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2 -- 桥上
下面则是《吕相绝秦书》的下半部分。
《成十三年传》:
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p 0863)(08130303))(078)
我的粗译:
等到主上(指秦桓公)接位,我们的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这回是不是能好好爱护我了呢!)”但主上您还是不愿和我们友好,反而趁着我们遭到狄人的侵扰,入我河县(杨注:刘文淇《疏证》谓河县疑是河曲之变文。),焚我箕、郜,糟蹋我们的庄稼,杀害我方边境上的居民,于是我们又举行了辅氏之聚(杨注:辅氏之聚即辅氏之战,战争要聚众,故战亦曰聚。)。
主上也后悔惹出这么多事,愿意得到两国的先君献公和穆公的庇佑,就派了伯车来吩咐我们的景公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勋。”说是要和我们景公一起增进友谊,减少猜忌,恢复过去的友好,维护前人建立的功业。
但是言誓未就,我们的景公不幸去世了,我寡君才与主上有令狐之会(令狐之会就是本篇开头两国君主的隔河相会),主上又心生恶念,背弃盟誓。白狄和主上同处一“州”(雍州,大体相当于今之陕西甘肃一带),是主上的仇讎,也是我们的姻亲,主上派人吩咐我们说:“吾与女(汝)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主上又有二心于狄,派人对他们说:“晋将伐女(汝)。”狄人虽然接受了主上的说辞,但很讨厌这种行为,就告诉了我们。
楚人厌恶主上的二三其德,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已经背弃了令狐之盟,派人来和我们结盟,准备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我虽然和晋国打交道,但什么对我有利我就会照什么去做。)’不穀恶其无成德,所以通报给你方,不能让那些反反复复的人得利。”
诸侯们全都知道了这些话,大家痛心疾首,一起来支持寡人。寡人和这些诸侯现在都等着主上给我们一个交代,我们只想与贵国交好。主上要是愿意照顾到这些诸侯的意愿,可怜寡人的处境,愿意莅临我们的盟会,则寡人之愿也,这样寡人和这些诸侯会很高兴能退兵,岂敢挑起战乱?主上要是不施大惠,寡人没有本事,也就不能说服各家诸侯退回去了。现在斗胆把这些都呈报给了主上的执事,请主上的执事斟酌怎样更有利。
一些补充:
“引领西望”(yǐn lǐng xī wàng),或者有人用为“引领而望”(yǐn lǐng ér wàng),也有人用为“引颈西望”(yǐn jìng xī wàng),也算是一个成语吧,当然这里的“引领”与现在的常用词“引领”无关,这里的“领”就是“颈”,脖子,“引领”是说伸长了脖子。
还有“言誓未就”(yán shì wèi jiù)应该也是某种成语。是“口血未干”的文雅版,都是形容盟誓完成不久(就背叛)。
“辅氏”(杨先生注:据《朝邑县志》,朝邑西北十三里有辅氏城,则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不足二十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13,北纬34.88(大荔县东步昌乡-小伏坡村)。
“箕”杨先生注:
箕,《汇纂》据杜《注》谓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南三十五里,顾炎武《补正》疑晋襄公时此箕城未为晋境。江永《考实》谓“此年狄伐晋,白狄也。白狄在西河,渡河而伐晋,箕地当近河。成十三年《传》云秦‘入我河县,焚我箕、郜’,是近河有箕。”因考证箕当在今山西省-蒲县东北,旧有箕城是也。阎若璩又以箕在今山西-榆社县之箕城镇。从卜辞及周初铜器铭文考之,榆社南之箕城镇,恐是商及周初之箕,其字作“[上己下其]”,非此箕也。江永说较可信。(《僖三十三年经注》(p 0493)(05330008))(04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蒲县城在今县西南二里。隋大业初县治此。《志》云:县东北有故箕城,隋开皇初蒲县治也。大业二年,移于新城。唐武德初,复移于城东,即今治矣。”
据此,我颇疑“箕”就在今蒲县附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13,北纬36.43(堡子村)。
“郜”(杨先生注:郜,沈钦韩《地名补注》以为在今浮山县南,不确。或以为在今浮山县西。高士奇《地名考略》以为是“滨河之邑”,疑当距箕不远。),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5,北纬36.5(“箕”方向的河滨一带,马斗关渡口东岸)。
不过我还有些疑问,如果这里的“河县”就是“河曲”,则“箕”、“郜”似不当如此靠北,或亦为“河曲”附近的城邑。且当时“梁”和“芮”都已入于晋国,如果是在北方的“河县”(“芮”?)和“箕”、“郜”的话,由于已在所谓“碣石——龙门”农牧分界线以北,当时北方应主要是戎狄的势力范围,则“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垂”这一军事行动恐怕也是以戎狄为主的。
杨伯峻先生还注意到《绝秦书》的口吻,指出:
