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棉妈论语别解 -- 王小棉她妈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里开始,颜回出场。颜回,字子渊,小孔子30岁,鲁国人,孔子的最得意门生,貌似没有之一 。颜回和子贡差不多大,比曾子、子夏等大了十来岁,所以你看子贡和颜回对孔子的评价在论语里他们能说的话别人就讲不出来。
颜回智商情商双高,可惜慧极必伤。
这一小节,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讲了一天也不见他提出疑问,或则提点反对意见,看起来好像很笨的样子。等他退下之后,我观察思考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都能理解并尽力照着做,颜回不笨呐。”
从此节以下3节,是孔子作为老师的一些感慨。
这一节是说自己作为老师,愿意从多方面听取学生的意见。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他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也就是我们说的思想碰撞。
孔子感慨道:颜回这个家伙,从来啥也不说。不过还好,我私下观察一下发现他这是对我讲学的全面的肯定,不仅肯定,还能够发扬光大。
虽然后面对颜回给予了肯定,但是这句话,其实是在发牢骚。
我当老师有体会,课堂上一群人你说什么他们都不吭气,既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就是乖乖滴你说啥就是啥,那样的课,上得让人想死。
所以领导开会要积极表态,积极发言,或者至少要有表情有回应。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上一小节孔子说“回也不愚”。他怎么看出来的呢?这一节就说了三句看相秘诀。
人人都能学会算命。只要学会用这三点去看人,就可以变有道高人了。因为早几千年孔夫子就说过了:“(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做事的方法,考察他到底要个什么结果,这样看去,一个人能往哪里隐藏呢?一个人能往哪里隐藏呢?”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而探照灯下,谁能隐藏得了真实的自己呢?
所以,所做事情的出发点,立场。 所由,做事所用的方法途径。所安:安于什么结果。也就是前面心理学的那个行为三段论。动机过程和结果。所以我总跟学生强调一定要把这个三段论内化于心,什么人什么事用这个去框就好了。
知乎上有人立帖:射雕英雄传如果以杨康的视角,写本小说会是怎么样?
我回帖:没啥,不过是一个内心极端自私的人看世界罢了!杨康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常人看起来是坏人也无奈,那是因为常人连受他迫害的资格都没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杨康做的事情,表面是无可奈何,实质上所有的行为只有一个出发点:自私。
结果有好几个人回复我说人都是自私的,一个网友甚至说你要杨康杀完颜康,还不是自私。
于是我写了个回帖:
人性层面的自私是不能否认的,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道德层面的自私。
杨康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且是损人利己,所以我们要批判。如果杨康为了养父的利益杀了郭靖,我们说他是坏人,这才是基于立场的判断,但杨康显然不是。
能跟杨康作对照的悲剧人物也不是没有,金庸笔下的萧峰便是。我们说萧峰是英雄,因为萧峰所做的一切,除了立场和我们契合以外,他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别人,或者为了信仰。
道德之所以谴责自私,是因为作为人,别人不自私才能成全我们的自私。这就是人性的自私!那么作为社会人,我自己做不到大公无私,但我敬仰能够为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英雄!
这里我没有大段地写,也是没有那个功夫,另外我觉得说这么多应该可以了。其实还可以再写好大一段:
人作为社会人,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改造自己来适应社会。用道德的自私来约束人不能损人利己也是改造人性的自私。如果只有人性的自私,那人的世界和动物的世界又有什么区别呢?
人要学习和劳动,这是强迫自己与人合作,就是社会性,如果单讲人性,谁要去学习?谁愿意去劳动呢?都不学习劳动,又怎么能建立起现代的工业文明?单为了活下去,动物也没有都灭绝嘛,比如动物园的动物,除了没有自由,其他都好,但那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所以看一个人做什么,要先看他的行为动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了某个小团体服务?是为了某个人服务?还是就是为了自己?
