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共:💬190 🌺117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棉妈论语别解(十四)

【原文】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夫子说,用官府的政策命令去规范百姓的行为,用刑罚去处罚违反法令的人,即便是百姓免于刑罚,内心却没有建立起自我约束的道德信念,即没有对违反法律法令的羞耻之心,只是害怕惩罚罢了。如果用道德(社会舆论、民间监督)去引导百姓的行为,用礼仪形式去约束和惩处违反道德的人,老百姓自己内心会自我反省(内于心)和约束自己不去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形于外),(这样一来,统治秩序自然就有序了)。

这里再强调一下,耻是个好词儿,知耻近乎勇!知耻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是内心的自我反省,过能改,归于无。

无耻才是个坏词儿,说明一个人三观不正,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而可耻,是外人看一个人不知道自我反省只好大家来帮吐吐吐沫的意思。

这段话我最初看起来也和大家一样。再看再看,忽然发现孔夫子也是讲群众路线的么!

你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这些事是官府或者说是统治阶级要做的事情。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呢,是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口口相传宣讲社会公序良俗,同时也利用群众舆论监督道德的实行。再引导群众重视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婚丧嫁娶的礼仪,接人待物的礼仪等等,这些事要是都做好了,岂不是天下大同?

这个也不算是空想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休养生息的政策达到文景之治,岂不是正是孔子当年的“为政以德”的现实推演?

只要没有外部军事压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只可惜,当年的外部环境不允许。所以孔子的失败,并不是他理论的失败,也不是他个人的失败,是他的理论太超前了,超前几百年,甚至超前几千年。

本小节进一步对比说明为什么要为政以德。并且利用了反证法。孙子兵法讲“上将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这里孔子也用了这种论证方法。上治“以德”,其下“以政”。也就是“攻心为上,刑罚次之”。

治理老百姓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惩罚犯罪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个是根本。不教而诛谓之虐也是这个意思。

你不能说制定法令不是为了惩罚犯法的人,但是惩罚不是最终目的,法律是告诉人们做事的底线在哪里,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就好了。主席曾说原子弹在发射架上的威力是最大的,也是这个道理。

天下大治是没有人犯法,而想要没有人犯法,就要加强事前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就是德政。如果等人犯罪了抓起来,已经是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强调预防犯罪比打击犯罪更重要。

在我看来,企业文件的建设就要从人的思想工作入手,要普遍提高人们的敬业精神才是正途。用规章制度来约束人是需要的,但是能不动用尽量不要动用。不是人愿意遵守规章制度,而是人们压根就没有违背企业利益的意愿,那这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才算合格。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先把大家当成好人,利用吸引力法则,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领导者如果把员工想成思想境界高,那绝大多数员工便不好意思低给领导者看。

据说有的企业从不规范员工迟到早退这些事,据说也办的挺好的!

不过当然,大多数企业是不能比的,这和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关。

我们国家治国向来是儒道法三管齐下。用前面那个心理学公式来讲解就是既在动机上做思想工作,也在过程中设置制度管理障碍,同时也一定要让违法的人承担后果。

单独侧重于哪一个方面,都失之偏颇。不过从投入产出比来说,还是思想教育最省钱,性价比最好。

如果侧重于严刑酷法,在企业就表现在用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员工,这么做的企业老板出发点是什么呢?就是觉得自己手下都是一群歪货,不狠管狠罚是不行的。最后,当然结果大家都预见到了:员工会用行动证明给你看,我们确实是一群歪货!

越管越麻烦!

人群什么时候都分三六九等。对绝大多数人,用做思想工作的方式让他们不想违反公司的纪律。对于觉悟较低的人,用制度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为违规设置障碍。对于不能教育的一群人,利用制度和规章惩处他们。这些都可以有,但是要做好思想工作争取工作和改造工作。须知惩罚不是最终目的。改造才是。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夫子自述的自我成长之路。这个成长不是成功,是思想上的成长和各种反思。通常的翻译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种翻译怎么说呢?话是说了,但是并没有把孔夫子阐述的思想变化的路径说清楚。或者说,这种解释的格局太小了。

首先说15岁立志于学。上述的翻译说是学习。好吧,就算是学习,那么学与习的内容又是什么?现代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可那时候还没有这些科目嘛!这里的学,就是开篇的那个学。是学道,是探究世界普遍运行的规律,是研究社会人群和谐有序共存共荣的发展途径。并且要边学边习,才能有得,也就是要在实践中获得检验。

三十而立,不是成家立业的立,不是自立的立,而是立志的立,站稳立场的立。三十岁了,通过自己的学与习,算是把志立住了。十五那年,是有志于学,能不能立住志,还是个未知数。这里有句俗话可以表达有志于学与立住志的区别:有志者,立志长;无志者,常立志。三十而立,把志立住了,不漂移,不动摇,坚持到底不放弃。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的信仰。应该说这时的孔子已经享受到了探求真理的乐趣。因为这时候做什么怎么做,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四十不惑,便是三十以后立志守志,到了四十岁,不会被任何与自己追求志向不一致的言语或行为所迷惑。四十岁,已经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和金刚不坏之身。不惑,便是直接用自己的立场和价值观去判断别人的话,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不惑,便看得更真,不会被别人的语言行为干扰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我自己,三十岁开始真正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那时候只是信仰,还不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判断社会上的各色行为和各种舆论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真正是到了四十岁以后,读得懂毛选了,这时候再有人说各样的理论就不会再说:“也挺有道理的呀!” 。尤其是再看西方经济学理论书籍,马上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去批判。

所以说做到不惑其实是非常难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人如果没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价值观,便会觉得,人家说的这个也很有道理呀,哎呀,那个说法也不能说全错。我是不是太偏激了?我是不是要修正一下自己的思想?这就是迷惑。立场一旦坚定,对便是对,错便是错,在价值判断上不会摇摆不定,不会再有模棱两可的结论。网上似是而非的结论,有些人还同情某些坏蛋,这些大多是用人性去批判革命性。这就是立场不坚定,还没有达到不惑的境界。

五十知天命。四十岁不会被人所迷惑,但对于道德的作用还有些没参透。到了五十岁才明白,有些事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了。不是人做得好就一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所以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其余的,都交给老天爷去安排。知天命,便是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既要自己努力,还得承认个人努力的结果受制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那么六十而耳顺呢,便是心态平和了。听人说什么话都能会心一笑。为什么要笑呢?因为就是很好笑啊。要么笑小朋友天真幼稚,要么笑学生错得可爱,再笑哎呀,这种蠢话蠢念头原来我也有过呀,如果学生说的甚合我心,那更是要开怀大笑的么。所以,六十耳顺,听什么都不在意了。不会跳起来撸起袖子跟人吵跟人辨。60岁以后明白了,有些道理就是得到了一定的年纪有了相当的阅历才能明白。所以60岁以后,别人怎么说,说什么都是对的。

七十岁以后么。人生七十古来稀。自己到了七十岁以后,思想与言行高度融合,已经不需要提醒自己遵守什么礼仪规范了,怎么做都是合乎规矩的。甚至可以说,已经不会做不合乎礼仪的事情了。这便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大道无形,大德无疆,我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遵从。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也是告诉学生们提高思想修养是一过程。人的思想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科学地面对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高度融合,内化成信条自觉去遵守,甚至不需要自己提醒自己。孔子拿自己举例子,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一个人职场的成长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同样不能一下子完成。说一个人看了几本书听了几场讲座就成为职场高手,那是不现实的。既不唯物,也不辨证。积极努力地学与习只能说缩短这个时间,但不会速成。

通宝推:mezhan,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