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想知道西西河网友对我的看法 -- 自向荒郊寂寞红

共:💬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的一点看法

我觉得历史不是一本书,历史就是人类生活的纪录,记录这一个一个的人,他们都曾经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人,不能因为其对历史的影响就成为了一个符号,而非一个人。相反我们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研究更能贴近真实得出对现实启示的结论,如果我们只把历史人物当成一个符号,而不当成一个人,那么我们会认为那些事情我们一定不会那样做,因为那些历史人物和我们不一样不能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如果是这样我们怎么能避免犯重复的错误呢?

我觉得只要没有故意掩盖历史事实而翻案的行为,剩下的属于个人的好恶,说其罪恶,只要在理,算不得妖魔化,说其功绩,只要在理,也算不得天使化。但我以为这都要尊重事实的无偏颇的基础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有一篇题为《从刺容到被刺的汪精卫》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在清廷对他实行软化政策后,民政部尚书肃亲王善耆找汪多次密谈,又改善他在狱中的物质条件,配置单间住房。这一切使汪精卫对善耆由衷地感恩戴德。政治上的不坚定,反映在汪的这段狱中生活尤其明显。他“终日披卷吟咏,颇觉安逸”,诗词风格也由高亢激昂一变为低沉消极。他在一首《述怀》长诗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平生慕慷慨,养气殊非学。

哀乐过剧烈,精气潜摧剥。

这是自我仟悔、自我否定的言词。但是汪精卫并没有就此止步。”

可是在我读过《述怀》长诗全文后,我的感觉的却和这篇文章里说的不一样,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读读,我在西西河上发过。

我以为评价是一回事,分析是另一回事。评价固然要放到大环境下评价,但是分析未尝不可是人性化的,同样不能因为人性化的分析而引起的认同去左右那个评价。

我以为我在西西河这些日子,没有做出评价性的结论,只是转载过我赞同的一些其他人的评价。以后也不准备做。我以为这不是我该干的事情,我也没有这个资格去做评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