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方舟子,还有司马南 -- 淡山客
如果能找到转基因前和转基因后的水稻产生的大米的成分有哪些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必须是稳定的,这以后才可能通过色谱的方法进行对转基因大米进行监控。
一个生物体内至少有几万种化合物,其中包括糖类物质、脂类物质、蛋白质、核酸、维生素,植物的话还含大量次生代谢产物。每类化合物有针对性的分离方法,但非常复杂。比如蛋白质,任何一个组织中就会有几千种不同的蛋白质,仅仅按溶解性能就可分为水溶性蛋白、稀盐溶蛋白、盐溶蛋白、醇溶蛋白等,如果要提取他们,需要按照他们的溶解性使用不同的溶剂。核酸是相对最简单的,糖类和脂类就太复杂了。次生代谢产物也非常复杂,预测植物中含大约10万种次生代谢产物。将需要的化合物提出来,进行各种处理直到能进行色谱分析的程度,这个过程叫样本的预处理。
用色谱方法确定化合物需要有标准品。依据待测物品在色谱柱中的出峰时间与哪个标准品一致来确定待测物品中是否含某种物质,量有多少。比如仅仅类胡萝卜素这一类化合物,就有至少600种以上,有说近千种。因此,缺乏预研的情况下,色谱是无能为力的。
质谱是根据分子量(原子量)来确定化合物的性质的。
色质联用功能会强大很多,但看我对色谱和质谱的描述可知,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能力真的很有限。
假如明确转基因大米有某方面很强的毒性,那肯定会有研究团队下工夫去做,也肯定能在不需要太长的时间里得到结果,但这样的研究基本过程是这样的:
用各种缓冲液、各种有机溶剂分别从转基因大米中提取有毒物质,提取物进行毒性试验,哪种方法提到的东西是有毒的,则将该种提取成分进行各种分离,比如沉淀、各种层析技术、色谱分离,再将分出来的每个组分拿去做毒性实验,确定有毒的那个组分再进一步分离、分析,得到纯的毒性化合物后,再进行结构测定,通过这样的办法一步步弄清楚毒性物质的性质。再下一步就是用各种方法来处理水稻,看怎么样的处理会使大米中的毒性更强或者变弱,这就是所谓的产毒机制研究,不过这是后话了。
从上面这段描述可以知道,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不是色谱质谱这些分析分离技术,而是毒性检测,假如现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转基因大米有某种毒性(毒性必须是显著的且可稳定重复的,否则在分离过程中会因为缺乏鉴定毒性物质的方法而无法进行下去)。这和公安破案是一样的,如果坏蛋不作案,公安是找不到这个坏蛋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4 层
🙂不愿意做的原因是99.99%的概率发现不了任何东西 1 雨落幽燕x 字275 2014-03-20 19:17:22
🙂现在还没有技术能够将一种生物中的所有物质检测出来 2 石老人 字699 2014-03-14 11:52:45
🙂既然知道的不多 花大熊 字128 2014-03-14 12:55:16
🙂应该努力,但问题是现在技术方面还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检测转基因食品用的是pcr lrs 字0 2014-07-17 00:24:35
🙂是的 3 花大熊 字327 2014-03-14 22:13:43
🙂已经有很多实验发现转基因导致化学成分的剧烈改变 思想的行者 字4230 2014-03-15 09:15:47
🙂如果然如此,那是真正的重大发现,那研究者应该深入做下去 5 石老人 字442 2014-03-16 0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