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推荐一个帖子----毛泽东和文革大起底 -- 不要胡说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2)/红卫兵登场(45)
【接前】1966年9月15日,在毛泽东第三次接见红卫兵的大会上,周恩来当着毛泽东的面,当着100万红卫兵的面,周恩来进行了一次非常大胆“泼冷水”发言。周恩来说:
【同志们,同学们:我们热烈欢迎你们!欢迎你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北京,来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身边。我们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同大家亲切会见,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关怀,最大的鼓舞!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光荣!】
周恩来先吹捧一下毛泽东,然后转入他的正题,说:【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的兴起,我国工农业生产正在出现一个更新的面貌。我们一定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保证文化大革命和工农业生产双胜利!为了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大中学校的红卫兵和革命学生,现在不要到工厂、企业单位和县以下的机关、农村人民公社去进行革命串连。那里的革命,要按照原来的“四清”部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厂、农村不能象学校那样放假,停止生产来搞革命。】
毛泽东号召学生们“大串联”,而周恩来却以抓生产为借口,公然号召学生们不要“串联”。因此,马上有人批评周恩来这次讲话是“大毒草”。为此,周恩来反驳说:【有人说我9月15日的讲话是“大毒草”,这是不对的。这个讲话是经过中央研究的,毛主席看过的。抓革命,促生产,有人说提得太早了,我说不早。工人不能放假不搞生产,到外地串连要停止。】
周恩来说他的讲话是“中央研究的”,这时候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他就代表中央了。周恩来又说“毛主席看过”,这是典型的打马虎。毛泽东看过,但毛泽东是不是同意呢?周恩来并没有说。估计毛泽东看了,既没有说同意,也没有说不同意。因为这是周恩来的个人讲话,不是中央文件,毛泽东不好公开不同意。因为党章规定,党主席是不能干涉党员发表个人意见的。
毛泽东的内心里,当然是不会同意周恩来的“泼冷水”讲话。自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两个月以来,毛泽东的文革意图,屡屡受到周恩来的各种巧妙的阻挠,这使毛泽东非常不悦。但此时毛泽东的平民红卫兵还没有发动起来,他还需要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泽东只能对周恩来的泼冷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3)》*****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2)》*****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3)/红卫兵登场(46)
【接前】自从1966年8月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来,中国高层出现了两套领导班子,一套是毛泽东直接领导下的中央文革小组,另一套是周恩来主持的中央政治局。
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十一个人中,朱德和陈云早就成为没有实权的“花瓶”,刘少奇和邓小平“靠边站”了,他们四个人尽管暂时失去了实权,但是在党内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有随时“复出”的本钱。这四个人因为被毛泽东“罢官”,对毛泽东有所不满,自然是支持周恩来的。另外常委中李富春是周恩来拉进政治局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周恩来的。这样计算下来,在政治局常委的11票中,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李富春,再加上周恩来自己,周恩来可以拿到6票,基本保证可以得到多数票。
还有,林彪是同情周恩来的,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争执中,持中立态度;康生在党内高层多年,深知周恩来不易撼动,所以也是中立态度。因此,毛泽东在政治局中可用于“反周”的人物,其实只有陈伯达和陶铸两个人。因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依靠传统的中央政治局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毛泽东另辟蹊径,他准备逐步扩大中央文革小组的权力,逐步缩小政治局的权力,最后用文革小组取代政治局,这样周恩来也就自然而然地“出局”了。
中央文革小组的人,主要有两派:第一派是毛泽东的人马,都是毛泽东的秘书,以陈伯达为首,下面是王力、关峰和戚本禹,也称北京派;另一派是江青的人马,下面是张春桥和姚文元,也称上海派。康生的派别不明显,但基本上是支持江青的。
中央文革小组的两派人都是“笔杆子”,没有掌握行政权力的经验,让这些笔杆子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来取代中央政治局,管理中国政府的行政事务,毛泽东自己也不太放心。于是毛泽东就把目光放在一个人身上:陶铸。
陶铸长期担任地方高官,行政领导的经验丰富,所以毛泽东就想让陶铸成为文革小组的重要支柱,将来文革小组取代政治局的时候,陶铸就可以取代周恩来,来主管中国政府的行政事务。因此,毛泽东对陶铸是寄予厚望的,他把陶铸安排在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周恩来,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当然,毛泽东的这个考虑,并不能对陶铸直接讲,这要陶铸靠自己的政治嗅觉去“体会”。
