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国战争】陇右西凉 -- 再论魏延的子午谷奇袭 -- 萨苏
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诸葛亮唯一的错误就是在独木桥上求了一下稳妥。
孙子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蜀汉北伐则与此相比有什么呢?
秦岭艰难险阻,此所谓圮地。圮地则行。蜀汉一直企图迅速通过秦岭,但是一直徘徊于此。先夺陇右是为了避开这一不利地形,是合理的想法。
入于陇右三郡,此所谓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轻地则无止。所以不能仅以三郡为止。取三郡必战于三郡外。
所谓子午谷一类跃进长安的计划,则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所以如果真的要跃进长安,无论如何都是一场惨烈的大战,风险很大。而且跃进长安还是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重地则掠。所以进取长安,必须有大军随后去掠夺周围城邑,收获资源是一方面,利用先声夺人的威慑时机,迅雷不及掩耳,趁敌人被打蒙的机会迅速奠定局势才最重要。
而无论怎么说,蜀汉进关中,都是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围地则谋。因此进取关中的计划必须精心设计,必须要有巧思。单纯的按部就班是违背局势的。
所以从孙子兵法上来说,诸葛亮的战略和魏延的战略都存在问题。诸葛亮的问题是战略设计存在问题,魏延的问题是战略执行成功率存在问题。二者的不同点就好像同样是烧水,一个是用煤油灯烧水,即使做对了也烧不成水,一个是用火焰喷射器烧水,水有可能烧好,但是也可能把屋子烧了。
以蜀汉的局势而论,国力那么差,对峙是没有前途的。冒险一点,赢了就是在夺取天下的道路上迈进关键一步,输了就只好回去憋着守山,有一定机会完蛋,不过最大可能是再等五年十年积累力量。不冒险,则输赢都无所谓,因为不冒险最终就是输。在军事上,有时候不冒险就是最大的险。
这和刘邦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刘邦在汉中,大军纷纷逃亡,自己也快完蛋了。所以刘邦必须进关中。但是进关中是快是慢呢?刘邦选择了速进而不是缓进。也就是上去就跃进关中展开大战。难道刘邦不害怕失败吗?因为刘邦很清楚,自己其实没有退路。刘邦毕竟是打老了仗的豪杰,诸葛亮毕竟缺乏这样的经验。诸葛亮的设计并没有决战的影子。显然的一点,他没有预设战场,没有逼迫敌人必须与他决战。
诸葛亮的问题是,他以为自己有退路。其实,天下事往往是没有退路的。
蜀汉经过夷陵之战的打击,军心已经损失很大了。同时国力又远远不如对手,他们其实没有什么退路了。
北伐失败,蜀汉损失的太多。特别是马超的声望,其最大价值就在第一次使用时。
所以蜀汉完全承受不起失败。
可惜诸葛亮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只能孤注一掷。
机会总是有限的,你不抓住机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别人一时心软想帮你办点事,你牛哄哄的说过几天再说。过了这个时机,别人就开始推三阻四了。时乎时不再来,诸葛亮没有充分利用时机,令人惋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乎卒伍。实践是筛选人才的真正考场。
诸葛亮经历过赤壁大战,又曾用南中战事练手,但是依然在决战中略显青涩。太可惜了。北伐一战,略有纸上谈兵的缺憾。
孤注一掷的机会,错失了。
现在想想,刘邦当年出陈仓,真的是孤注一掷啊。
我也因此越发明白,当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反围剿时能够在敌人20万大军的包围之下,在上级反复督促之下,在敌前集中三万主力隐蔽待机25天,究竟是什么样的高度自信、高度理智和高强组织能力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诸葛亮不是不允许魏延别领万人。 10 解甲 字313 2015-02-16 14:46:43
🙂其实诸葛亮真正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独立带兵经验 14 林风清逸 字328 2015-02-16 20:21:22
🙂有一部分地形原因。 13 解甲 字386 2015-02-17 02:32:52
🙂刘伯承说得对
🙂刘邦态势比诸葛亮有利多了 4 电子赵括 字210 2015-11-13 03:00:44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赵括他爹说的! Joinway 字38 2015-03-03 04:40:12
🙂那时是冷兵器时代,打冷兵器的仗,这一点非常明显 说几句 字24 2015-11-12 14:35:29
🙂亮才疏学浅,号称知兵,竟不知马服君之语,惭愧惭愧 林风清逸 字0 2015-03-03 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