举个政治正确的例子。比如同样是贪污受贿,某些人做了是为自己就贪财,所以下场被抓住了都不怎么妙,但是某某某就没关系,为毛?因为人家是为了安皇上的心,是告诉你看我,也就这点子出息,没有觊觎皇位的野心。甚至我贪财好色就是为了自污,大家对我口碑这么不好,我哪还有脸去争皇位?谁会傻到跟我一起干?所以您就放心吧。这样,怎么贪财好色都没关系,贪的好,贪的妙,皇上喜欢哈哈哈!
这也是动机不同的区别。
看一个做事的动机一般用来区分好人坏人。比如同样是砍掉人一条胳膊,坏人砍人胳膊是伤害,医生砍人胳膊是救命。如果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别人好,那我们一般判定他是个好人,如果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了别人坏,那我们一般判定这个人是个坏人。
要是说坏人做坏事结果有了好的结果,那功劳也不顶不了多少罪。比如说,一个人要把一个傻子推下山崖摔死,傻子在生死一瞬间忽然头脑清明了,没摔死反而摔聪明了。那能说这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吗?阴差阳错而已,坏人还是坏人,傻子的家人可能会饶恕坏人的罪过,但绝不会当做恩人来敬仰。
穿越小说里讲宅斗有一种方法叫做“养废”。就是说管家的女主人对原配子女或者庶出子女非常好,绝对的娇生惯养,然后就给养成了大少爷大小姐,全不成人。那从行为过程上看绝对是好的,但因为动机和结果是坏的,所以也是坏的。
再有,动机可能是一样的,看行为过程也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人。比如说人人都想赚钱,都想要成功。孔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就是有道德修养的圣人。如果普通人通过劳动,靠多能鄙事去赚钱,按照现在的道德观念,也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损人利己,那么即便是动机没有问题,因为形式的手段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序良俗,也是不对的。这样的人,也算不得好人。如果我们能看出一个人做事不择手段,那还是远离为妙,因为你很有可能成为他人追求成功的牺牲品。
最后说结果的问题。现在讲结果导向和我们这里的所说的结果还是有区别的。现在的结果导向是和目标任务相结合的。而孔子这里的“察其所安”,更多是说看一个人安于什么现状,也就是一个做事要求的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的结果。这里一般指大目标。一个人的所求有甚于温饱,那就是这个人不会安于自己享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所安。这是圣人之所安。有的人追求高官厚禄,娇妻美妾,这也是所安。再有的人追求学问的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也是所安。所以看一点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也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
这三个点就跟三维立体图像一样,认真看没有看不清一个人的。孔夫子早就教人怎么看人了。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那是自己愿意被他人蒙蔽。自己识人不清,怪不得别人。
这个我曾经写文告诫小女生怎么挑男朋友,当然,交男朋友是打算升级为老公的。
首先你要看男朋友和你交往的动机是爱你还是爱他自己,或者说他是为了爱他自己才爱你的。
一个女孩子去调查男朋友的背景资料,结果据说男孩子以对方不信任自己为由提出要分手。网上许多人竟然会说就是啊,信任一个人就不该去调查他,这个男孩子一定很受伤提出分手那个女孩活该。
我呵呵呵!分手最好!我要是那个女孩,条件再好我也不要。就为了他这句话就说明人家根本不爱她。
人家爱的是自己谈恋爱时高高在上的感觉。条件好嘛。自然高高在上。如果是那个男孩子背景有假造,那更不值得信任,估计也说不出那种话,除非脸皮厚到被戳穿了还以我“还不是因为怕失去你才不敢实话实说的”的这种被害者的心态来辩解。总而言之,这样的人,能离多远离多远。
要是我,还不当场发飙:老娘市场上买棵葱都要从头到尾看看市场上哪颗葱又便宜又水灵,要把自己嫁了还不好好看看自己到底要嫁的是什么人?你发的哪门子疯?调查你说明我谨慎,调查你说明我跟你是认真的。你贷款买房子银行查你征信你怎么不觉得受伤?你要是真爱我,为什么不从我的角度考虑考虑这件事?你还提出分手,太好了,再见,永远不见!