1966年8月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陶铸达到他的人生顶峰,不仅在中共党内排名第四,而且兼任许多重要的职务,比如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等,还分管中组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等,权倾一时。但毛泽东真正给陶铸安排的最重要角色,是中央文革小组的顾问。【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4)》*****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3)》*****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4)/红卫兵登场(47)
【接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在中央文革小组兼职的,只有三个人:陈伯达是文革小组组长,陶铸和康生是顾问。特别重要的是,毛泽东还允许陶铸把他的亲信王任重带来文革小组,出任重职。王任重是陶铸的老部下,毛泽东安排王任重出任中央文革第二副组长,仅次于江青的第一副组长,大大增加了陶铸在文革小组中的影响力,可见毛泽东对陶铸的期待之大。
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总理主持政治局会议,当时有两套班子,总理一套,文革小组一套。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有些人可以直接向毛主席汇报,不经过总理。如陶铸可以,陈伯达、康生也可以。”
陶铸有直接向毛泽东汇报的权力,这是毛泽东期望陶铸成为制约周恩来的一个重要棋子。当时的一些大字报,甚至出现“在陶铸同志为首的中央文革小组领导下……”的提法。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来理解,陶铸是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在政治局常委中的地位又排在陈伯达和康生之前,所以中央文革小组当然就是以陶铸为首的了。
毛泽东从来没有说过让陶铸主持中央文革小组,可是陶铸也按照一般人的思考方式来理解,误以为毛泽东真让他主持中央文革小组了,于是陶铸就在文革小组中真的“指挥”起来,这一下就惹出问题来了。
中央文革小组本来有陈伯达派和江青派,陶铸进来后,并没有谦虚地加入陈伯达派或江青派,而是傲慢地试图成为这两派的领导人,试图来领导文革小组,这就引起了陈伯达、康生和江青的不满。
陶铸在党内的资格还是很老的,是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但在八大以前,陶铸在党内的地位一直不高,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康生是七大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伯达是中央候补委员,而陶铸只是一个七大代表。这此之前,康生和陈伯达在党内的职务,一直高于陶铸。因此康生和陈伯达对陶铸趾高气昂地来领导自己,感到有些气不平。
如果说陶铸对康生和陈伯达趾高气昂,还不算问题太大,可是陶铸对江青趾高气昂,这个问题就大了。文革开始后,政治嗅觉敏锐的人,都看出江青某种程度上是代表着毛泽东,所以对江青的态度都非常尊重。周恩来对江青的“尊重”是众所周知的,康生也变得尊重江青了。康生和江青是同乡,都是山东诸城人,所以两人的关系比较密切。文革前康生对江青还摆点架子,见面说话时,对江青总是直呼其名。文革开始后,康生对江青也变得客气和尊重了,见面时对江青开始用尊称“江青同志”。【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5)》*****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5)/红卫兵登场(48)
【接前】陶铸的政治生涯也不算短,但他长期在做地方官,不熟悉中央复杂的人事关系,政治嗅觉不敏锐,居然没有察觉出江青的特殊地位,误以为毛泽东让他去领导江青。因此陶铸就不买江青的帐,与江青当面争吵起来。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说:
【陶铸对我说:“你不知道,江青对我们,经常像训孙子那样的训斥,总是用命令的口吻,真是让人受不了!”
1966年9月的一天,陶铸去中央文革小组开会,一进屋,江青就以居高临下的口吻质问陶铸:“你为什么迟迟不去宣布支持革命左派吴传启?”
陶铸说:“有的革命左派确是有问题的,吴传启的材料你已看过,我怎么能去支持这样一个有历史问题的人呢?”
江青蛮横地说:“吴传启是写第一张大字报的,就必须承认他是革命左派。至于什么历史问题,那有什么了不起!”江青又傲慢地补充了一句,对陶铸说:“你不也是国民党吗?”
陶铸也火了,他立即反唇相讥:“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的国民党党员?我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员,那时毛主席也是国民党,周总理也是国民党……”
陶铸一席话说得江青恼羞成怒,她竟然用命令的口气,非让陶铸去支持吴传启不可。陶铸此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霍地站了起来,直视着江青,声色俱厉地说道:“你干涉的太多了!管得太宽了!你什么事情都要干涉!”
仅说了这么一句,江青就大哭大闹起来,说什么她这一辈子还没有受过如此大的气,说陶铸欺负她,镇压她……】
经过这次吵架,江青和陶铸彻底闹翻了。另据王力回忆此事说:【陶铸和江青争吵这件事,关锋告诉了叶群,叶群马上告诉林彪。叶群说:“这件事太大了,这个陶铸,他怎么能说到毛主席,怎能跟江青吵?”在这件事以前,林彪原本对陶铸比较欣赏,这以后,林彪不敢接近陶铸了。】
跟主席夫人争吵,连林彪夫人叶群都能看出来,这是犯大忌的事,陶铸居然看不出来。他这样缺乏政治敏锐性的人,“倒台”是自然的事。毛泽东让陶铸加入文革小组的本意,只是要他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不是让他领导文革小组,因为文革小组必须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
毛泽东需要江青这样的代言人,就像江青曾坦言的那样:“主席不好说的话,由我来说。说对了是主席的,说错了是我江青的。”因此江青不仅是毛泽东的代言人,也是毛泽东的“代过人”,出了错让江青挡着,这样毛泽东本人就灵活多了。【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6)》*****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6)/红卫兵登场(49)
【接前】陶铸并没有理解江青在文革小组的角色,误以为他自己是文革小组的大老板,俨然用一个大老板的口吻训斥江青:“你干涉的太多了!你管得太宽了!”
