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支持邓小平 -- 夏至欧锦
林毅夫认为改开初期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社体制变成包产到户,效果占同期增产47%,化肥供应、种子改良等也有很大的影响,提高粮食收购价影响不大。
另一些研究实证分析了1978后多年的粮食产量、收购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农村/城镇收入比例变动,做回归分析,认为提高粮食收购价是非常重要的增产因素。
这方面论文是很多的,不一一列举了。
有必要指出的是,公社体制变成包产到户,增产效果是一次性的,换一句话:82、83连续两年增产9%,应当有包产到户提高积极性的贡献,84年较83年增产5%,增产这部分,很难还说是包产到户的功劳了,毕竟,82年底,采用包产等方式的比例就超过80%了。
84年,粮食产量创下4.07亿吨新高,全国出现卖粮难,很现实,85年立马减产7%,产量已经低于1983年。再次突破84年的高点,已经是89年的事儿了。
从长周期对比来看,1982-2013年,包产到户32年的粮食年均增产1.94%和1958-1979年22年公社体制下的粮食年均增产2.45%没法比。
年度 粮食产量(万吨) 年均增长率(%)
1957 19505
1958 19765
1979 33212 2.45%
1980 32056
1981 32502
1982 35450
2013 60194 1.94%
另外,在公社体制下,卖粮的流程是,生产队收获后先交实物农业税,然后按征购定额和价格交售粮食,剩下的,按户分配基本口粮后(这是按人分配),再按工分分配工分粮(这算是按劳分配的部分,看浙江某生产队多年的分配台账,工分粮和基本口粮比例一般在1:4左右),还有余粮的话,就是提取储备和交售超定额粮食(超购价格比征购价格高一些)。
除了分粮食,农民还要分钱,钱主要来源于交售征购粮和超购粮,生产队留够第二年农药等花销后,剩下的按工分分配。
当年大寨一个全额日工分,分值在1.5元左右。我母亲下乡9年,她所在生产队最初一个工分日值1块到1块二,后来人多了,降到8、9毛,他们生产队是全公社最好的一个,其他队,要差不少。
具体到1979年提价,征购定额减少50多亿斤,价格提供20%,即使没有超额交售粮食,生产队售粮减少7%,但售粮收入增加11%。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我只说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黄河清 字96 2014-09-18 09:15:45
🙂你说的时间关系是错的,承认这点,面子很难受? 老老狐狸 字0 2014-09-18 09:40:44
🙂抱歉,我的文字表达的不够清晰明朗·· 黄河清 字524 2014-09-18 10:06:55
🙂提价和包产,谁对粮食增产大,有不同的研究
🙂你说的这些,和我的记忆就相符合 黄河清 字96 2014-09-20 01:14:03
🙂boi de 贼不走空 字1 2012-09-24 22:35:42
🙂岳阳说的几条至少在我老家完全不对, 10 往往外 字779 2012-09-21 01:23:46
🙂送花得宝 打发时间 字138 2012-10-11 09: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