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四川的铁路1 -- 老老狐狸

共:💬78 🌺842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这种拿安徽和全国做比较的做法值得商榷,安徽自己这么比

第一次包产到户是如何夭折的

全省两个月前刚对三十六个县作了调查,每县各抽一个实行「责任田」和未实行的生产队进行统计,结果是实行「责任田」办法的三十六个生产队,平均亩产比一九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而未实行「责任田」的三十六个生产队,平均仅比六○年增产百分之十二。农民包了自己的一份田,耗在地里的时间少了,收的粮食反而多了,扛回家的米也多了,当然十分欢迎

如果说凯迪文章不可靠,这里还有:

曾希圣和“包产到户”

至当年10月份,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据省里对36个县调查表明,施行责任田后平均私产比上年增长38.9%。农民得到了温饱,看到了希望;各级干部增强了信心。这一年,不少地方出现了特殊的人口流动现象———城里干部、教师、职工返乡种田。太和县政府干部就有20多人到农村种田。王油坊生产队从外地回来30多个工人。笔者一位同学,丢下手中的“铁饭碗”,跟他姐姐千里迢迢从江苏跑到安徽去种田。

安徽搞责任田的成功,很快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调查资料显示,1961-1962年,甘肃临夏有74%的生产队、浙江新昌和四川江北有70%的生产队、广西胜县和福建连城有42%的生产队、贵州全省有40%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全国大约占20%。这时,一场恶梦已悄悄向曾希圣袭来。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打电话叫来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这表明毛泽东反对这种做法。但曾希圣没有顺着毛泽东的意思去做,反而恳求道,群众刚刚尝到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吧?毛泽东沉默不语。

曾希圣不是在60年底搞的,而是在61年搞的,就搞了1年。这两个文章的作者不同,但在增长39%上面的数值是一致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