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一名真正的中国经济学家采访记录 -- 天行贱

共:💬311 🌺1068 🌵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整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验还是逻辑?(一)

三十多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为之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鸣响了前奏曲。讨论提出的理论问题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馈。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即,改革前景引发知识界诸多讨论,而关于真理标准的新讨论也浮出水面。

在当下媒体的热点与喧嚣之外,一场私人间的重要对话正在展开。讨论的双方是两位年过古稀却精神抖擞的老友。一位是85岁高龄的茅于轼,多年来活跃于中国思想界和舆论界。他的不少言论经过媒体发挥甚至是断章取义而为人熟知,影响甚广,以至于可能遮蔽了他对经济学的深刻看法。另一位是将近70的经济学家陈平。他是曾经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高金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尖锐批评。陈平与茅于轼一样历经新中国建立、反右、文革、改革开放等诸多历史事件,求学工作经历则横跨中美,一直低调从事研究工作。两位老人又是相识三十多年的好友,中国留美经济学会的老会员。

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个观点对立的经济学家,引发了国内对西方经济学本质的讨论。陈平认为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Fama)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被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实验否定,证明经济学不是科学,只是前科学。茅于轼则回应检验真理的不是实验,而是逻辑。两人交锋的邮件同时抄送二十多位关心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学者好友,引发了这次国内少见的争论。两位意见不同的好友,在科学问题上的交锋,其风格与当下公共舆论中的冲突风格完全不同。讨论围绕真理的检验标准、西方经济学的地位等重大话题展开,和中国问题的辩论有密切关联,却无常见的意识形态偏见。

陈平说:“我的想法是,目前国内思想界有点浮躁和极端,意外事件很多,这都和互联网有关。以前记者对我们的采访很多,但是各取所需,经常扭曲原意,令人啼笑皆非,也无更正机会。”建议由观察者网发布二人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讨论。茅于轼也表示同意,他说:“我同意开启民智是当务之急。”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晚清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大讨论遍及社会,从未停止。文革结束之后,知识界的讨论从80年代实践检验真理的论战开始,一度形成共识。到90年代改革深化以降又日渐分化。新世纪在互联网民粹效应和国际危机的催化下,反而日渐混乱。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思想界的辩论只注意立场,不注重方法,难以形成共识。

我们希望从茅于轼和陈平不期而遇的对话开始,从方法论的角度反思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传统思维的局限,深入理解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基本问题,推进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改革的认识。我们提倡“和而不同”的中国精神,和西方科学尊重事实、重视方法的传统,对当代社会的不同见解,不做意气之争,勇于取长补短。科学研究是开放的竞争过程,学术争论只有更好更真的差别,没有赢家输家的得失。共识在相互砥砺中形成,真诚的争论胜过表面的共识。

经茅于轼和陈平的同意,我们把他们的电子邮件,按原样在《观察者》网上和读者分享,只按照他们本人的意愿,对少数文字做了更正和说明,以便读者理解。参与对话的其他学者的通信,我们也按论题分别编入。

茅于轼言简意赅,陈平思如潮涌,陈禹、孙涤一针见血。我们希望更多学者、思想者、实践者参与进来,充分发挥自己的风格,展开自己的思路。也欢迎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路、文献和案例。我们的编辑方针完全遵守学术通信的国际规范,对非学术的意见,不在本论坛发表。

陈平教授与茅于轼教授

第一篇: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验还是逻辑?

简介:10月14日,三位经济学家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观察者网访谈远在美国的陈平教授,请他就三位获奖者谈看法。陈平抛开诺奖光环,对三人的学术地位以及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用意给出自己的解读。茅于轼先生在收到这篇文章之后,立即发电子邮件响应陈平,但是对陈平“实验检验经济学不同理论”的命题提出不同意见,提出“逻辑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反命题。

陈平认真回应了茅于轼的意见,指出茅于轼的说法可能影响了诸多学术界人士。例如陈志武出版过《金融的逻辑》一书,张维迎有《市场的逻辑》一书,贺雪峰有《地权的逻辑》一书。但是,他们都没有茅于轼那样的高度,提出逻辑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西方社会科学的许多流行理论,究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还是有待检验的逻辑?人大的陈禹教授立即指出这是科学哲学的大问题。1980年代的真理标准讨论,并没有在方法论上深入。孙涤教授也提出,国内争论激烈的分配问题,是否是科学问题?这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真理和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共性或差异?中国改革的许多试验,从经济增长的实践看,似乎是成功的,但是从西方的普世价值看,似乎是走上了邪路?中国思想界究竟应当是依据中国实践修正西方理论,还是依据西方理论,修正中国实践?也成为中国改革方向之真的大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偶然性因素,与老一代学人对科学和改革的双重关怀,催生了这次讨论。双方在讨论中对自然科学的热烈引用,让我们感受到似曾相识的1980年代气氛。

三中全会在即,从已经公布的消息看(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官方的议程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重在务实,次在务虚。这就给理论界留下探索空间。茅于轼与陈平等学者的首个话题,对理解尤其从三十年前三中全会议题以来的中国实践,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双方对话如下:

一、陈平: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讽刺和希望

陈平教授近期在观察者网撰文指出,“历史实践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标准”。陈平认为,面对当下经济危机,诺将委员会不得不搞平衡,向挑战有效市场的理论打开门缝。并批评了国内对诺贝尔奖的崇拜迷信。他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严格科学奖。物理学被实验否定的理论,再著名也不可能获奖。但经济学就不是,碰壁再多的理论也会继续获奖。这只能说明经济学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只是前科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只要市场份额足够大,即使错误有害也会获奖。这倒给了我一个批评科斯‘思想市场’的案例,思想如果不用实验检验,而靠市场营销竞争,市场份额大的‘赢家通吃’,则爱因斯坦是不可能生存的。即使赢家输家分享,也只是维护过时思想的地位,不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启蒙运动讲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明白两者是冲突的。科学要靠投票定输赢,就没有真理,只有流行了。”(全文请见:www.guancha.cn/chen-ping/2013_10_17_179110.shtml)

二、茅于轼回应陈平:“逻辑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电子邮件原文)

陈平,史晋川,yyao,jlin,张曙光,盛洪,你们好:

陈平教授对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论我大体上同意。但是我对诺贝尔奖的评奖标准并不熟悉,其是与非不好说什么。

我注意到陈平教授的邮件中说的:一个物理学理论如果被试验证明是错的,永远也评不上奖。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才是唯一的标准。如果试验和逻辑有矛盾,更应该怀疑实验中的可能误差。当然也可能是逻辑出问题,如果果然是逻辑出了问题,那个事情就闹大去了。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从逻辑推出来的。大家用实验去检查,没有发现矛盾。万一有了矛盾,是推翻相对论,还是去检查实验中的误差。

他们常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有问题的。当然从政治上讲,这个提法意义重大,是拨乱反正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科学和哲学上讲是有问题的。这个说法的错误有可能极大地误导了中国科学的发展。这件事值得展开广泛的讨论。不过要冒政治上的风险。

茅于轼上

2013.10.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