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WG和八九 -- 本嘉明

共:💬175 🌺1405 🌵3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木樨地的疑问

这里我想说两件事,不吐不快。

一,我对于在这篇里,同葡萄争论,现在是后悔的,但过了修改期限,已经无法修改,放在那里,自己目不忍睹。我也希望大家,无视这些意气用事的话。对于葡萄兄,我也要说一句抱歉。观点我在逐步调适,基本的立场现在还没有变,但这么交锋,不合适。

二,八平方期间,有一位在纽约大学当教授的华侨,熊玠先生,恰住在北京饭店,他和一些西方人士交流,了解到一个特殊事件。

63夜,路透社北京分社主任及一名同事,在长安街西侧,公主坟木樨地那一带的现场。据他们说,当时进城部队,列队行进避免单兵脱队,但军人都徒手,枪支集中放在军车上慢速随行。熊教授在北京饭店阳台遥望从东面进入长安街的军队,也是如此,双方可以印证。

但在半途中,由西侧来的军车被暴徒抢劫。暴徒获得枪支后,掉头向徒手的士兵扫射,据说当场打死军人百人以上。部队随后夺回枪支后,即开始破禁开枪,打死至少两倍于部队的伤亡人数。

这位路透社主任把目睹的真相,告诉了熊教授和《纽约时报》驻北京记者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该主任誓言要秉笔说出真相,但回国后就没有音讯了(当时要这么说,在西方世界当然是政治不正确的了)。倒是纪思道随后花数月时间明察暗访,确认属实后,在《NewYork Times Week In REview》曾发表文章记叙此事。

此事的诡吊之处甚多。一,部队即便徒手,对武器车的警备一定是相当严密的,单靠拿着棍棒砖头的暴徒,不可能迅速驱散精锐的警卫。二,即便军车落入普通群众手里,当时会使用枪支的社会人员不多,较大可能是退伍军人或基干民兵,这些人都是成分好思想端正的,不大可能对徒手的军人开枪(除非有前因)。三,军队猝不及防,说明当时对密集的军队行列开枪的不止一人,因为一支冲锋枪一弹夹也只有30发子弹,不可能迅速导致上百军人中弹。军人训练有素,一听枪响都会卧倒隐蔽。四,此事正好说明暴徒的残忍和军队开枪还击的正当性,但至今20余年,当局讳莫如深。

此事件肯定不简单,涉及的暴徒看来也相当冷酷专业。权衡前因后果,当局采取“抹去”的处理,一定有其道理。但由于记述此事的当事人还在世,因此事件本身应该可以设法求证。目前公开说过此事的,就是熊教授;纪思道当年的文章,我没有查到。

历史就是历史,不论我们站在这一事件的哪一边,我们要尊重事实的原貌。此事进一步的挖掘,恐怕要靠大家的努力,这里我只是说明一下,有这么一个线索。

通宝推:盲人摸象,审度,陈王奋起,煮酒正熟,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