此文称“寡君”三次,“我君”一次,似是使臣口吻,然而(后半部分之后半段,即下面所云的“后半截”)称“寡人”五次,又似是晋君口吻,此古人行文不严密处。马宗琏《补注》将此文分为两截,谓前半截自“昔逮我先公”至“寡君不敢顾昏姻”为吕相口吻,后半截自“君有二心于狄”至“实图利之”为吕相代晋厉公诘秦口吻,未必确。
下面再贴一遍秦、晋两国一些地点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从中可见两国之间势力的消长,例如,文二年晋国夺取了汪和彭衙,文十年梁和芮亦为晋国所有,到这时秦国的疆界应该已经离开了黄河:
而且在渭河北岸洛河与泾河之间当时曾有一大片泽薮,大概是修了郑国渠以后才消失的,见下图(出自史念海 《河山集》 九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 100)《釋《禹貢》雍州“終南惇物”和“漆沮既從”——重读辛树帜先生《〈禹贡〉新解》后记》):
由此可见,很可能此时秦国的疆界已退到了泾河、渭河、潼关以西(武城以东)一线。
————————————————————
《成十三年传》: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鍼为右。孟献子曰:“晋帅乘(shèng)和,师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于师。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迓晋侯于新楚。((p 0865)(08130304))(078)
我的粗译:
秦桓公既与晋厉公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与楚,欲道(导,繁体字为導,道的孳乳字)以伐晋,诸侯是以睦于晋。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驾驭指挥车),栾鍼为右。孟献子曰:“晋帅乘(shèng)和(“帅”代指将领,“乘”代指下级军人,所以这里是上下一心的意思),师必有大功。”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秦官职)女父。曹宣公卒于师。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迓(迎接)晋侯于新楚。
一些补充:
这一段基本上没什么可翻译的,所以我就没有翻译。只有个别字今天不太常用,加了一些注。我觉得《左传》有时候和现在的语言真是差别不大,我的体会是,如果有觉得不易懂的地方,大多是对词义不够熟悉。
“麻隧”(杨注:麻隧,秦地,《清一统志》以为在今陕西-泾阳县北,《方舆纪要》以为在泾阳县西南。疑《一统志》近是。),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8.8,北纬34.6(泾阳县北)。
“侯丽”(杨注:时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晋自东北向西南进军,济泾亦自东北向西南,候丽当在泾水南岸,或以为在今礼泉县境。),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8.5,北纬34.5(礼泉县东)。
“新楚”(杨注:新楚,秦地,当在陕西旧朝邑县境(朝邑今已并入大荔县)。),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1,北纬34.8(朝邑渡口——蒲津渡附近)。
————————————————————
《成十三年传》:
成肃公卒于瑕。((p 0866)(08130305))(078)
《成十四年经》:
秦伯卒。((p 0868)(08140007))(078)
《成十六年经》:
夏四月辛未,滕子卒。((p 0877)(08160002))(078)
《成十六年传》:
夏四月,滕文公卒。((p 0879)(08160201))(078)
一些补充:
成肃公(成子)之死是本篇上一部分中刘康公(刘子)预言了的:“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结果成子虽没有死于战时,却死在了回家路上。
“瑕”(杨注:瑕,有数说,《中国历史地图集》谓在今山西省-芮城县南,江永《考实》疑即文十三年《传》晋大夫詹嘉之邑,则在今河南省-陕县南四十里。战国时属魏。《战国策》屡言焦、曲沃,知瑕即曲沃,灵宝县东南旧有曲沃镇。),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04,北纬34.68(灵宝-南曲沃)。
秦伯即秦桓公。杨伯峻先生注曰:
《经》未书名,高闶《春秋集注》云“史失其名”。但《春秋》此后于秦君之死,皆仅书“秦伯卒”,岂皆“史失其名”?
我觉得杨先生可能考虑的是由于“东道之不通”,秦国此后一直与鲁国并无“太史间交往”,所以有关秦国的消息均非来自秦国自身,也就不会按例出现秦君的名讳。
秦桓公死于那一战的第二年。
滕子就是滕文公,据上面的《春秋经》,滕文公参加了各家诸侯对秦国的讨伐,他死于那一战之后第四年。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左传》中的成语12 28 桥上 字4558 2014-05-19 05:02:00
🙂好文 1 何处悲声破寂寥 字85 2016-06-05 06:55:01
🙂《左传》中的成语12附:吕相绝秦2
🙂《左传》中的成语12附:吕相绝秦1 14 桥上 字10223 2014-05-20 05: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