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6 -- 桥上
《隐十一年传》:
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p 0078)(01110601))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p 0078)(01110602))
我的粗译:
郑国和息国没沟通好,吵了架,息侯于是领兵去讨伐郑国,郑庄公与之在本国边境上会战,息师大败而还。
贵族们都认为息国快要灭亡了:“不掂量自己有多大分量,不计算自己有多少力量,不亲近自己的亲族,不能了解对方的心意,搞不清楚谁说错了话。犯了这样五个错误,还要讨伐别人,他的军队覆灭,不是理所当然吗?”
一些补充:
违,背也。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息,一作鄎,姬姓之国。不知初封于何时何人。庄十四年前为楚所灭。息故城当在今河南省-息县。《清一统志》引《息县志》,谓有古息里在县治西南十五里,即息侯国。”息当位于东经114.68,北纬32.32(息县城郊乡徐庄村青龙寺息国故城遗址)。
所谓丧师,对当时的诸侯国来说是灭顶之灾,因为出征时“民”之中的所有适龄男子都在“师”之中,一旦丧师,只好如后来的越国那样,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才可以恢复元气,搞不好就一蹶不振了,息国就是如此。
————————————————————
《桓七年经》:
夏,穀(谷)伯-绥来朝。鄧(邓)侯-吾离来朝。((p 0118)(02070002))
《桓七年传》:
七年春,穀(谷)伯、鄧(邓)侯来朝。名,贱之也。((p 0118)(02070101))
我的粗译:
我们桓公七年春,穀伯和鄧侯分别来朝见,《春秋经》写上他们的“名”,是贬低他们。
一些补充:
穀(谷)和鄧(邓)都在今鄂西北汉水边上,估计其位置为:穀(谷):东经111.56,北纬32.31(谷城县西北十里官庄子)。鄧(邓):东经112.10,北纬32.09(襄樊邓城)。两国远道来朝,不知鲁人为何这么不待见他们,我猜是与他们和楚人(楚蛮、荆蛮)走得太近有关,他们的风俗礼仪与鲁国的正宗周礼估计有很大距离。这两国很快就灭亡于楚国了。
————————————————————
《桓十七年经》: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p 0148)(02170004))
《桓十七年传》:
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p 0149)(02170401))
我的粗译:
蔡桓侯去世,蔡人决定从陈国召他弟弟蔡季回来。
一些补充:
蔡侯-封人即蔡桓侯。
《桓十七年经》: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p 0148)(02170005))
《桓十七年传》: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p 0149)(02170501))
《桓十七年经》:
癸巳,葬蔡桓侯。((p 0148)(02170006))
我的粗译:
这年秋天,蔡季从陈国回到了蔡国,《春秋经》之所以写:“蔡季自陈归于蔡。”就是因为蔡人都赞赏蔡季。
一些补充:
蔡季就是后来的蔡哀侯-献舞。
蔡的位置当为东经114.25,北纬33.26(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以东之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
————————————————————
《庄六年传》:
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馀。”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馀?”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p 0169)(03060301))
我的粗译:
楚文王讨伐申国,经过邓国,邓祁侯说:“这是我的外甥。”于是把他请进城来设宴招待。邓国的另外三位外甥(也是邓国的大夫)骓甥、聃甥、养甥请求杀掉楚文王,邓祁侯不肯答应。三位外甥于是说:“灭亡邓国的,一定是这个人,要不早点想法子,到时候就会像人要咬自己的肚脐眼那样,根本够不着!要动手,现在就是机会。”邓祁侯回答:“要这样,将来为我献祭的祭品人家都不肯吃了。”三位外甥说:“您这回要不听我们三个臣下,将来您的社稷根本就不会有人献祭,您哪还有祭品?”但邓祁侯终究没听他们的。饶是如此,等下年楚文王讨伐申国回来,还是和舅舅翻了脸,进攻了邓国。到我们庄公十六年(此时是庄公六年),楚国再次伐邓,灭掉了邓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楚文王盖武王夫人邓曼之子,邓曼与邓祁侯或为兄妹,或为姊弟,姊妹之子曰甥。”
申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2.53,北纬33.00(南阳市区宛城故城)。据《楚居》“文王自疆郢徙居湫郢,湫郢徙居樊郢,樊郢徙居为郢,为郢复徙居大郢,焉改名之曰福丘。”此时楚国国都当位于疆郢(大郢):东经112.53,北纬31.12(钟祥冷水镇一带)。
由于此“伐申”一役还发生了“巴人”的兵变,“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楚王于是迁驻于湫郢(湫):东经112.64,北纬31.30(钟祥洋梓镇北);后来灭了穀(谷)、鄧(邓),楚王乃迁驻于樊郢:东经112.15,北纬32.04(襄阳樊城区内樊城古城)。再后来楚人曾对“巴人”占了上风,楚王一度迁驻“为郢”(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很快又迁回“大郢”。
《哀十七年传》有云:“(楚文王)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p 1708)(12170401))(109),说的就是此时。此时楚国军队的进军首先是北上灭掉穀、鄧、申诸国,控制南阳盆地;然后则有两条主要路线可行,如陈伟先生所云,一是“东北出方城缺口,由叶邑北行”或东行,一是“从南阳盆地,经过方城山南段的隘口(如大隧、直辕、冥阨),沿淮水北岸展开。”(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 (p 215、218))。我估计楚国军队当是沿前一路线攻破了蔡国,沿后一路线灭掉了息国,自此将疆域扩展到了汝水西岸。
下面是此一段征战相关各地点位置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7
🙂哈,老早写的了。 1 芷蘅 字0 2013-11-20 16:15:00
🙂《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3 10 桥上 字11210 2013-11-19 06:09:05
🙂《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2 6 桥上 字10991 2013-11-19 05:58:34
🙂《左传》中的成语06附:息妫入楚1
🙂好文!不过似乎图看不到 1 西伊 字0 2013-11-20 00:22:48
🙂花!谢谢回复,您说看不见是这篇吗? 1 桥上 字461 2013-11-20 00:57:43
🙂谢花!只是这一篇里的图看不见 1 西伊 字148 2013-11-20 22:5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