塘桥帮等合并而成。各大首领分属不同的帮会,而且时有冲突。当形势日渐不利,各帮会的头目有潜逃的,也有投降的。而且并不是当地所有的帮会都参加了起义,帮助清军的帮会也有不少。(例如《三略汇编》中就记载说当时有一个帮会首领木关刀的女儿“小关刀”帮助清军杀了不少小刀会的将士。小刀会对其恨之入骨,抓住她之后将她处死。但在砍头时手艺不精,连砍数刀还没有切断她的喉管,使她在草地上呻吟到第二天晚上才死去。这人的外号既然叫做“小关刀”,想来武功也不会弱吧。)解放后的研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小刀会内部的派别之争避而不谈。这其实是不应该的。在突围的问题上,我认为大有可能一决定要突围,各帮派就作鸟兽散,自谋生路去了。所以象陈阿林等熟悉水路的首领才能乘船逃走,而象刘丽川和本来在上海就没有势力的周秀英就只能走陆路了。

周秀英的突围方向,有说为北门的。她在掩护主力的佯攻任务完成后就必须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独力突出重围。作为武功高强的女将,独力突出重围的胜算可能大一些。但是显然这个计划并未成功。周秀英死在乱军之中。

另一说则认为周秀英是护送刘丽川向虹桥方向突围时战死。当时在上海县法华乡(即今天长宁区的法华镇路,新华路一带)有个人叫艾德价。他在清咸丰五年(1855)主持法华团练局。当得到小刀会从上海城突围的消息后,他率团丁在虹桥阻击。上海当时河叉纵横,虹桥有一条小河叫蒲汇塘河,后来填平了就是现在上海华亭宾馆边的蒲汇塘路。当周秀英与刘丽川突破清军的层层阻截来到这条河边时,就碰上了艾德价,遭到伏击。小刀会的人马在奋战了一天之后已经精疲力尽,碰上艾德价这支生力军自然不敌。周秀英与刘丽川遂战死在河边。

关于她的牺牲过程,民间传说中有相当戏剧化的描写(散见于《上海小刀会的故事》1959年版,《小刀会的故事》1975版和其他各类民间文学刊物),说周秀英在突围时正好碰上了镇压嘉定义军,俘虏并杀害她父亲周立春的吴县知县丁国恩。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周秀英抡起大刀突入清军阵中一刀劈死了丁国恩。清军慑于其神威,虽然将其重重包围却没有人敢于上前。到这里,各个版本的传说基本相同。以后的情况在各个不同的版本里略有出入。一个版本说这时一队外国洋枪队赶来,一阵乱枪之后,周秀英身负重伤,但仍然手刃数十人后才为清军所杀。另一版本则说她在劈死丁国恩后遭洋人火枪手暗算,被击中后心。她回头杀死那个洋人后伤重不支而死。还有的版本则说她被敌人狙击,子弹穿透胸脯,血流遍体,仍然奋战不止,冲入洋枪队中杀敌。最后体力不支,被敌人一刀刺入腹部,肚破肠流而死。

显而易见,这些民间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艺术加工,可信的成分并不高。不过,周秀英是小刀会著名的女将,上阵又爱穿鲜艳的紧身红衣,很瞩目,估计是清军的集中攻击对象。以她的勇猛,死前身上大概也受了无数处伤。被杀之后,尸体多半会遭到凌辱。被剥光了示众之事大约是少不了的。后来观看的人不明就里,误以为是被俘后杀死的也不一定。

前面说过,小刀会的女将并不止周秀英一个。周秀英只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在突围的过程中有数名女将战死也是很正常的事。清军对斩杀周秀英的赏格相当高,为500银洋(见清军的悬赏缉拿小刀会起义领袖的布告)。清军每杀死一名女将当然都希望被杀的周秀英。这一点从刘丽川的牺牲过程可以得到旁证。当时刘丽川被杀的消息不断传来,不断有人将“刘丽川”的首级送至清军大营领功。据约翰。斯嘉兹《在华十二年》的记载,当时刘丽川一天之内被“斩首”了五次。所以有多个周秀英牺牲过程的版本并不希奇。而清军在入城后又滥杀无辜冒功,甚至连死人都掘出来充数。那位“终于被发现躲藏在一张床铺底下,立时被拖出来斩决。”的三合会女将弄不好只是一位倒霉的良家妇女而已。

照罗尔纲先生在《太平天国史。妇女卷》中的说法,周秀英是在断后时力战追兵,不幸马失前蹄被俘后被处死的。这个细节大有“非战之罪”的味道在里面。和印度说唱中的章西女王因为更换坐骑而被英军砍死有类似之处。不过,“马失前蹄”并不见于一般记载,不知道罗尔纲先生根据什么而出此断定?看来罗先生对于被俘和战死说无法取舍,所以既不取雒魏林的城内被俘说,也不取任何一种战死说,而是来了个和稀泥战术,把两者合而为一。既肯定了周秀英的英勇突围,指出她的被俘是由于坐骑不好,避免了如雒魏林的记载中的窝囊相,又符合了清军的奏章。不过这么两头讨好未免离史实相去太远罢了。

最后,无论是刘丽川还是周秀英都有笔记说其并没有牺牲突围而去的。王韬的《?Y牖余谈》说刘丽川和其他小刀会将领一同脱逃了。姚明辉的《小刀会起义琐记》则称周秀英在上海城破后潜往宁波削发为尼。这和洪宣娇偷渡美国的故事一样,多半是小说家言,录此仅供参考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