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捡到一个老太太,昨晚遇到的一件奇事,心里一直不舒服 -- 小楼
我父亲家弟兄姐妹,出生年份从十月革命直到抗战之后,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活下来6个。过去是农村的小地主,家里被革命的大潮冲得稀里哗啦,到50年代祖父去世,农村的家里就没有人了,也没有一寸地也没有一片瓦。
后来我记事时起,祖母就轮流住在我们家和南京的一个伯父家,直到84年去世。在我十岁多,大概初中开始,如果祖母住在伯父家,我们家杀了鸡或鸭,我爹都会熬点鸡油或鸭油,拿搪瓷杯子盛了,让我送伯父家祖母那儿去。那时候是80年代初期,副食品比原来丰富一点了,春节凭票可以买一只,但平时也不是常有。那时候还很少洋鸡,土鸡个头小,你想能熬多少油,就盖个杯底而已。伯父家离我家差不多10公里,我这一去,要花一天,单程要倒两趟车,来回车费两毛钱,我妈有时候会再给我5分钱。回来的时候,有时候路上买点吃的或随便什么,就只好走----啊,亲爱的三星糕团,每当我路过你在新街口邮局边的门市亭,驻足在你的窗前,心里都要激荡斗争一阵子----好在那时候学习还不像后来这么变态,有时间。后来想起来,这不是最直观的孝顺的教育吗?
那时候赡养老人也就是多吃一口饭,花费并不多。伯父对弟妹们(也就是我的其他叔伯姑妈)的要求是,不需要你出钱,当然出些也无妨,先紧你们的岳家或婆家,但是最好能经常来南京看看母亲。所以我小时候,父亲那边的亲戚来得很多,都是来看姥姥的。这不也加强了互相的联系吗?伯父还资助了一些我们同辈的孩子。
我的另一个伯父,50年代参军到西北剿匪,结束后到了北京。60年代初期困难,家乡的县政府寄了一些信出来,希望在外面的人能资助家乡。他就一直不停地给家乡寄钱,一直到69年第一个孩子出生。我母亲曾经提过一次,说寄的还不少,她知道一次就两三百,60年代那就不少了。他90年代退休的时候是大校,60年代也就是个基层军官,也不是什么大官。所以你想,部队出雷锋,这个不是偶然的,军队真的是把人民当父母看,把军人当子弟兵教育。这个事情,说实话伯母也很开明,否则你想家里还不闹翻天。
84年祖母在南京去世,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伯父拿了点钱,凑了400块,给最小的四个第三代一人100块,算奖学金。这么着伯父就把上一代的事情处理完了。
自祖母去世后将近30年,家父看到听到周围的人,报纸电台提到的,争遗产,争房产,兄弟姐妹打架的,到法院起诉的,几个儿子不赡养老人要法院判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按家父的说法,他们兄弟姐妹6人,关系都很好,从来没有矛盾,都孝顺,那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革命了,上一代没有留下遗产。哈哈,革命是个好东西。
我南京的伯父伯母去世时,房改还没有大规模铺开,利益不多,他的几个孩子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对父母也很好。
在母亲这边,外婆家留下一个小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地点超好,所以问题就来了。主要倒不是我舅舅姨妈之间的矛盾,是某个第二代和某个第三代,也就是我的表哥之间的矛盾,从这个连带上去的。总之我父亲都看得到,具体的我就不说了,他对我的那个表哥非常不满。但是我那个表哥在外面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医院的科主任,再加上家父对他算姨夫,平时来往也不多,所以也不好说他。这也是家父的“没有遗产才会孝顺”的结论的一个注解。
中国在毛时代到80年代,本质上不是个经济社会,就算钱多些少些,也不是天壤之别,差距有限。其实现在的生活,应该是比过去好多了,我想现在不至于谁拎几两鸡油鸭油花一天时间送来送去了。但是现在的差距大了,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这个是大问题。按家父的说法,表哥家里房子好几套,他其实不缺房子。那他缺什么?缺孝心,为什么缺孝心?因为房子多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我奶奶很精明 3 赤脚学生 字114 2013-10-08 21:38:01
🙂其实不尽然 痛改前肥 字248 2013-10-09 15:31:46
🙂我觉得就该像她奶奶这么做,老人去世前不能轻易分割家产。 1 词不达意 字42 2013-10-10 10:30:18
🙂痛说革命家史:遗产和孝顺
🙂其实还是可以一言以蔽之: 4 楚庄王 字200 2013-10-12 01:29:14
🙂好可怜地孝心,可怜到只能用贫穷维护 1 自以为是 字0 2013-10-10 15:42:30
🙂我觉得一个家庭的气质是由这个家的妈妈决定的 7 逃之夭夭 字160 2013-10-11 05:31:43
🙂要不古人说相夫教子 玉米菜 字0 2013-10-12 0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