陶铸这种大老板的口吻和姿态,自然引起文革小组其他成员的强烈不满。可是陶铸自己却浑然不觉,以为他有毛泽东这个大后台的支持。陶铸夫人曾志回忆说:
【只隔了一天,陶铸回来,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大声嚷道:“曾志,我的问题没有那样严重,今天主席保了我!”接着,他讲了事情的经过。
主席把陶铸留下,单独谈了一个来小时,态度十分亲切。主席说:“江青这个人很狭隘,容不得人,对她的言行不必介意。”
主席也批评陶铸说:“你这个人啊,就是说话不注意,爱放炮,在中央工作不比地方,要处处注意谦虚谨慎。”】
毛泽东知道陶铸没有在中央工作过,所以特别提醒陶铸说:“在中央工作不比地方,要处处注意谦虚谨慎。”毛泽东要陶铸尊重别人,特别是暗示要尊重江青。毛泽东前面说了几句批评江青的话,其实是“反话”,实际上提醒陶铸要尊重江青。但陶铸并没有理解毛泽东这番话的真意,反而误以为毛泽东真的支持他,误以为毛泽东真要让他领导文革小组,结果辜负了毛泽东的厚望。
更让毛泽东不快的是,陶铸加入文革小组,还破坏了文革小组的团结。陶铸试图要领导文革小组,这就惹翻了康生、陈伯达和江青,这些人一致反陶铸,声称不能与陶铸共事,要把陶铸排斥出文革小组。这样一来,毛泽东就不得不拿掉陶铸了。
当然,毛泽东要拿掉陶铸,并不等于要打倒陶铸。毛泽东之所以产生打倒陶铸的念头,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最初毛泽东的安排,是要让陶铸来掣肘和牵制周恩来,对毛泽东的这个意图,陶铸也是明白的。在陶铸刚上任的一段时间,他曾发表过一些不利于周恩来的言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1966年8月23日,陶铸在中国医科大学的发表讲话说:“在文化大革命中,怀疑一切是对的,除了毛主席和林彪同志,谁都可以怀疑。”
陶铸这句话,明显有针对周恩来的倾向,意味着周恩来也是可以被怀疑的,这当然引起周恩来的不快。据陈伯达回忆,周恩来听到陶铸的讲话后,不快地说:“这样讲,我就不好开展工作了。”
之后,周恩来多次在群众大会上反驳陶铸的观点,说:“怀疑一切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把毛主席、林副主席孤立起来了。不能除了毛主席、林副主席都怀疑,你们不要什么都怀疑,那就是‘洪洞县里没有好人’了。怀疑是允许的,但总要有点根据。”【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7)》*****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6)》*****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7)/红卫兵登场(50)
【接前】但陶铸对周恩来的发难,只是这样间接地说一些话,并没有进一步大胆地挑战周恩来,这也让毛泽东不满意。不过最终引发毛泽东打倒陶铸的,是1966年10月国庆节的“换头术”。
1966年10月1日的国庆节,按照惯例,要在天安门举行庆祝大会和群众游行。这时周恩来就利用自己负责国庆节庆典仪式的权力,安排刘少奇等人上天安门亮相。周恩来还指示:按往年的规格,在北京的中央委员一律上天安门,已被关押批斗的领导干部,“借用”三天上天安门,三天后再回去批斗。
周恩来的做法,委婉地抵制了毛泽东,让被批斗的老干部上天安门亮相,就是对红卫兵的一个打击,间接地保护了这些老干部。毛泽东对周恩来的这一套做法,也早已料到,这时他也还不得不对周恩来让一些步,对周恩来这么做也不生气,对周恩来这么做也不生气,因为周恩来没有欠毛泽东的“情”。
让毛泽东生气的,是陶铸的做法,因为陶铸欠了毛泽东的“情”。陶铸当然无权干涉周恩来安排刘少奇等人上天安门,但陶铸可以利用他主管的中宣部,可以下令新闻媒体不刊登刘少奇等人的照片。可是事实上,陶铸不仅刊登了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一起的照片,甚至还使用“换头术”,把照片中陈毅的头,换成邓小平的头。
对于此事,后来《陶铸传》中说:【陶铸依然真诚地按党的原则办事,在他主管的新闻宣传上,一如既往地把刘、邓作为国家领导人来对待。例如,这一年国庆检阅的新闻照片,按规定照例要有一张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两人在一起的一张,这次依然循章办事。审稿时,陶铸又发现没有邓小平的镜头,新华社的同志就遵照陶铸的指示,以技术处理做了补救,他们将一帧照片的一位同志隐去,将小平同志的照片移补过来,这就是后来成为陶铸一大罪状的所谓‘换头术’事件。】
陶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应该是出自陶铸对自己身份的“认识”问题。陶铸当时有双重身份,在周恩来主导的中央政治局那边,陶铸担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宣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在毛泽东主导的中央文革小组这边,陶铸又担任中央文革小组顾问。但陶铸并没有理解毛泽东用文革小组来取代政治局的用意,所以他把主要的工作精力,不是放在中央文革小组这边,而是放在了中央政治局那边。
