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座(序言)我如何从民主教信徒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本因坊幻庵

共:💬53 🌺5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记得大多是单次实验

这个实验对不同的对象作很多次,但每个对象只作一次.是否有研究对一个对象重复实验,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记不清了。

Matthew Rabin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假设我们效用函数中有“公平”这一项。A的方案触犯了B的公平感。B拒绝A的X=90的方案就如同B用10块钱买“公平”这个消费品。这个解释有一定道理,但还不能完全说服我。

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Matthew Rabin有两篇很好的综述文章。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XXXVI, 11-46, March 1998

"A 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6(4-5), May 2002, 657-685.

(这一篇可以从他的网站下载)

我记得是David Kreps举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大约是《纽约时报》资助他两万美元做实验。他选择一个班的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选择一个从0到100的整数,记下来,交给Kreps。Kreps计算出所有选择的平均数,谁的选择离这个平均数的三分之二最近就会得到2万美元。(你会怎么选择呢?想完再往后看。)

这个问题的纳什均衡是所有的人选择0。假设所有人的选择在0到100之间平均分布,平均数是50,那么最优选择是37,因此所有人都会改选37,但如果这样,最优选择会变成25,37不可能是纳什均衡。依此类推,只有当所有的人选择都是0,才会达到纳什均衡。

实验结果是最受欢迎的选择是25,其次是37,有几个选0的,大概是经济系的学生。最终一个选18的学生拿走了那2万美元。

这个例子说明人的行为不是彻底愚蠢的(没人选择100)。大多数人可以进行一步到两步的推理(37,25),过多步数的推理并不是最优选择。最理性的行为是考虑到其他人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