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后面有一个跟帖
文革期间教育实际就是以降质量换高数量通过缩短学制(12年变9年),降低教学知识难度,翻牌升级学校等级(初中变高中),降低教师资历的门槛,达到增加数量的目的。
但是如果不在乎数量,更多的重视质量会如何呢?我想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了精英的人们还是会选择出国吧,毕竟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仍旧是与国家的现状和整体政策相违背的,现在印度的精英们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国家投入资金培养精英,反过来精英们却弃祖国而去,这笔钱确实花的不太合算啊,这么看,如果是我做决策恐怕也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教育中去,至少啥也不会的文盲就算上了高小也没本事移民,还得老实在国内做奉献不是,当然了,我也认为文革期间这种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浪费是很大的,可能当时的决策者也只能安慰自己“反正肉都烂在锅里了”。实际上国家真金白银地付出很少,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在1973年(43.6亿)才超过1966年(40.5亿),中间最少的69年才27亿。
学生数量的数据漂亮,面子上好看,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付出获取了最大的面子,这比朝鲜为挣面子盖“金字塔”聪明多了。
前30年的很多政策包括文革对于个体尤其是自身能力很强,家庭比较有背景的个体来说,确实是十足的悲剧,但是对于整个国家,还真不好说。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你们市那时的高考录取率多少? fakeone 字27 2014-01-01 23:49:37
🙂谣言?你经历过那个年代吗? 19 dalong0 字481 2013-12-30 16:47:14
🙂您摆事实讲道理是最有说服力的。 1 daharry 字60 2013-12-31 09:56:17
🙂【讨论】谈一点看法
🙂我的贴子不是说不在乎数量,而是说名实相悖。 1 redapp 字363 2014-01-01 06:52:20
🙂社办学校是一个可贵的经验 4 acton 字1243 2014-01-01 10:39:35
🙂我想我说得明白,我不满的“名实相悖”。 2 redapp 字622 2014-01-01 12:16:49
🙂红色应用,您也太书生气了吧 2 阿四 字634 2014-01-01 20: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