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带着娃娃打牌-争当下游的爸爸 -- 脑袋

共:💬175 🌺1924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给娃娃讲唐诗<春江花月夜>

今天窗外下着冷冷的秋雨,我坐在沙发上看书。女儿开始练琴,弹的是这首法国曲《爱人的婚礼》。曲子有一种梦幻般的美感。不知为啥,再也看不进去手中的书,伴随着旋律,心中想起的却是小时背过的《春江花月夜》的诗篇。当一句句流过心中,突然对这首诗有种新的深刻的体悟,几十年后,再一次被这首诗的如交响乐般的壮丽震撼。记下来,今晚给娃娃的唐诗讲座,要挑战这首孤篇压全唐的伟大作品。建议大家以后读这首诗时,同时播放这首钢琴曲,会非常契合。

?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以前,读《春江花月夜》时,常感到这首诗的前半段和后半段是脱节的两首诗。前半段作者的视角在天地之间飞翔,后半段却又沉浸入个人的离绪和幽怨。今天在钢琴曲中,我得到了一个新的体验,对这首诗打开了另一个前人赏析文章中没看到的视角。

所以先谈谈这首曲子,它的原名叫mariage d'amour,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爱人的婚礼。但我们华文世界的普遍翻译是《梦中的婚礼》。这是个很有道理的违背原文的翻译。因为旋律描绘出来的确实是个像梦境一样空灵美丽的世界,整首曲情绪都是淡淡的哀伤,又带着淡淡的幸福,纯净美丽,有种永恒的味道。正是这个纯美梦境的感觉,把我带入《春江花月夜》诗境,第一次发现,原来张若虚并不是在归乡路上,路过湖南的长江边,写他的所见所闻。而是张若虚在描写他的一个纯美梦境。

这首诗,把春天,江水,花树,明月,夜梦,五个元素,或单独,或两两结合布置这个梦中世界,梦境不仅绝美,还带来了大唐诗的新境界。唐之前诗人,纠缠在宫墙内的美女边的小天地,精致柔媚地描画堆砌。自幽州台上发出了大唐自傲的宣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大唐诗人们走出了身边局促的小世界,进入了一个个广阔天地进行文学新的探索。诗的世界一时百花齐放。而张若虚这首 《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牡丹。

开篇四句,作者的视角就像航拍一样,在梦中,他沿着长江飞翔,从长江中部,一直飞到了入海口。所以看到了潮水连海平,并且继续延展,看向了天空中的明月。然后他就向着月亮飞去,越飞越高,视野在尽情扩大,最终他看到了月光铺在海面上,艳艳千万里。是的,开篇四句,我看到了两个字:飞翔。正是飞到这么高,看得这么远,作者目力所及,看到了处处春江有月明。

在没有飞机和卫星的时代,只有梦中才能做到。而作者一个古人是是如何做到这个航拍视角的呢?我想是大唐诗人的胸怀心态,已经开始从天和地,甚至从月亮的高度来感受这个世界。不再像前代诗人只是在悲欢身边美人,因为这是他们眼的物理限制了他们想象和感受范围。但张若虚在梦境中突破人的物理限制,超前体验了一下更广大的宇宙尺度。说实在的,他拓展了诗的感受境界。这时不继续飞了,停在第四句,这首诗在全唐诗中地位也不会低。