被调查的男孩子如果是真爱一个女孩儿,首先就会想到她是为了和我结婚啊,是认真的,我女朋友真谨慎啊,我好爱她。以后我也不担心她会被谁骗。
反过来如果觉得受伤,那只能说明在这个男孩子的观念中,两个人并不平等。市场上的大葱只有被挑拣的义务,哪有挑选买主的资格?
其次看过程。男女交往的过程是他尽量不给你添麻烦尽量爱护关心你还是经常挑剔你不够温柔体贴,挑剔你给他添了麻烦,没面子等等。这样的人,条件再好也放弃吧,如果结婚的话,受罪的日子在后头呢。
最后看结果,追你追到手了,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是否还顾及你的感受,是他完成了一项任务还是他才得到了关心你照顾的你的法定权利。
以上这些,都是可以从日常的言谈举止自然流露出来的。
如果这样还不能正确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对你好,那只能说明一个女孩子眼睛看了没看见,耳朵听了没听见。
职场也一样。
只要从这三方面去看,任谁都是火眼金睛。领导批评你,动机是为了帮助你还是为了找茬骂人?这个只要分辨一下领导在批评的过程中,是一边批评,一边帮你想办法改正错误还是一味狂骂到底。
作为领导者更要首先学会判断下属工作的动机。做基本的判断可以像邹忌那样分析分析,是私我也?畏我也?还是有求于我也?在具体工作中也可以具体到是为了温饱混饭吃?为了出人头地?还是为了做一番事业?
一个领袖人物,一定有识人之能。不能分辨追随者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自己的信仰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领袖。
下属在领导者面前表现工作态度积极,是真的积极努力工作还是仅仅为了给我留下好印象?若一下子看不清就去看一个人做事的过程和所要达到的结果。比如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就抱怨说自己非常辛苦却没有得到领导的表扬,那很明显,这个人“所安”的不是把工作做好,他真正想要的是领导的“看见”。
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不用学会看相算命。只要认真地看他做事的动机、过程和对待结果的态度就可以全面了解一个人了。再高明的伪装都会被视作透明。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这一小节承接上文。
上文说怎么去判断一个人会如何如何,这一小节说的是怎么预测一件事的发展和结局。
“温故而知新”通常被解释成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于是这句话变成了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所推崇。因为人们学习新知识一般都是建立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通行本的翻译是这样的: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样解也不算错,因为古为今用有时候就是会错了意。但那也没关系,只要解出来的道理能够对今人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就好了。
不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当时可不是在说一种学习方法。因为后文接“可以为师矣”,所以“温故而知新”说的是一种能力,一种对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的总结分析判断能力。
老子说“足不出户知天下”被批判是唯心主义。如果咱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也许老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说的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那也解得通。所以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回想一下过去所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就会知道(猜到)现在发生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局。
也是进一步引申前面的算命方法。如果事件发生了,推动事件发生的人的动机与以前发生的类似的事件相同,那么当然可以推断出未来该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局。不是说历史惊人的相似么,温故而知新就是了解历史就可以预知未来。
可以为师矣,能有这本领,并且能把这种本领教给学生,那当然够格做老师了。
不过按照我上面的解释,把这句话理解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温故”可以作为“知新”的老师,也还说得过去。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学会了看人,学会了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才可以为政。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棉妈论语别解(十九) 5 王小棉她妈 字6092 2017-05-27 04:23:20
🙂棉妈论语别解(十八) 12 王小棉她妈 字5775 2017-05-25 23:43:44
🙂棉妈论语别解(十七) 7 王小棉她妈 字5156 2017-05-24 23:44:35
🙂棉妈论语别解(十六)
🙂棉妈论语别解(十五) 7 王小棉她妈 字7896 2017-05-22 04:35:02
🙂棉妈论语别解(十四) 5 王小棉她妈 字10615 2017-05-04 23:03:16
🙂棉妈论语别解(十三) 6 王小棉她妈 字6993 2017-05-02 07:51:48
🙂棉妈论语别解(十二) 5 王小棉她妈 字1785 2017-05-01 03: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