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雷思海:巴黎恐袭世界要巨变,美国锁定中国的战略就这样意外 -- 渔儿漂漂

共:💬232 🌺1767 🌵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跟一个,沈宝祥的:《理论动态》有两篇文章,引起不小的风波

《理论动态》有两篇文章,引起不小的风波,而且后果严重,影响深远。

这两篇文章是:《谦虚谨慎与实干精神》,写作者:孙长江,《理论动态》第282期,1981年6月10日。

《跳出圈子想问题》,写作者:王聚武,《理论动态》第296期,1981年8月20日。

关于此事,吴江在《十年的路》书中,有全面的记载。我不是主要当事者,但也是直接当事者之一。《理论动态》这两篇文章的事,至今仍是历史悬案。我撰写这篇文章,是将我所知的情况如实记载下来,对吴江的叙述作一些补充,也有一些是对吴江叙述的补正,立此存照,以正视听。

关于第一篇文章

有关《谦虚谨慎与实干精神》这篇文章的情况,先将吴江的记载抄录如下:

“这件事发生在一九八○年十二月中央政治局批评华国锋并决定将他的辞职要求交六中全会去讨论之后,大约在一九八一年二月间,当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党校副校长冯文彬,突然向我提出建议,《理论动态》要写一篇文章反驳一种议论。

冯文彬不负责《理论动态》写文章,也从来不过问《理论动态》的事,这次要求《理论动态》写文章,并且是要反驳一种议论,是什么议论呢?据他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中央批评了华国锋,华国锋准备辞职下台,有人对此抱不平,因此流传一种说法,说华为人厚道谦虚,做事也比较谨慎,未可厚非,而现在上来的新领导人(主要指胡耀邦)倒不够谦虚谨慎,说话随便,很有可能把事情搞糟。冯文彬说:这种说法可能由于不了解情况,也可能别有用心。

书记处议论了这个问题。冯文彬特别说,陈云同志的秘书王某也认为需要写篇文章批驳这种议论。冯说,文章要求说明,究竟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谨慎谦虚,现在我们的事业所需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那种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害怕创新的消极情绪和作法,不是什么真正的谨慎谦虚。

我对写这样一篇文章持保留态度。因为一则,华本人已主动提出辞呈,按情理不宜再写此文;再则,文章不能指名道姓,一般化的批评反而容易阻塞言路,显得没有器量。因此我颇费踌躇。但冯文彬几次直接催促‘动态组’写这篇文章。我于是请研究史学的孙长江执笔试一试。

为了选择适当的角度,文章停停写写,一直拖了几个月。勉强写成后,经‘动态组’集体讨论,然后由我审查签发,以《谦虚谨慎与实干精神》为题,刊登在一九八一年六月《理论动态》282期上。

这篇文章我事先没有向胡耀邦报告,因为据冯文彬告诉我,此事已在书记处会议上议论过。文章刊出,冯文彬又没有同我商量,直接将文章送给《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又转给了新华社,准备报纸刊登后向全国播发。不几天,冯文彬找到我,神情紧张地告诉我一个不祥的消息,说:有人将这篇文章送到上头去了,说这篇文章是针对陈云同志的,因此引起了一场误会。陈云为此直接责问胡耀邦。胡摸不着头脑,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冯文彬说完等我的回应。我什么也没有说,转身离开了他。对这种事我能说什么呢?

事后获悉,这篇文章是被一位经手的大概具有特殊嗅觉神经的人上送胡乔木、邓力群,然后又到达陈云手里。文章‘针对陈云’的罪名就此成立。(这里特别提一下,上送文章的人不久果然很快升了官,真可谓‘立竿见影’!)”(吴江:《十年的路》第117-119页)

这是吴江讲的情况。下面讲我接触到的情况。

我住在中央党校大院北边最后一排房子,房后不远就是围墙。冯文彬住在前面,隔开两排房子,是甲级楼最前一排。我们每天早晨都锻炼身体。我在路上跑步,冯由夫人陪同在路上散步。地方不大,来回都会碰面。大概是四月间(不是吴江说的二月间),有一天早晨碰上冯,他叫住我说,有一种说法,在第一线实干的人是不谦虚谨慎,不干什么实际工作的人倒是谦虚谨慎,你们《理论动态》写一篇文章(大意)。上班后,我立即向吴江汇报了冯文彬的话。这样,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概过了两个多星期,那天早上,我骑自行车上班,经过冯家的门口(这是每天必走的路径),他在门口呼叫:沈宝祥!我下车到他那里,他问,那篇文章写了没有?我说,我已经向吴江同志汇报了,写作情况我不知道。冯说,这是陈云同志的话,你们要赶快写。我一听是陈云同志的话,就觉得这事重要,到办公室后,立即给吴江打电话,汇报冯的话。这也引起了吴江的重视,大概很快就将这个任务交给孙长江了。吴江说,冯文彬几次直接催促。他们是否还通过电话,或另有接触,我不知道。我记得孙长江很伤脑筋,来找我们问,这篇文章该怎样写,我们进行过议论。吴江说,“拖了几个月”,实际上,这篇文章的写作还是抓得比较紧的,前后大约一个多月时间。

我的日记有记载:

(1981年)“6月2日下午,小组讨论通过《谦虚谨慎与实干精神》(孙长江写)”。

按照胡耀邦的规定,《理论动态》刊登的每一篇文章,不论作者是谁,都要经过理论动态组集体讨论修改通过后,才能送他审阅。讨论这篇文稿的具体情况,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当时,我们对中央最高层的情况,特别是有什么矛盾,确实不知道,也不敢乱想。平时胡耀邦同我们谈话中,对邓小平和陈云都是很尊重的。从我个人来说,对他们二位都很崇敬。我们当时的认识是,这篇文章是宣传陈云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是支持耀邦同志。批评陈云,绝对是不可设想的事!这是当时基本的情况。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下讨论和处理这篇文章的。

顺便说一下,冯文彬同《理论动态》的关系。

吴江说冯文彬从来不过问《理论动态》的事。实际情况是,冯经常参加胡耀邦召开的理论动态组会议,也发表一些意见。每年一次的《理论动态》创刊纪念活动,冯都参加了。这既表明是冯对《理论动态》的关心,也反映了冯与胡的特殊关系。以后,胡耀邦的职务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忙,有时顾不上《理论动态》的工作,而冯又同时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他几次召集我们理论动态组人员开会,讲一些情况,也提出一些题目。

如果以坦荡的胸怀看这篇文章,不可能读出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玄机,有什么特别的针对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