但他的梦还没结束,又从飞翔回到了身边长江和江边美丽的花甸。但梦中的世界不会是活色生香的,会有虚幻的朦胧感,而且张若虚给了我们这首诗所有场景共同的背景,那就是洁白强烈的月光。是月光带来的虚幻感,还是梦带来的虚幻感,不大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场景都美得像月光洗过,纯净美丽得像仙境。月光洗过,花也失去颜色,就像霰一样,呈现白色,空中的霜也看不见了,月光就是霜的颜色,沙滩上的沙是乎融化入月光中。所有的一切是乎都融入洁白的月光,这时天地都空了,都彻底安静了,这个世界只剩下了作者,还有天空中的一轮月亮。这时什么状态?这是他和月亮对话的状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是孤独的,作者也是孤独的,他们在谈什么呢?他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诗一下进入哲学思辨,而且是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类问题的思辨。这个问题这么重,在这个梦中飞翔的世界又是那么合理。作者不一定去最求这个无解问题的答案,他通过这个问题,把我们带进了这个诗的意境中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洪流中。读到这儿,有没有被作者搞的这个大场面给震住?对于我们看惯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天体物理视屏的现代人,也许还顶得住。对于匍匐在各类圣灵面前的古人来说,这个场面肯定震憾。读完后,说不定马上回家写一篇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类的诗句。

到目前为止,作者在我们面前铺展出的是宏伟的天地全景图:月光照着大地,作者在半空中看着天地间一切都染上银辉,他与月亮对话,询问着自己或是整个人类的孤独和骄傲:你什么时候和人产生了关系?诗到这儿,画面壮美,但略显苍白,因为一直都是远景,没有把镜头拉近,捕获细节,也一直没有人物活动,显得画面太冷。作者想描绘的春江花月,不仅是宇宙天地的,还是人间,这样画面才会生动。作者自此观察方向由宇宙转向人。他通过两句感叹,月亮永恒不变,人生一代代无穷传递,完成这个转变过程。于是他的飞翔高度不断拉低,镜头开始回到江边。他看到长江流水不断向前流,月在水中没一起动,好像在等待谁一样。这四句开始谈论人,而人的主题第一个就是时间永恒流逝。由月亮的不变,对应人一代代的变,就像江水一直流,而水中月不动一样。诗人在前半段不停在空间上拓展画面,到这四句在时间上延展深度,画面越发饱满。

然后他开始进入更具体的细节,让人的活动把这晚的春江花月抹上生动的感情色彩,从而生动起来。于是他把镜头随意对准了清风浦上的一个扁舟子,飞入他的脑海,进入他的世界,来体会一个具体的人,在这春江花月夜中的感受。这有点像电影黑客帝国中,长江就像那条无尽的走廊,扁舟子就像其中一扇通向一个人世的门。打开它,就进入了这个扁舟子的世界。后面几句就是在描写中国诗歌中很老套的离情别绪,只是他写的很美,通过几幅美女相思的剪影画,串出一个爱情故事。当时,把这些剪影串在一起的共同线索,就是高高在上,照着千万里的月亮,每幅里,都有一个月亮。

爱情故事讲完,张若虚又开始谈哲学。他估计是个不谈哲学都不好意思动笔的装逼高手。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飞过,它的光影留在了某个人的心中,鱼龙游动,水的波纹让人知道了某种事的发生。春江花月所在的天地的美丽,人间爱情的美好,这些事物就这么存在,这么发生着。他们也许和我们无关,也对我们不太重要。但作为旁观的我们,当我们欣赏这份美好,他们又是如此的有意义,因为他们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幅美丽的画,变成了一首交响乐,变成了一首诗,一首陶醉了中国人千年的诗:春江花月夜。

感叹完,诗终于来到了尾声。看到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作者想家了。春天快结束了,月亮也西斜了。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回。在春江花月这个梦中天地,无数人在其中的山山水水的每条路中,急急忙忙乘着月亮往家赶。最后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落下了,人归家,梦境也就结束了。

这首诗很像一首交响乐,春天、江流、花树、月亮、夜梦,是他的几样乐器,天地,时光,爱情,归家是他的四个乐章。读到月落摇情时,有种余音缭绕感觉。现在想来,那首曲子《爱人婚礼》,其实不能对应整个春江花月夜,还是太单薄了。可以对应它的慢板爱情和归家部份。前面的天地和时光需要奏鸣曲欢快点的调子。

通宝推:哈哈一笑,审度,文化体制,唐家山,独立寒秋HK,旧时月色,崇山彩云,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