据王力回忆说:【八届十一中全会后,中央书记处实际便没有了,虽还有一批书记处书记,但没有开过一次书记处会议。陶铸在十一中全会后,曾经正式提出健全中央书记处,但没有成功。】【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8)》*****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7)》*****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8)/红卫兵登场(51)
【接前】毛泽东的目的,是要逐步削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以便文革小组取而代之,可是陶铸却相反地提出“健全”书记处。陶铸当时以为,中央政治局是“正统”,看不起“文革小组”,所以想方设法加强政治局的地位和作用。陶铸以为政治局的地位加强了,他本人的地位也就随之提高了。陶铸试图加强政治局的做法,与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完全背道而驰,反而在客观上帮了周恩来的忙,这当然引起毛泽东的不满。
这次国庆节活动的报道,周恩来给陶铸的指示是:按照过去的惯例办。当然陶铸要抵制周恩来,也是可能的,不过周恩来的想法,与陶铸的想法是一致的,陶铸也试图加强和突出中央政治局。要突出中央政治局,就要政治局常委每个人都有照片,所以陶铸不仅登了刘少奇的照片,还用“换头术”来突出邓小平。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陶铸为什么没有请示毛泽东呢?可能是因为陶铸误以为,既然毛泽东同意刘少奇和邓小平登上天安门了,那么登他们的照片,毛泽东也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所以陶铸就按照惯例登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照片。陶铸没有想到刘少奇和邓小平上天安门,并非毛泽东的本意,而是不得已对周恩来的让步。
毛泽东对陶铸的做法感到愤怒,因为他认为陶铸这么做是在帮助周恩来。毛泽东认为自己对陶铸很好,而陶铸不但辜负了他的期望,反过来还站到别人一边去了,于是毛泽东下决心打倒陶铸。1967年1月8日,毛泽东召集中央文革小组的开会,在谈到陶铸的问题时,还是对陶铸的“换头术”耿耿于怀。
毛泽东说:【陶铸的问题很严重,陶铸是邓小平介绍到中央来的,这个人很不老实,邓小平说陶铸还可以。陶铸在十一中全会以前坚决执行刘邓路线,十一中全会以后,也执行了刘邓路线。在红卫兵接见上,在报纸和电视里,照片有刘、邓的镜头,是陶铸安排的。】
陶铸事后也知道自己没有请示毛泽东,登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照片,惹祸了。据陶铸夫人曾志回忆:
【大约1966年国庆节后,我发现陶铸的眼神,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每当他坐下歇息的时候,总是用手指无意识地在沙发上画来画去,或者背着手,低着头在室内很不安地踱来踱去,眼神阴郁,面色铁青。这种心事重重的神态,引起了我的关注,但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总是简短地回答:没什么!他什么也不肯说,我估计他遇到了与个人命运相关的棘手问题。】
平心而论,陶铸这样缺乏政治敏感性的人,根本不是一个当政治局常委的料。毛泽东看错了陶铸,陶铸也看错了自己。【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9)》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主席一九六一年给张平化的信 7 石洪行 字730 2019-02-25 09:06:14
🙂只要认真,总有收获 1 桥上 字36 2017-12-29 07:52:57
🙂您的回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2 不要胡说 字135 2017-12-30 06:25:15
🙂9.5红卫兵登场
🙂9.4红卫兵登场 1 不要胡说 字31610 2017-12-27 19:54:51
🙂9.3红卫兵登场 1 不要胡说 字44516 2017-12-27 19:53:55
🙂9.2红卫兵登场 6 不要胡说 字36662 2017-12-27 19:52:31
🙂9.1红卫兵登场 3 不要胡说 字29724 2017-12-27 19: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