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34 🌵1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化精英里也有类似的解读

[URL=www.guancha.cn/CaoJinQing/2017_08_22_423850.shtml]曹锦清:思想为何放弃职守 ——知识精英阶层责任缺失的社会历史分析[/URL]

一、先从“时代精神”的聚散合分现象说起。

严格一点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真正起点是1982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并全面推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要害在于一个“分”。伴随此“分”而来的一系列“分化”——从所谓的产权分化(从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开,到化公为私),贫富分化,阶层分化,区域分化,城乡分化,直到所谓的“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等等——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变化。“分”或说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获得个体行为自由也是改革开放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精神现象。

与“分”相应的是“合”,所谓“合”,即被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合”成一整块钢筋水泥。孙中山指出“合”的目标但没有找到“合”的方法与手段。真正将“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组织在各自的“单位”内,且一切单位隶属于国家的,是中国共产党。为“合成一个整体”所设定的近期目标:一是为了消灭阶级,实现分配平等。二是为快速推进工业化,为追赶发达国家提供“原始积累”。这样,为了整体的民族目标,要求一切个体放弃自由。

事实上,近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一直指向民族的解放与复兴。这也解释了以个人权利和自由为最高诉求的自由主义只能成为少数留洋知识分子不切实际的言谈。然而,经历文革十年的折腾,整体给一切个体设定的生活意义与未来目标,与千百万新一代人的实际生活体验发生日益明显的冲突。文革后期,一股希望从整体对个体过度压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的思潮开始形成并日趋发展。的确,没有个人利益在其内的整体利益,注定因其虚幻而被抛弃。正是这股强大的思潮推动着由“合”向“分”的时代转换。邓小平执行了这一时代转换的使命:“废除公社单位体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顺应了时代潮流。

进而言之,时代精神的聚散也与社会状态的治乱密切相关。乱而聚,治而散,或也是其常态。借用道教中的“精气神”一说来指喻“乱聚,治散”现象,虽有点玄,但也妥帖。“化精为气,化气为神”,在道教中本指个人修炼逐级上升的境界。我将其用来比附社会现象。“精”在此指物欲,或一个社会一般民众基本的物质生活要求。当一个民族长期处于动乱状态,整个社会阶层的基本物欲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努力都遭到失败,此一时代被外部世界阻挡的物欲便向内化积为“气”。“气”在此指积压于内心弥漫于社会的焦虑、苦闷、无奈、怨恨与希望之社会情绪之总称。此“气”的积累便会在那些生命感悟能力特强,且能思的头脑中提炼为“神”。“神”在此指思想或精神,或意识形态。其中最有召唤力的思想家和宗教家很有可能被信众视为在世的神或神的化身。

看看什么中外诸“神”涌现的时代,全都出现在长期动乱与艰难的时代。被后世的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思想史上最为丰收的时代都是以民众苦难为代价的。佛所谓烦恼即菩提:净洁的莲花下一定是肥沃的污泥。当社会由乱向治的转换,我们便发现时代精神沿着相反的路向逐渐下行:“化神为气,化气为精”。

人们纷纷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当下的世俗生活。能思的心灵忙于谋划自身的利益,努力改善自家的物质生活条件,处心积虑于社会地位高低的竞比。如果此前被人们信奉的“神”想使偷食各种禁果的人们重新返回崇高,根据尼采的说法,众人一定会秘密联合起来将“神”杀死。中国人比较厚道,只是将“神”请下“祭坛”,让他还原为“人”。至于是“大人”还是“小人”,世人至今纷争不息。

直到90年代中晚期,我们才猛然惊觉,市场经济与竞争一旦展开,便执行起它自身的两大目标:一是高度简化人们的行为动机,这是它的伦理目标;二是按个人占有财富的多寡,重新划分社会地位的高低,这是它的社会分工目标。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原来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否则,古往今来的哲人们也不会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了。但哲人们无法解释的复杂动机却被市场竞争的现实很快地加以简化,变得极易理解。经济学家将被市场竞争而简化的动机概括在“经济人”这个范畴里。他们将经济学的全部推理建立在“经济人”基础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